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交大教授潘英麗:關於未來宏觀經濟形勢的十大判斷

交大教授潘英麗:關於未來宏觀經濟形勢的十大判斷

讀書會筆記

「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都是非常複雜的,近期也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我得出的結論是未來長期趨勢是很確定的。從中長期看,很多東西都非常清晰,但是我們往往會被短期的一些事件和信息所左右。」

——潘英麗

編者按:

11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教授攜新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來到第90期陸家嘴讀書會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在演講開始,她首先拋出了關於未來宏觀經濟形勢的十大判斷。

十大判斷

一、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長期趨緩。我認為L型已經打臉了,有可能保持20年8%的增長的觀點更難成立了,包括「新周期」的提法也不準確,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是長期趨緩。

二、結構將會呈現「冰火兩重天」。有的地方很冷,有的地方火熱。而中國經濟轉型就體現為冰與火的消長,經濟內在要求冰的領域去產能,火的地方快速做大,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支柱。

三、美元大概率進入十年貶值期。2016年的時候我就說美元可能在2017年、2018年步入10年貶值期,它的最高點是2017年,今年只有一個次高點,基本上可以斷定美元進入十年貶值期。

四、人民幣匯率,政府有強烈意願維穩。破7如有可能,政府也不會讓大家形成一個持續貶值預期。破7仍會拉回來,人民幣長期貶值或者破位下行,政府不願看到,對中國經濟也沒有什麼好處。

五、製造業進入長期整合期。升級本身的過程是很痛苦的,我們會面臨大量企業淘汰,升級我稱之為「爬升」,它將表現為消費品生產的個性化趨勢;以及產業方面將以自主的方式逐步實現配套,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核心技術要有重大突破。

六、就業總體上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冷熱不均。也就是說有的行業會缺人,有的行業從業人員過剩。因此,未來技術培訓產業要大發展,以促進就業在不同崗位間更順暢的轉換。政府需要免稅或以發行教育券的政府採購給予支持。消費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目前主要受制於發展理念、傳統產業利益集團干擾、以及體制機制的瓶頸制約,這些都需要有重要突破。

七、中美關係。蘭德公司近期報告認為,中美之間是平行夥伴,但這個關係不穩定,未來要麼對抗,要麼分道揚鑣。我認為還有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未來有三種可能的發展態勢:合作、對抗或分道揚鑣。

八、改革邏輯。我認為,經濟轉型取決於金融轉型,金融轉型取決於政府和財政的轉型。現在政府有很多政策出台,但是市場的信心為什麼總提不起來?我們發現政府轉型這個領域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行動。

九、銀行轉型。銀行零售業務應該是財富管理+生活顧問;對公業務應強化對消費服務業企業的融資+融智。一個是資金支持,一個是智力支持。不僅要給他們錢,還要全方位支持他們發展。

十、股市。股市也是冰與火的結構消長。註冊制能否成功,核心要素是政府和監管部門要以法律為準繩保護中小投資者防範商業欺詐,這是美國股市之所以做到世界最大,市值達到全球40%的根本原因。

隨後潘英麗教授發表了題為「內外壓力下的增長動能轉換與改革邏輯」的演講,從外部壓力(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進入調整期)、內部壓力(結構失衡與風險積累)、經濟增長的動能切換與產業發展、經濟轉型與市場導向的改革邏輯這四個方面分別展開了深入的分析,並發表的鮮明獨到的觀點。以下為主要的演講內容。

40年增長回顧:中國傳統增長模式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首先我這用一張PPT作為序,最近我們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我把40年的增長率拉出來,我們看到,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傳統增長模式其實並沒有太大變化。

所謂傳統增長模式,加入WTO前是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產能過剩、關停並轉。加入WTO後: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產能過剩、出口釋放。變化的只有最後的四個字。

從增長速度當中可以看到我們的改革舉措。加入WTO之前最長的一個加速增長期就是1981年到1984年,連續3年加速增長,這是農業土地制度的變革導致的。土地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激發了農業生產力充分釋放。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經濟快速升溫,股票市場的泡沫和海南房地產投資泡沫。

1994年個重要改革年。朱鎔基啟動了財政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改革,以前是中央集權,我們說中國是政治集權和經濟集權。1994年之後,中國已是政治集權和經濟分權的組合了,地方政府有了重大而獨立的經濟利益,這種體制被國際學者稱為「經濟聯邦主義」。

1994年非常重要,除了財政體制改革還推進了人民幣匯率並軌的改革,官方匯率當年貶值57%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接軌。三是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為中央銀行確定了維護物價穩定的重要職能。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黨中央召開十五大,提出了國有資本的戰略調整,從競爭性行業退出的改革思路,從1997年開始,我們開始了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進程。2003年,郎咸平挑起了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國有資產轉讓被叫停。國有企業民營化是很重要的,就業崗位包括經濟增長動力從國企轉到民營企業。還有一點是朱鎔基當時啟動了基礎設施建設。這為加入WTO之後的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加入WTO為什麼很重要?因為中國經濟是政府主導、投資拉動。投資拉動具有雙重性,短期內是對生產資料、資本品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但是投資完成後形成新產能,導致產能嚴重過剩。所以我們用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相當於飲鴆止渴,用未來更大的過剩產能消化現有的過剩產能。加入WTO,出口市場的開發,使得中國投資接動型增長模式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2001年以後出現了連續7年的經濟加速增長。2007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4.9%,今天想想,我們已經再也不可能見到了。今年可能是6.6%,也可能是6.5%。增長速度還會下行,會走到哪裡?我後面再給大家解釋。

中國因為海外市場釋放,使得我們的產能擴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實際上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們應對經濟結構做重大調整,但是為了保增長,我們推出了「4萬億」,地方政府可能是20多萬億的基建投資就下去了,基建一定是拉動重工業繼續擴張,先是消費產業,後來就是重工業出現嚴重過剩,現在去產能變得非常困難。

中國本世紀以來的高速增長有兩個重要特點。一個是過度依賴外部市場,二是過度依賴債務槓桿。這兩個依賴帶來大問題,當外部市場萎縮或不再向你開放,不再為你的擴張提供空間的時候,我們的債務就會陷入麻煩。當你的產品賣不出去的時候,負債率過高,現金流就出問題,還本付息就出問題了。這就是我們債務支撐的經濟增長現在面臨外部市場萎縮和債務違約的雙重困難。

一、外部壓力:全球化進入調整期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源起與影響

為什麼中美出現貿易爭端?中國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去年我們的GDP總量達到美國63%,學者們總結歷史經驗說,老二的GDP達到老大的60%,一定會挨打,這個時候老大要壓制你,等到80%的時候就壓不住了,等達到120%時候國際地位就會發生更替。所以中國經濟總量上來後受到美國打壓也不難理解。

二是中美經濟關係從互補走向直接競爭。

上圖顯示四個大國的出口佔全球市場的份額。美國一直是佔13%-14%。1985年美國和日本開打貿易戰,重心是汽車,日本車賣到美國,把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打敗,但是美國的汽車零配件日本不讓進,所以要打貿易戰。當時日本的出口份額只有美國的2/3就打起來了,這是因為直接競爭。

再看中國,自從中國加入WTO,美國的市場份額快速下降,中國大幅度上升。2012年,我們的出口份額超過了美國。雖然說有大大小小的貿易摩擦,但是真正大規模的貿易爭端是2018年剛剛開始的。所以我們可以說,美國對中國還是很「容忍」的,到現在才跟你打,為什麼?因為中國出口的是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美國出口的是高科技製成品和農產品,兩者完全是互補的,是實現雙贏的。他希望你能納入到他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去。

三美國感覺國際地位受到威脅。這裡包括2010年開始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成立亞投行,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等等。

美國的原因我歸納為兩點,這兩點也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刻背景。

一是美國陷入了「全球化陷阱」,這使得它產生了過度敏感和集體焦慮。「全球化陷阱」是什麼意思呢?全球化的好處都是民間資本獲取的,全球化的成本都是由聯邦政府代表國家來承擔,這是國家與跨國集團間的利益衝突,造成財政難以為繼和社會分裂加劇。而且到目前還沒有找到化解的辦法。

第二個原因,美國家庭財富結構顯示,貧富加劇分化帶來日益增長的民粹主義壓力。貧富兩極分化是特朗普上台的社會基礎,也是歐美民粹主義興起的和大背景。

最後我總結一下美方的戰略訴求。

1.中國成為美國未來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競爭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

2.對華戰略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尋求新的範式。到底是對抗還是競合,要看看兩國是不是有大智慧來處理好兩國關係。

3.未來5-10年是中美戰略競爭關鍵期。12月1日中美兩國首腦碰頭,它是一個「逗號」,而不是「句號」,而且貿易摩擦也不是全部,所以這只是一個「逗號」而不是「句號」。

(二)全球化進入調整期

1.勞動、資本技術、自然資源和制度四大生產要素存在地區分布的失衡。

全球人口未來的地區分布是,未來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也就佔10%-12%,中國或者印度一國的人口超過全部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未來發展中亞洲加上撒哈拉以南非洲,佔全球70%的人口,50%在亞洲,2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資本、技術高度積累的主要是歐美,中國是中低端的資本技術,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資本品和技術我們有優勢。

制度方面,我們推進「一帶一路」的時候,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應該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但是在考慮投資環境時需要對制度和文化做出區分,因為它作為上層建築、對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反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具有抑制效應,有的具有促進作用。如果一種制度是抑制生產力發展的,比如不保護私有產權,比如社會政治動蕩不定,我們不作區分就去投資很容易陷入困境,這是很大的問題。好的制度實際上是其他三種要素有效組合的粘合劑和催化劑。

未來全球生產要素的組合就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移民,勞動力豐富的年輕國家,勞動力流到資本富裕的國家去。現在來看,移民沒有出路,移民包括難民的流入帶來的文化衝突、社會衝突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歐洲已經深受其害。所以未來默克爾下台恐怕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因此,未來生產要素的組合仍然是跨國投資主導的,也就是來自歐美和中國的對外投資仍然是全球生產要素組合的主導模式。但是對外投資存在的共同挑戰就是文明衝突。所以在如何控制東道國國家風險方面,無論是日本、歐美還是中國都有共同的利益。

2.發展水平與消費水平的全球失衡。

G-7國家1999年人口全球佔比11.5%,消費佔比高達67%,2016年人口佔比下降到10.24%,消費則降至境51%,減少16個百分點。

未來20年,發達國家人口小幅度下降,消費佔比大幅度下降,仍然是一個非常確定的趨勢。可以看到歐美的人口老化和市場萎縮是一個大趨勢。

新興市場是有潛力的,但是受制於廣義的制度瓶頸。這裡我們列出了人口在1億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全球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只有13個,這裡有11個,再加上美國和日本。這裡我稱之為「C+2」的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三國人口接近全球的40%。中國消費比例從2002年的3.34%,現在增加到10.69%,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也都增長了1倍,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市場是有潛力的。但是新興市場國家仍然會有一些風險。

中國作為大進大出製造大國面臨諸多挑戰:

1)製造工廠這個角色背棄了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歷史上是有必要的,對之前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做出貢獻,但是我們繼續扮演製造工廠是背棄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的,為什麼?污染留在了本土,產品海外促銷,還要補貼外國消費者。

2)空心化壓力:成本上升,關稅打壓,產業鏈外移。

3)受制於人,大宗商品、高端技術都受制於人,本土企業缺乏競爭力。

4)對外投資與輸出過剩產能,我們會面臨東道國國家風險以及西方的批評。這方面有五大理論,債權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輸出過剩產能、地緣政治擴張等等諸多批評。

5)大進大出的模式還會面臨美元體系的風險。

中國對吸引外資很有競爭力,但是我們的企業沒有競爭力,這是我們的一大矛盾。德意志銀行張智威用「總銷售差額」來看中國企業沒有競爭力。他不是用國家地域範圍來劃分,而是以中資和美資企業來劃分。結果發現中資企業在對方市場的銷售與美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相比是逆差,我們對美國的很多貿易順差實際上是美資企業在中國創造再返銷到美國的。

而我們國家的競爭力在於廉價而勤奮的勞動力、潛在大市場、基礎設施與配套能力強、政局穩定。可以這樣說,我們如能有效保護私有產權、實施公平競爭遊戲規則、市場機制健全,中國依然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場所。但是我們本土企業沒有競爭力,中國缺乏好企業。

二、內部壓力:結構失衡與風險積累

國內很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結構失衡和風險積累。

這張圖大家可以重點關注,因為我們的金融扭曲,我們的資金融通70%-80%通過銀行中介。銀行通過抵押品把資金給到了重資產行業,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有抵押的。這些領域藉助槓桿和負債出現了過度的擴張,嚴重過剩,所以在這張圖當中上半部分銀行和傳統行業,就是「冰冷的領域」,產能過剩嚴重,未來要需要通過重組、淘汰和收縮。

下半部分我們需要通過股票市場的發展,實現創新驅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高科技、現代農業、輕資產行業如消費服務業、文化產業等等,這一塊未來會紅火。

我說的「冰火兩重天」就是傳統過剩行業和未來的新興行業,有14億老百姓需求支持的這些產業將有很大成長空間。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下面屬於「不充分」的,上面是屬於「過剩」的,經濟結構存在嚴重不平衡。

中國未來10-15年都會存在冰火兩重天,「冰」的部分會收縮,「火」的部分會做大,經濟平衡的速度取決於我們改革的進程。

現在出口這台發動機幾乎「熄火」,房地產動能也衰竭了。這是中國經濟之前的兩大發動機,所以問題是很嚴重的。

財富幻覺

涉及到家庭投資的觀點,我這本書當中很多地方用到一個概念就是「財富幻覺」。

中國現在70%-75%的家庭資產是投在房地產上,和美國最大區別是美國有比較多的金融資產,而中國是有更多的房地產。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以房養老是一種個體理性帶來集體非理性結果行為。

這張圖是非常簡單的一個理論叫生命周期消費理論,我們的收入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長,退休之後工作收入大幅度下降。我們消費應該是怎麼樣的呢?一生穩定的消費是福利最大化的,儲蓄是收入線到消費線垂直的距離,就是當年收入扣掉消費的剩餘部分,相當於農民家裡的「餘糧」,這是儲蓄的概念。年輕的時候負儲蓄。

財富的概念是什麼?財富就是W,假如說我在退休這個時點上,我的財富就是以往歷年儲蓄的加總,我們假設45歲之前的儲蓄主要用來還債,45-65歲這一個階段是財富積累的階段。財富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就是養老。因為老年期已經沒有工作收入了,老年期的消費、養老主要是靠財富的消耗,或者是靠你財富的財產性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財富的保值增值對老齡化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我問我的學生什麼叫財富,他說「財富是身外之物」,這當然是錯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財富是身外之物」,99.9%的人的財富直接決定了我們有沒有一個安享的晚年。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說「財富幻覺」呢?因為我們老年期需要的是養老的產品和服務,但是我們的財富呢?現在是房地產這種形態的,我們70%以上的資產是房產。這樣的情況下,我必須要把房產換成我需要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我這裡要引進一個人口結構的概念,我們稱之為總和生育率,一對夫妻一生當中生的孩子的數字。1961年總和生育率6.1,1990年2.2,2015年1.047,專家說2015年是生育的小年,我們假定是1.1。現在財富擁有者是五六十年代生的這一代人,他們財富積累差不多完成了。再過5-10年,這些人都進入養老期,所以他們需要把房產套現來購買養老服務和產品。

這樣的情況下,你要記住一件事,養老你不要看房子今天的價值,而是說我現在拿我的房產要換我未來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我們今天這個房子值多少錢,對我們養老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我未來的財富在養老功能的發揮,不在於今年現在值多少錢,而在於未來我們下一代再下一代,他們有多少剩餘產品的生產能力,這些剩餘產品可以給到老年人養老。所以我們的資產在未來有多大程度發揮養老功能,不取決於它的現在市價,而是取決於下一代人有多少剩餘產品。從物質的交換來看,現在的房地產交換他們未來創造的養老服務和養老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可以這樣說,未來的房價和養老服務的價格,我假定有三種組合,一種是房價不變,皆大歡喜,但是養老服務價格漲2倍。第二種是房價跌30%,養老服務漲1倍。第三種房價跌50%,養老服務漲50%。比如說我有一套投資性質的房產現價600萬,我們每年花20萬,我們說它可以管我們未來30年的養老。但是你這樣想清楚之後,只能管10年,另外20年是沒有著落的。這就是我講的,我們今天的財富裡邊,從養老的角度來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幻的,這就是我講的「財富幻覺」,這就是老齡化的隱患或者說老齡化危機。

接下來產能嚴重過剩,我們的產能體量到底有多大呢?2012年的時候根據模型推算的製造業產能利用率是略高於6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也相近,也就是說中國製造業的過剩產能接近40%,什麼原因呢?2009年4萬億鐵公基項目下去後,重工業產能擴張,導致過剩產能在2012年進一步增加。

產能過剩帶來的問題就是債務風險積累,這張表是我主持的一個論文集中王戴黎做的研究。他用企業的償債成本(當年需還的本金和利益)跟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做比較。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我們稱之為可支配收入。償債成本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15年是最高的,國有企業已經達到了123%,那麼還本付息數額已經達到了收入的123%,怎麼沒有出現違約?假設本金不要償還,利息支付比例就下降到43%。

我們再看一下李迅雷支持的一項研究,他們的數字和我們的數字在時間上是吻合的,2015年新增的社會融資總額當中60%是用來付利息了,現在又要上來了,又快達到60%了。我們每年的新增融資總額當中60%用來付利息,假如說再加上一定百分比來付本金,你就知道我們今天的資金融通在幹嗎,主要是給高負債企業續命的,這是我們講的風險。如果銷售沒有改善,借新還舊導致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會出大問題。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中,之前基礎設施投資一直維持在20%左右,經濟增長實際上是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保」出來的,但是我們現在基建投資有雪崩的味道,出現大幅度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5.4%,基建是3.3%,製造業是8.7%,增長1.9個百分點,房地產剔除土地購置費連續7個月負增長,消費實際增速也是下行的,9月份只有6.4%的增速,所以你可以看到消費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出現比較大的下滑。

三、經濟增長的動能切換與產業發展

1、淡化GDP增速、強化結構與質量意識

我們接下來要淡化GDP增長,強化結構優化和質量的意識。我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GDP增長沒有大周期,我可以說新周期理論已經打臉了,沒有L型,更沒有林毅夫說的還有20年8%增速的可能性。我給的一個基本判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一種長期趨緩的態勢。

那麼為什麼增速長期趨緩呢一是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路可能會重構,部分撤離中國,這種影響3-5年後會顯現出現。二是傳統產業要去產能,也就是說它應該是負增長的,它是結構重組,其實不應該再有規模擴張了。消費服務業未來有很大上升空間,但是消費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是低於製造業的。

我們來看一下日本, 1960年來經濟增長是有兩個下台階的變化,70年代上半期潛在增速從9%-10%下降到5%的平台,然後在90年代上半期再下到1%-2%的平台。前者發生在工業就業人數佔比見頂回落之時,後者發生在15-64歲的人口佔比見頂並持續回落的階段。

中國目前處在什麼階段呢?中國從就業結構角度看,我們處在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階段。雖然當時日本工業的就業佔比超過35%,中國目前僅為30%左右,但考慮到中國人口規模大約為日本的10倍,日本當時還處在生產全球化的孕育期,中國目前已處在全球化調整期,可以預見中國工業的就業比重大概率已經見頂,未來工業部門可能不再增加就業崗位,甚至會釋放剩餘勞動力。

從人口老齡化趨勢看,中國現在處在日本90年代第二個下台階的時段。

統合產業和人口結構變化特徵你會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下台階是一個相對確定的趨勢,但是中國不會像日本那樣大幅度振蕩。日本60年代未和70年代上半期發生兩次經濟危機,增速度大幅度下滑10多個百分點。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不能容忍如此大幅度波動的。發展是硬道理,能否穩定增長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的調整不會以非常激烈的方式進行。另外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就是增量改革,通過增量發展解決存量問題,這是大國經濟的一大優勢。

因此,中國經濟有一個長期的軟著陸過程,從高點慢慢下滑,我的判斷是經濟增速以後每年減0.1到0.2個百分點,當然也不排除某年往上翹一下,然後再往下走,這樣我們可能會花10年時間走到潛在增速的下一個5%的平台,時間大概是2026-2028年。因此,我的基本判斷是沒有L型,沒有大周期,沒有大幅調整,中國經濟有一個長期趨緩的大趨勢。

2經濟轉型方向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國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段寫的非常好,但是這只是紙面上的,要落實在行動中,要有相應的制度提供保障。

3消費結構的未來變化決定產業的未來發展

未來往哪裡發展?這張圖是興業銀行魯政委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討論了中國未來消費結構變化,借鑒了美國的以往的相關數據。在美國80餘年消費結構數據變化圖上,他們添加了兩條垂直線,一條表明中國全國消費結構目前相當於美國1960年代中期水平。另一條表示上海消費結構相當於美國80年代中期。

我又畫第三條垂直線,表示未來20年,中國會達到美國1995年的結構。也就是會用20年時間走完美國30年的消費結構變化路途。因為信息化時代和全球化趨勢,社會發展存在速度遞增趨勢,我們的消費結構變化會更快。未來20年我們的非耐用消費品會下降10-15個百分點,服務消費會和增加10-15個百分點,耐用消費品則基本穩定。

再來看一下服務消費內部結構及其成長空間。消費大類的成長性排序是,服務消費大於耐用品消費,耐用品消費大於非耐用消費。這是指成長性,成長空間的排序,因為我們的人均收入還要提高,所以非耐用品消費仍會增長。

服務消費的成長空間排序,保健排第一,無論是老人小孩都需要健康,人們的保健意識已大幅度提升;醫療排第二,老齡化意味著對醫療的更多需求,然後是養老護理、金融保險、教育和文化娛樂。

從熱點先後排序來看,順序是保健、旅遊、醫療、教育培訓、保險、財富管理和養老。

未來消費服務業發展瓶頸要突破。一是市場准入限制,二是行業規範、權利與責任界定機制要健全。三是技術要加強,目前我們的葯企銷售費用占收入30%-40%,研發投入很多不超過5%。三是人力資本不足,從業者技能與職業操守需要有全國性的職業資格培訓和管理。四是市場有效需求難以釋放,這就是用工制度、休假制度要調整。

未來的就業市場也是冰火兩重天,這是李開復討論的人工智慧對就業影響的兩張圖。我還要加上一個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這兩種影響會導致勞動市場冰火兩重天,總體來說失業問題會越來越嚴重。600萬農民工回鄉創業說得很好聽,其實就是城裡沒有工作了,回家去吧,怎麼創業是他個人的事了。就業壓力一定會上升。中國有龐大的農村,是勞動力的蓄水池,城市繁榮的時候,大量勞動力來補充你的不足,城市蕭條的時候,他們大量回到農村。未來我們會發現製造業這一塊已經不能再吸收新增就業崗位了,農村還繼續釋放剩餘勞動力,製造業也要釋放剩餘勞動,未來只能在消費服務業創造新增就業崗位,但是這中間轉崗培訓需要花大力氣。

因此我個人理解,養老護理、醫療護理等等人員都是缺的,消費服務業當中需要的勞動力是有很多技術要求的,也有很大的需求。

四、經濟轉型與市場導向的改革邏輯

(一)改革邏輯

1.經濟轉型取決於金融轉型。

為什麼呢?資金是社會稀缺資源的支配和使用權。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金融仍然是政府主導的,這一點,金融轉型決定了你經濟是否可以轉型。比如說股票市場能否擴大?註冊制是發行的市場化,那麼註冊制能不能成功取決於你的法律制度。在股票市場上政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範商業欺詐,而且主要是防範上市公司的欺詐,就看你能不能引入刑事責任?誰欺詐就抓起來,企業摘牌。假如沒有這樣嚴厲的司法和執法制度,最後科創板又是「一地雞毛」。

2.金融轉型取決於政府職能的轉型與企業組織的有效性。我們說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句話對嗎?這句話很不準確,地方政府搞一個沒有前景的開發區算不算實體經濟?銀行要不要支持它?所以你說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句話是很模糊的,金融要有效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但是金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要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是什麼?是有效率的企業組織。政府徵稅有一個載體,90%的稅收是從企業身上征的,正是因為它是稅收載體,所以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搞了很多的企業,然後又要保護落後,不能讓它破產,那麼產能自然就多出來了。這樣一來搞得我們的金融業出現資產荒,大家在金融領域自娛自樂,大企業也跑到金融領域搞金融控股公司,也來玩金融。什麼意思呢?實體經濟不賺錢,因為你產能那麼過剩怎麼能賺錢?缺乏有效率的企業,或者說有效率企業組織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沒有服務載體,這就麻煩了。

3.政府職能的轉換。因此現在需要什麼呢?金融和財政要分家,這取決於政府職能的轉換,政府的職能轉換是什麼?要從行政管制,主導經濟,轉到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市場秩序。核心就是保護私有產權,防範商業欺詐,這兩點要並重。

(二)財政改革和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

1.淡化貨幣,強化財政在結構轉型中的作用。

我認為貨幣總量仍然保持中性,另外要發展政策性金融,不要搞什麼「股票市場要為扶貧服務」。你還是要有一塊政策性金融發揮作用。政策性金融可以結構性下調利率。

人民幣匯率仍然堅持基本穩定,保7仍然有必要。為什麼保7仍然有必要?我們研究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實貨幣崩潰的國家很少不是跨國投機者衝擊的。對中國而言,絕對不是外資衝擊你的匯率,而是中國的老百姓心裡不踏實,缺乏信心。所以你的政策千萬不能引起老百姓的恐慌。「8·11」就是把老百姓的貨幣貶值恐慌喚醒了。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匯率絕對不是一個自由浮動的問題。首先國內金融領域、企業領域不能搞坑蒙拐騙。保護私有產權,防範商業欺詐的營商環境做好了,金融市場才有可能是健全的,你有了健全金融市場才可能資本賬戶開放,你的匯率才可能是穩定的。所以匯率是要管的。

2.強化財政功能。要減稅,輔以減機構、減員、去行政管理。中央與地方財稅關係調整,人頭上的公共服務責任應由中央政府承擔。包括剛剛講到的再就業培訓,都要中央以政府採購的方式發放不可交易、不可轉讓的實名制教育券,然後由下崗工人,農民工,按照市場的需求和個人偏好、個人的能力把這個「選票」投給某一種技能培訓企業,促進培訓產業發展,老百姓拿「選票」投,這個市場是有序競爭的。

政府應該發行長期國債,促進國債市場擴容,採購教育培訓,促進就業轉崗。地方政府發債,實際上省政府等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先發債,通過市場約束機制來限制政府的投資,這個主要用來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釋放低端家庭消費和人力資本投資。

3.完善市場環境和秩序,促進有效率企業組織成長。構建獨立的司法和執法體系。我最近給市政府提了一個建議,就是在上海新片區搞獨立的司法、執法特區。我們之前提出金融專業法院,現在建議在新片區搞一個法律特區,由香港、倫敦和上海三家合作來搞。切實保護私有產權和知識產權,從保護落後轉向優勝劣汰。股票市場要在破產法的基礎上引入集體訴訟

4.轉變政府立場,從親企業轉向親民眾,重社會公平與正義。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在政績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上推進改革,淡化GDP,強化公共服務指標,同時有沒有可能引入第三方名義調查和支持率統計。

(三)、銀行結構改革。

1.財富管理方面。在加強財富管理過程當中引入生活顧問服務,這是零售這部分,把生活顧問的職能引入進來。在對公業務方面,未來應該重點為消費服務業企業提供支持,銀行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它的貸款是要有抵押品的,它的貸款大部分是支持新建項目,一定導致重資產行業進一步擴張。因此未來要精準發力,要看準消費服務業去支持。

2.我們不僅給企業提供資金的融通,還要給它提供一攬子現代服務的支持。也就是我剛剛講到的,一個是融資(資金),一個是融智(智力支持),給他人力資本和社會關係方面的支持,幫助他們成長。

(四)、土地和股票市場發展。

1.農村廢棄宅基地有沒有可能建立網上交易系統,重點是保護弱勢農民工家庭長期利益。可以釋放農民工家庭消費,並刺激嚮往田園生活的城市居民投資。

2.健全股票市場。政府需要從重融資轉向重投資。家庭財富增值以及消費需求的滿足與企業的有效投資、有效供給形成良性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老齡化家庭是靠財富增值來支持消費的,我們購買的消費品、消費服務幫助企業成長,它的利潤、市值增加了,我的財富又增值了,然後再支持我們對它的產品和服務的購買支持企業發展,形成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

3.資金融通需要關注產業、企業和公司治理。產業方面,我只認可大消費,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投資理念,就是14億老百姓願意掏錢的,這就值得投資。我剛剛說的良性循環,消費、投資、生產和財富增值,這4個變數,財富增值、消費增長、企業發展,老百姓財富又增值,這個只有在大消費行業才可以形成這樣有序的發展。我現在最擔心的是政府又一窩蜂去搞什麼技術開發,當然技術肯定要開發,你要在重點領域突破,但是不要所有地方政府都去搞技術開發,那又是「一地雞毛」。技術開發也是要支持未來14億老百姓需求的,比如說生物醫藥方面,這和老百姓的需求息息相關,以「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產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開發,這一點很重要。

企業方面,和行業相比,領先企業的界定更加重要,為什麼?因為就是在夕陽產業,領先企業仍有巨大發展空間。比如說房地產,他們說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我說沒有「白銀時代」了,「白銀時代」已經被你的「黃金時代」佔用了,接下來是「破銅時代」。但是,在「破銅時代」,房地產業有30多萬家房地產商,未來會有一個大洗牌過程,所以領先的房地產商市場佔有率仍會大幅度上升。這個走過來的案例就是家用電器,90年代有2.2萬家,現在估計不會超過200家。也就是說家用電器企業已經淘汰了99.9%,剩下的千分之一的企業做到全球最大的企業,行業領先企業未來成長空間依然很大,現金流很好,成長性很好,有效益,這樣的行業領先企業仍然值得關注。

公司治理方面,以前我們的公司治理理論很狹窄,以前我們強調的是委託代理關係,就是高管跟股東的關係,內部人是不是會損害股東利益。現在中國根本不是這個事,在中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關係。公司治理理論有新的發展,要處理五大關係:公司高管與股東的關係,高管與員工的關係,本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關係,與政府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對企業的考察看三觀是否正,並不是說一定要有黨委,關鍵是管理層三觀是不是正,眼界是否寬廣,內部是否有凝聚力和協同效應,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家國情懷或社會責任感。如果說管理層三觀不正又沒有家國情懷就會坑蒙拐騙。

我現在對股市的基本看法是股市等待信心的恢復,形成產業支撐的結構化行情,未來沒有普漲的大牛市,因為隨著對投機的打壓,散戶逐漸退出,市場越來越理性,產業的冰火兩重天,產業支持的股市一定是結構化行情。

市場是有效的,中國股市表現這麼差,但是它仍然是有效的。我們把過去10年、20年的月K線拉出來,你會發現重資產央企都是向下走的,大消費、民營企業,比如國旅、恆瑞都是長期上升的態勢。長期來看,市場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無論是美元的長期走勢還是產業的長期走勢,甚至是好企業的長期走勢都是確定的,我們不要被短期的、混亂的信息迷住了自己的眼睛,其實長期來看,很多的事情都是確定的。(本文由記者張硯整理編輯,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雜誌 的精彩文章:

資本為媒,推動AI服務實體經濟
復星醫藥陳啟宇:全球布局創新平台,產品創新研發是未來戰略核心

TAG:陸家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