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為什麼會有意識?一切可能都與振動有關

人為什麼會有意識?一切可能都與振動有關


共振與心身問題有什麼關係?

共振與心身問題有什麼關係?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意識是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為何我的意識在這裡,你的意識卻在那裡?為何對每個人而言、宇宙似乎都一分為二,一半是自己這個主體,另一半則是無窮無盡的客體?為何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意識的中心,同時接受著來自外界的信息?為何有些東西明顯有自己的意識,其它的則不然?老鼠有意識嗎?昆蟲有意識嗎?細菌呢?

  這些問題都是古老的「心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的一部分。其核心問題是:思維與物質之間是什麼關係?數千年來,這一問題始終未找到令人普遍滿意的回答。


  「心身問題」在過去二十年間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品牌重塑」。如今它被叫做「意識的硬難題」。這個詞最早由哲學家戴維?查默斯在1996年出版的《有意識的心靈:一種基礎理論研究》一書中提出,一直沿用至今。


  查默斯以嘲諷的語氣指出,心身問題的「難」是相對神經科學的「簡單而言」的。神經科學研究的是神經元與大腦在生理層面上的運作機制,當然談不上簡單。但查默斯認為,解釋意識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才是終極難題,相比之下,神經科學就顯得簡單些了。


  過去10年間,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塔姆?亨特和喬納森?舒勒一起創立了所謂的「意識的共振理論」(resonanc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他們認為,共振(即同時振動)不僅是人類意識的核心,也是動物意識和物理現實的核心。這聽上去很像嬉皮士那套理論,但暫且別急,聽本文慢慢解釋。

  一切都與振動有關


世間萬物是如何實現自發同步的?

世間萬物是如何實現自發同步的?


  宇宙萬物都處在持續不斷的振動之中。就連看似靜止的物體實際上也在以不同頻率振動、振蕩、或共振。共振是一類運動形式,特點是在兩種態之間來回振蕩。歸根到底,一切物質其實都是其所在場的振動。因此可以說,自然萬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振動。


  如果把不同的、正在振動的物體放到一起,就會發生一些有趣的現象:過了一會兒之後,它們就會開始以相同的頻率振動。這種「同步」的過程在我們看來非常神秘。我們稱之為「自發性自組織現象」(spontaneous self-organization)

  數學家史蒂文?斯托加茨在2003年的《同步:秩序如何從宇宙、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混亂中誕生》一書中,舉了若干物理、生物、化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例子來說明「同步」(即共振)現象。例如,特定種類的螢火蟲大量聚集時,便會開始同步發光;具有相同能量和頻率的光子實現同步後,便會形成激光;月球自轉與繞地公轉完全同步,因此我們看到的始終是月球的同一面。可見研究共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意識的本質,或者說得再普遍些,幫我們更好地認識宇宙。


  大腦內部的同步


外接電極可以記錄大腦活動。

外接電極可以記錄大腦活動。


  神經科學家也在研究中發現了同步現象。人腦中大規模神經元放電的頻率是可以進行測量的。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意識與各種各樣的神經同步有關。例如,德國神經生理學家帕斯卡?弗里斯(Pascal Fries)對大腦中不同電信號模式的同步產生各類意識的方式展開了研究。他主要關注γ(伽馬)、β(貝塔)和θ(西塔)三種波。每種波在大腦中的電振蕩速度不同,由貼在頭骨上的電極測量。神經元組在利用電化學脈衝進行交流時,便會產生這種電振蕩。將這些信號的速度和電壓取平均值,便可得出擁有固定周期的腦電波。

  其中γ波與感知、冥想或專註意識等大規模協調活動有關;β波代表腦活動和喚起程度達到了最高水平;θ波則會在放鬆狀態或做白日夢時出現。弗里斯稱,這三種波加在一起,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人類意識(或至少促進了意識的產生)。但腦電波與意識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目前仍未達成定論。


  弗里斯把這一概念稱作「通過一致性展開的交流」。在他看來,這一切都與神經元同步有關。當電振蕩速率達成一致時,神經元與其它神經元組之間便可展開順暢的交流。而假如沒有這種同步一致性,信號輸入便可能發生在神經元激發周期的任何階段,導致交流效率大大降低。


  意識的共振理論


每種同步腦活動都與特定的大腦功能有關。

每種同步腦活動都與特定的大腦功能有關。


  亨特和舒勒在弗里斯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意識的共振理論。該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不僅有助於解釋人類和哺乳動物的意識,還可以解釋更廣泛層面上的意識。


  從電子、原子再到分子,從細菌、老鼠到蝙蝠,亨特和舒勒根據在身邊各類事物上觀察到的行為, 提出「世界萬物也許都至少有一點兒意識」。這一觀點乍看上去很奇怪,但從意識本質的角度出發,人們對這種「泛心論」(該理論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一定意識)的接受度正變得越來越高。


  泛心論學家認為,意識不是在進化中的某個時間點突然出現的,而是始終與物質有關,物質也始終與意識有關,意識與物質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但宇宙中大部分與物質有關的意識都極為原始。例如,一個電子或原子擁有的意識可能少之又少。但物質越複雜、越豐富,意識也會隨之升級;並且反之亦然。


  生物體能夠通過多種生物物理通路快速交換信息,可以是電的形式,也可以是電化學的形式。而非生物體只能通過熱通路進行內部信息交換,相比之下速度慢得多、信息也匱乏得多。與同等體積的非生物體相比(如鵝卵石和沙堆等),生物體可以讓信息更快地流入規模更大的意識之中。與非生物體相比,生物體內部的連接數量要多得多,因此「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多得多。


  按照亨特與舒勒的理論,鵝卵石和沙堆都「只是聚合體而已」,僅僅是一系列高度基礎的、在原子或分子層面上的意識實體的集合。而生物體與之截然不同:生物體也是由一系列微意識實體構成的,但這些微意識實體結合起來,卻形成了一個更高級的、擁有大規模意識的實體。對我們而言,這種結合過程正是生物體的重要標誌。


  亨特與舒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形成大規模意識(如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的意識)的這種連接關係,其實是眾多組成部分共振的結果。共振波的當前速度決定了每個意識實體在特定時刻的規模,隨著特定共振向更多的組成部分擴展,由該共振和組合方式形成的實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因此,人腦中達到γ同步的共振涉及的神經元與神經連接數量遠多於單獨的β或θ節奏。


  那麼生物體之間的大規模共振呢?比如一大群同步閃光的螢火蟲?研究人員認為,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生物發光共振現象,是因為螢火蟲體內的生物振蕩器會自動與周圍的螢火蟲達成同步。


  那麼,這些螢火蟲是否擁有更高級的群體意識呢?既然我們不需要依賴智力或意識理論就能解釋這一現象,答案也許是否定的。但對於擁有合適的信息通路和處理能力的生物體而言,這種自組織傾向的確可以、並且往往會產生規模更大的意識實體。


  亨特與舒勒的意識共振理論試圖提供一個統一化的框架,涵蓋了神經科學、神經生物學和神經物理學的基礎問題、以及意識的哲學問題。該理論觸及了意識與物理系統進化方面的核心區別。


  這一切都與振動有關,但同時也與振動的類型有關,最重要的是,與共振有關。(葉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腸道也可以造血!人類腸道生產的血細胞佔到全身10%
超亮星系曾同時吞食三個相似星系:才有如此高亮度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