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淺說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大豆實質等同

淺說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大豆實質等同

文/50年代理工男

崔永元的新浪ID《小崔讀書匯》10月19日發表了頭條文章《科技日報太無賴》,對《科技日報》記者馬愛平的文章——「《黑龍江日報》非轉基因大豆報道嚴重失實」表達強烈不滿,順帶裝模作樣的詛咒了一圈支持轉基因的記者和科研工作者,贏得了觀眾的一片掌聲。

崔在文中說到【@科技日報 弄來的磚家說:還沒有一篇科學論文說轉基因大豆不安全,只要批准上市的轉基因大豆都是安全的。……我這文科生引證的,是在國際權威雜誌上所發表的科學論文,題目是:「市場上大豆的成分差異:草甘膦積聚在轉基因大豆中」。……而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所有的轉基因作物中,有86%是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也就是(像這篇關於轉基因大豆的國際權威論文所揭示的那樣- )讓草甘膦得以積聚的農作物】。並且讓讀者【……你們自己想一想,轉基因大豆與癌症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吧!】。但是小崔自稱不懂英語,應該沒有看過原文,他這文科生應該也不懂原文說了些什麼。

其實他引用的這篇,正是能夠證明轉基因大豆安全的文章。

一、關於草甘膦殘留含量及其安全性

崔永元摘引的「市場上大豆的組成差異:草甘膦在轉基因大豆中積累」一文,2014年6月發表在《食品化學》雜誌上。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13019201)

作者收集了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的三大類大豆——抗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傳統種植大豆和有機種植大豆,共計31個批次大豆樣品,檢測了大豆樣品的營養和元素組成,還包括除草劑和殺蟲劑的殘留。其中轉基因大豆10個樣品,包含8~9個品種;有機大豆11個樣品,包含9個不同品種;傳統大豆10個,包含4個不同品種。轉基因與傳統或有機大豆之間的品種沒有重疊,傳統和有機大豆之間有少數品種重疊。

該原文附圖顯示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有草甘膦及其代謝物AMPA殘留,傳統種植和有機大豆無殘留。10個轉基因大豆的草甘膦殘留量為0.4-8.8mg/kg,平均3.3mg/kg;代謝物AMPA殘留量為0.7-10.0mg/kg,平均5.74mg/kg。

這樣的檢測值差異並不奇怪,有機種植不允許使用除草劑,非轉基因大豆生長期也不能使用草甘膦除草,開發抗草甘膦大豆的目的就是要在種植過程中使用草甘膦高效除草,從而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因而在市場競爭中轉基因大豆消費總量逐年增加,大幅度擠佔市場。

由上圖可見,草甘膦最高殘留都沒有超過歐盟標準20mg/kg,更加遠低於美國40mg/kg標準值,甚至與AMPA累加值都未超過20mg/kg。因此,從草甘膦農殘控制角度看,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

草甘膦的ADI值為1mg/kg體重,即平均體重60kg的成年人即使每天都攝入草甘膦60mg,終生也不會產生任何健康風險。而一般人的生活習慣每天食用大豆不至於超過1kg,以毒理學提供的ADI數據值為依據,參考生產過程實際的風險可控性制訂的農殘標準,已經從科學上給出安全保障。中國進口的大豆,已經由國家質檢總局及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將大豆草甘磷殘留列為安全衛生監控項目,從抽樣檢測監控數據可知,大多數批次進口大豆未檢出草甘磷,少部分雖有檢出,但均低於我國小麥草甘磷限量標準,即5mg/kg。從這個意義上說,實際草甘膦殘留遠低於標準限值的狀況下,炒作草甘膦殘留,否認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實在沒有什麼科學價值。

【ADI指人或動物每日攝入某種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農藥等),對健康無任何已知不良效應的劑量,以相當於人或動物千克體重的毫克數表示,單位一般是mg/kg體重。在此定義為ADI劑量以下,人類終身攝入該化學物質不會對其健康造成任何可測量出的危害,實際上的安全性等同於零攝入。——https://baike.baidu.com/item/ADI/4766692】。

上圖可見的10個轉基因大豆樣品,草甘膦含量高低差異非常大(0.4-8.8mg/kg),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噴洒除草作業時間選擇不同,因為草甘膦能夠快速降解,殘留量經過時間較長含量就降低,這也解釋了我國進口大豆到岸檢測值遠低於標準的原因;第二個可能是如果種植期間雜草很多,需要反覆多次除草,殘留自然就高。原文還寫到美國加拿大等地在臨近收穫期時,為了讓作物最後縮短成熟時間,達到豆莢的集中乾燥效果以便於機械化收穫方式作業,選擇在收穫前噴洒草甘膦,主動促使豆桿枯萎,這樣也就可能會造成殘留量相對偏高。而傳統大豆種植中,同樣可以採用這樣的作業方式便於機械化收穫,只要最終豆粒草甘膦殘留能控制達標,都不會產生農殘危害。

二、關於三種大豆的營養差異

這篇論文另一個內容是檢測了31個樣品的營養物質相關組成的數值。

從表中三類大豆26項指標數據互相比較看,總體上轉基因大豆、傳統大豆和有機大豆之間營養物質含量相差都不大。作者在討論總結中指出,通過這些全面的組分檢測還是能夠對三類大豆做出區分的,主要是從草甘膦和AMPA的殘留能夠分辨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大豆的差異,但這屬於安全性指標差異,上文已做論述。如果是從人類補充營養的角度看,26項指標的數值,三類大豆各有高低,這樣的差異對於判定營養高低並沒有實際意義。

有機大豆有略高的總蛋白、氨基酸和鋅含量,以及較少的纖維含量和較低的脂肪含量,但是大部分指標值的偏差都不大於5%。作者在文中已經提到了不同的土地,不同品種的大豆,以及由常識告訴我們的,不同年份的氣象條件,不同地區的日照、氣溫、水、土、肥的差異,都能影響收成,當然也會造成大豆各種營養組分的差異。除了鋅含量差異較大,可能更多源於土壤因素以外,檢測數據中其他組分的差異基本上都不具有生物學意義,即不能排除是上述各種外部條件差異的結果。另外,因為有機大豆畝產相對轉基因大豆低的多,由外界提供的各種條件讓每株作物的營養高了那麼一點點,也是可以解釋的。

反轉用原作者以三類大豆的檢測數據差異質疑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的實質等同,邏輯上就不能成立。撇開轉基因大豆,至少非轉大豆與有機大豆的營養物質組成也有差異,三類大豆的26項檢測數據各有高低,專挑幾個稍高點的指標下結論說有機或非轉大豆營養佔優,並不符合邏輯。原文所取得所有樣品都來源於愛荷華州,如果地域離開更遠,或選取不同年份,很可能在轉基因大豆、傳統大豆和有機大豆同一分類中,樣品之間各組分值的偏離也可能更加大於三種分類之間。因此,原作者也明白地表述了觀點:需要採用同一地區、同一種植季的樣品,才有嚴謹的比較意義。

三、結論

基於所有農藥品種的使用中控制農產品殘留量的安全保障方式,全球各國都以符合源於毒理學試驗數據和學科理論為依據,制訂了農殘限值安全標準,轉基因大豆的草甘膦殘留同樣滿足這一安全控制原則。包括農殘標準最為嚴格的歐盟國家,也是按這樣的原則和方法來控制農藥安全使用的。因此沒理由炒作草甘膦的危害,也不該針對草甘膦單獨提出特殊的雙重標準苛求。憑藉檢測數據,通過安全評價後,可以認定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在安全性上實質等同,並沒增加風險。

其實在轉基因大豆進口前,送交中國農業部申請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價的資料中,都有相關營養組分的檢測數據,也有與非轉基因大豆的數據對照。和上述引文發表的檢測數據一樣,查詢農業部官網相關資料可見,沒有數據支持轉基因大豆營養變差的反轉謠言,事實上這些檢測反而能證明: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大豆的營養比較也是實質等同的。

國內尚未批准種植轉基因大豆,黑龍江為種植傳統大豆的大省,與崔永元發文所提相反,在除草方面,絕大多數地區用了乙草胺封閉除草的作業方式,通常春大豆每畝用90%乙草胺乳油120-150毫升。按我國農藥毒性分級,乙草胺為「中等毒性」,急性毒性LD50(半數致死量,數值越大表示毒性越低)為763毫克/公斤體重;而草甘膦則為「低毒」,大鼠急性經口LD50大於5000毫克/公斤體重,相對而言乙草胺的急性毒性為草甘膦的6.5倍多。對應檢測非轉基因大豆的農殘乙草胺,轉基因大豆殘留草甘膦的安全性反而更好。不懂、不認低於標準限值的安全性概念,難道崔永元是喜歡吃農殘乙草胺毒性危害更高的大豆嗎?

所以,《科技日報》發表「《黑龍江日報》非轉基因大豆報道嚴重失實」一文,報道幾位相關科學家的評論意見很有必要,說的也都很對。

黑龍江省用產量低、農殘危害可能更高、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更貴的非轉基因大豆,想用政府補貼方式提高非轉大豆的市場競爭力,硬抗科技水平更高、經濟性更優的轉基因大豆,這種逆農業科技潮流而上的決策,無論從價廉物美市場需求,還是從降低農藥毒性對農民作業和消費者食品殘留危害角度,究竟是有利於黑龍江農民?還是有利於全中國大豆消費者呢?

歡迎大家轉載。

科教興國,科普先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當最後的匙吻鱘從東亞退出
奇妙的咖啡環效應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