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調治心悸有講究

中醫調治心悸有講究

中醫調治心悸有講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張京春、雷舒雁 北京中醫藥學會

「心悸」是指心臟搏動的一種不適感,常作為「心慌」的同義語,但是中醫所講的心悸並不等同於現代醫學中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臟衝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按發作時心率的快慢可以分為快速型和緩慢型心律失常。而心悸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感覺,就其癥狀而言與快速型心律失常更為接近。



年輕從肝論治

中醫調治心悸有講究


此則醫案是慈禧在咸豐年間的醫案,具體某年不詳,考究慈禧生平,咸豐二年,十七歲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咸豐四年,十九歲晉封懿嬪;咸豐六年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根據醫案中的稱謂「懿嬪」,可以推出此則醫案當記載於慈禧19歲—21歲之間。作為一名妃嬪,要想在後宮中有立足之地,必然要用盡各種手段,慈禧亦是如此,為了爭寵處心積慮,每日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長期處於這種生活狀態必會使人情志不暢,情志失調是導致心慌的病因之一,肝氣鬱滯,氣滯血瘀,或氣鬱化火,致使心脈不暢,心神受擾,都可引發心慌。所以上述醫案中御醫遵循「萬病從肝論」的思想,從調肝入手,使用了香附、鬱金、元胡、木香、大腹皮、厚朴等調暢肝脾氣機之葯。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精神容易緊張,如年輕的都市白領、警察、銀行高管等等,很多人並沒有嚴重的心律失常,但是他們有很明顯的心慌癥狀,臨床上治療此類年輕人的心慌時應注重從肝論治。

年老從虛論治

中醫調治心悸有講究


光緒八年,也就是慈禧48歲左右,此時的她已貴為皇太后,但她卻貪婪權勢,垂簾聽政,獨掌朝政大權。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內有百姓起義,外有列強侵略,朝堂之上還有很多敵對勢力。這些國事家事必然讓慈禧太后應接不暇,耗心費神,憂思勞倦,日久積勞成疾。

中醫調治心悸有講究


此案御醫調治慈禧的心慌,用的是「益氣滋榮湯」,選用人蔘、白朮、茯苓、白芍、炙甘草、當歸、麥冬、柏子仁、砂仁、菊花、沙苑蒺藜、橘絡等葯,健脾益氣,滋陰養心。這也是借鑒了中醫學中治療心慌的一則名方炙甘草湯的立法。同時該方還兼顧了慈禧太后日常脾胃不和、肝經鬱熱的表現,佐以滋補肝腎、清肝調胃、安神之品。

中醫講「年過半百而陰氣自半」,身體的衰老伴隨著氣血陰陽的虧虛,導致老年人心神失養,則易發為心慌。現代醫學同樣認為,隨著年齡增高,細胞凋亡、膠原和脂肪組織的沉積均增加,心臟竇房結活力降低、心臟傳導纖維不斷喪失,則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對於此類心慌當從虛論治,多從肝腎心陰虛、心脾氣血不足、心膽氣虛等論治。

綜上可見,御醫調治慈禧心悸講究「同病異治」,雖同人同病,但疾病發生在不同階段出現不同證型,因而採用不同的治法。年輕時多肝鬱氣滯,故治療注重從肝論治;年老時,多氣血陰陽虧虛,治療時偏重從虛論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顧事 的精彩文章:

芬太尼的使用發展史
顱腦手術入路選擇的一般原則

TAG:醫學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