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憂勤勿過 淡泊勿枯

《菜根譚》:憂勤勿過 淡泊勿枯

《菜根譚》曰:「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無以濟人利物。」

勤於勞作歷來是被人們稱頌的美德,俗話說:「天道酬勤」,「一勤天下無難事」,就是對這種美德的褒揚。

然而過分殫精竭慮,勞形損骨,就失去了人生應有的恬淡之趣;甘於淡泊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但如果走向極端,就會變得漠然無情,反而曲解了淡泊之意,無益於社會大眾。

儒家提倡中庸,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中庸之道講究不偏不倚,過猶不及。憂勤也好,淡泊也罷,合適就好,不可太過。

有個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杞國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搞得自己形銷骨立。

對於未來之事,適當的擔憂是對的,可以警示我們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避免因為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而使人措手不及。但像杞人憂天那樣,天天為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憂慮,就顯得太愚蠢了。

對那些可以預見的倒霉的事情,也不必過於憂思,這些事情不會因為你的憂愁就不會來,應該坦然面對,接受它,放下它,改變它。對那些拿不定主意的事,也不必過於憂慮。

《論語》記載:魯國的賢大夫季文子遇事經過多次思考後才採取行動。孔子知道了,說,不用考慮三遍,兩遍就可以了。因為考慮太多,前怕狼,後怕虎,瞻前顧後,下不了決心,反而耽誤事情。

勤勞也一樣,不可過分勞苦。機器不用會生鏽,用過頭了故障會高發,機器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顏回,《史記》記載他二十九歲頭髮就全白了,他的過早去世也許與他過分勤學苦讀有關。

如果關注新聞,常有某某領域的專家英年早逝的消息,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勞逸結合才符合實際。

過於憂心,過於勤苦,短時間內也許會做出超出常人的成績,但從長遠來看,不一定如此,因為勞逸結合的話,可以穩定的輸出幾十年,但過分憂勤,過早的油盡燈枯,不具備持續性,整體一算,反而少幹了很多事情。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清心寡欲對修養性情,安定志向大有裨益。但不可過分,過分了也會走向反面。

儒家傳統並不主張苦行,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烹飪得不好,不吃;不當時不吃;肉割得不正不吃;調味品不恰當,不吃;從集市上買的酒和熟食不吃……

他參加筵席,酒食豐盛,一定改變神色站立起來向主人表示感謝。

但他從不貪圖,他「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簡單的吃點飯菜,喝點白開水,把手臂墊在後腦勺當枕頭,也非常的快樂啊。

孔子的生活就是中庸的極好寫照,不貪圖享樂,也不刻意苦行,這樣才是正確的養身與陶冶性情的方法

如果刻意苦行,損害的只是個人的身體健康。但如果把過分苦行施之於大眾,那就出問題了。

墨家主張「摩頂放腫以利天下」,墨家門徒為了給天下人謀利益,不辭辛苦,四處奔走,但生活極為清苦,以至於手足胼胝,面目黝黑,不敢有任何慾望。墨家的理想雖然很高,但離普通大眾的生活太遠了。

墨家在戰國時期是一門顯學,風頭盛時蓋過了儒家,但作為一家門派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原因很多,與這種不近人情的自苦的修行也有極大的關係吧。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刻有一句緘言:凡事勿過度。看來古今中外,普遍的看法是做任何事情不可走極端。

操勞憂心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過分勞苦就不符合人性,不利於陶冶性情;清心寡欲本是高風亮節,但走向極端反而不美,有損於己而且不利於濟人利物

細思《菜根譚》這段話,實在是智慧之言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一天沒睡醒無妨 就怕一輩子都不清醒
夫妻之道 當如榫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