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聽見《詩經》——陝南民歌之旅

聽見《詩經》——陝南民歌之旅

文/陳非


聽見《詩經》——陝南民歌之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聽見天籟之音


都市裡,成片的屋頂彷彿被遺棄的空間,了無生氣。而秦嶺山脈卻是中國北方一座面南的陽台,陽台那邊,總是春暖花開。

翻過秦嶺、穿越古道,便進入了十三朝古都的後花園,來到了陝南民歌的世界。

這裡位於長江上游地區,行走在這裡,隨時都能看見一條河,遇見一座橋,橋下有浣衣的女子在唱情歌。

「清早來,清早來,清早你從哪裡來?水路來,旱路來,翻了幾座山?過了幾個岩」。

這首簡單的陝南民歌,把南山的路況說得明白。這些路大多是隨著山勢而修,沒有規則,哪兒好走就是路,哪兒能上就是道。路崎嶇的像一條纏繞在山間的絲帶,讓那些高高的山峰有了少女的嫵媚,少年的雅緻。

沿著鋪滿野花的山路,走著,走著,剛剛拐過山嘴,還沒顧上抬頭,一隊接親的隊伍卻迎面走來,熱熱鬧鬧,原來是大河口李家的兒子,娶了山背後趙家的女兒。

山路,人也走,畜牲也走。山上的羚牛、黃羊順著小路溜達。更有成群的野豬在山地里吃飽後,大搖大擺地穿過田間的路,在河邊喝足後又大搖大擺地沿著山路回去,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著實憨態可掬。

狹窄的山路上,忽然會有一隻狗或一隻貓竄出,你以為是來逗你的,它卻 「喵」的一聲沖至河邊與那淺飛的蜻蜓戲玩。偶然也有一隻野兔從你的腳下竄過,愣愣地看著你,等你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它已「嗖」的一下,鑽進了草叢。

當你抬起頭來,卻忽然發現對面的山坡上似乎有一個女子,在綠色的樹林里時隱時現,恍惚是兔子變成仙子,那仙子卻開口唱起了小調:

「出了青山姐有廟吆,小情哥你不來自討俏......」

原來那是採茶的女子在歌唱。

雲,一朵朵的白雲,棉團一樣從山路上飄過,似乎伸手可以驅趕的羊群,等你伸手時它卻遠在天邊。霧則常常把山、河、水、天、人和路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進入了人間仙境。

那些看似艱險的路,卻從沒讓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們感到任何的不適和異樣的艱難。如果你是個城裡人和他們一起進山,等你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跟在後面,累得走不動時,他們早已快活地爬上了山頂。

「不唱山歌不得行,唱起山歌得罪人。城裡的漢子你快攢勁,莫叫山裡的愛姐冷了心......」

陝南基本都是些山大溝深的鄉鎮,山路彎曲不平,又常常有動物出沒,因此人們總愛結夥出門。如領頭的見前面荊棘叢生、枝柯倒懸就報:「青蓬掛頂」,後邊的答:「扯爛了不要緊」。光有藤條擋道就報:「青蓬掛圍」,後答:「扯爛了不賠!」若路上有一堆糞便,領頭的怕後邊的人看不見,就唱:「路上一朵花!」後邊的忙答:「我們不採(踩)它!」若遇上蛇,前報:「路邊有根繩!」後應:「繞個彎彎行!」這種風趣幽默的報路歌,既解悶又嚇走了蛇、或者野獸。

說唱歌來就唱歌,開口一唱歌成河,昨天唱了三千首,屋後還有幾岩殼。用不著推讓,馬上就會有人出來應戰。比賽就這樣開始:

問:

你唱山歌那麼傲,

你曉得黃牛多少毛?

你曉得篩子多少眼,

你曉得石磙多少槽?


答:

我唱山歌也不傲,

我只數黃牛不數毛,

我只數篩子不數眼,

我只數石磙不數槽。


問:

你唱山歌那麼歪,

你曉得成都多少街?

哪條街上賣粽子?

哪條街上賣小菜?


答:

我唱山歌也不歪,

我曉得成都兩條街,

左手街上賣粽子,

右手街上賣小菜。


問:

你唱山歌那麼酸,

你曉得啥子彎彎彎上天?

啥子彎彎跟牛走?

啥子彎彎在姐面前?


答:

我唱山歌也不酸,

我曉得月兒彎彎彎上天,

犁頭彎彎跟牛走,

木梳彎彎在姐面前。


千年以來,生活在南山的人們每天除了種地幹活,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沉重的體力勞動使他們苦不堪言,心裡的酸甜苦辣無處訴說,只有吼幾聲號子 ,唱幾首山歌,來抒發他們各自內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勞動給他們帶來的枯燥和疲憊。

一次大拜年,一場宗教布施,一餐冬令進補,一回祖宗祭食,一番年節娛樂,他們在亦真亦幻的音樂、戲劇中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使陝南充滿了神性,也讓陝南成為了民歌的世界。

唱歌是秦巴山區的一大傳統民俗。這裡自古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

民歌樣式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盤歌、兒歌等,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

從地貌上來看陝南的地勢為兩山夾一川的山地結構,地域文化上它是受了漢文化、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影響,造就了今天陝南民歌旋律的優美動聽、情感的細膩柔和、結構的舒展流暢,似乎能唱得山動水流。

在演唱風格上,陝南民歌少用假聲,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委婉而細膩 ,似山野清新之風;在演唱方法上,他們還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顫音相結合的演唱技巧,給粗狂的民歌增添了幾分清秀和抒詠情緒。

「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這些世代相傳的歌謠,是山野百姓命中注定的聲音,一首首歌謠好像回答著某人的前世今生。

陝南在哪裡?陝南就在山水間,陝南是什麼?陝南是一個漸漸打開的八音盒。

當絲竹聲響起的瞬間,我整個人像被吸進了一個豐饒無比的音樂世界。那些結構簡單,情感率真的民歌,那種獨特的音色和旋律合體的時候,是世上最打動我的聲音。


聽見《詩經》——陝南民歌之旅



詩經化的民歌


商洛山清水秀,安康民風淳樸,漢中擁有江南般的美景。商洛民歌清冷、高潔,安康民歌婉轉流暢,漢中民歌高亢多變。是因為山水,還是武關道、子午道,陳倉道以及那有著風花雪月故事的荔枝道,帶來的鄉音民俗所致?

在這塊神秘美麗的土地上,陝南民歌像田野里的野花,連片密布,搖曳生姿。在群山裡,在河流邊,在村莊和村民心裡盛開怒放。也許你行走在山坡上,碰見一個放牛的少年,他可能識字不多,卻能唱出好聽的歌來。來到某個小鎮的酒館,你就會聽到唱拳聲此起彼伏。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我風塵僕僕地在此漫遊,發現這裡遍地是詩、是歌。那些群山、河流、樹木、花草和牛羊,莊稼、房舍,神態安詳,它們是詩與歌的物質呈現。

無需打量,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已爛熟於心。這裡的人們天真、堅強。他們相信神靈,又大口吃肉,唱拳喝酒,還可能隨時開始一段飛蛾撲火般的愛情。

六年之前,當我翻開《詩經》的第一頁,好像總被一條山脈阻擋。之後我四處尋找《詩經》的下落,卻在翻過秦嶺來到陝南與它不期而遇,從此我踏進了文字背後的生活,走上我的陝南民歌之旅。

這是一個美妙的地方,它不僅記載了古老的愛情與農事,也保存了兩千多年前的詩意。我貼著露珠行走,且歌且笑。我該如何解釋那些在都市中失傳的歌謠,那些保留了自由的靈魂;那些淑女與君子,那些艄公與過客、母親與兒女。

如今,我沿著尋找《詩經》的古道,進入了一條河汊密布的地帶,瀰漫的水霧撲面而來,這是《詩經》之河。漢江,一條大河、民歌之河,這裡的人永遠生活在《詩經》之地,感受其芬芳,接受其滋養。

月光如水的夜晚,窗外洋溢著莫名芳香。我看見在南山腹地,那些靜若處子,纖塵不染的植物,蜿蜒的小路,青青的籬笆,吊著木桶的井台和飄著炊煙的家園。

那裡有很多支流沒有名字,在地圖上亦無法查證。可河邊的植物還是《詩經》時候的模樣,它是蒹葭,是荇菜、卷耳、苤莒、蘩(白蒿)、薇(野豌豆苗)、栩(柞樹)、堇……這些《詩經》中的植物,如今仍然很好地活在陝南,散發著芬芳。

在《黍離》、《君子於役》、《伐檀》、《鴇羽》、《七月》、《無羊》等詩中,描述了砍伐樹木、修整農具、種植黍稷、收割稻粱、為農夫送飯、放牧牛羊等勞動過程和場面。在《關雎》、《卷耳》、《苤苜》、《摽有梅》、《谷風》、《桑中》、《木瓜》、《采葛》、《採薇》和《北山》等詩中,描述了婦女們採集荇菜、諼草、卷耳、苤苜、梅子、蘿菔、蔓青、芥菜、苦菜、香蒿、野麥、木瓜、野桃、野李等的情景。其中諼草就是遍布陝南鄉間的黃花菜,蒹葭是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參差荇菜」,荇菜是一種水草。苤苜就是車前子,嫩苗可以當菜吃,也可以入葯。

我循著古道和歷史的腳印探尋而來,發現陝南民歌與《詩經》,在手法、比喻和情懷上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尤其是大量的表達愛情的詩歌和歌曲。原來它們一脈相承。

《詩經》開篇即是愛情詩,情歌佔了陝南民歌的一半以上。《詩經》里有一首詩叫做《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陝南情歌「想哥想得沒奈何,你要心肝你來割」。

《詩經》有《伐木》,「出於幽谷,遷於喬木」。 陝南民歌有建房歌謠,「一座房子四角方,新修華堂亮堂堂」。

《詩經》有《斯於》「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陝南民歌有生子歌謠《十月懷胎》,「懷胎嘛十月八,娃娃呀生下地,叫一聲奴的那個郎啊,報喜給爹娘」,表示對一個家庭、一個朋友生了個男孩子的祝願。

《詩經》裡面有一首叫《天保》,這首詩是一篇祝壽的詩,一共有六章,其中,第四章就出現了「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陝南有祝壽歌《春長存》「祝福高堂富貴人,壽筵略表反哺意,此後再謝養育恩,南海若知德如此,青山不老春長存」。

《詩經》除了主要的四言體之外,還有三言、五言、七言、八言,陝南民歌以上各種句式都有。《詩經》從韻腳的排列看,主要在雙句押韻,即二、四押韻,也有的時候是一、二句,空了第三句,接著在第四句押韻。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二、四押韻的,這些《詩經》的押韻形式在陝南民歌裡面都可以見到,如陝南民歌《鳳凰頭》:「一個鳳凰,一個頭。兩個眼睛黑油油。情郎哥哥呀,搖搖擺擺,你擺在姐後頭」。只是簡單的三句詞,不僅押韻,還用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情景交融,活色生香。

海量的陝南民歌似乎都可以成為《詩經 》的註腳,它用歌的方式保留著《詩經》的場景。

《詩經》里的作品本來是我們的先人在不同場合下所言所想,即「詩言志」。是人們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感受,這和陝南人現在所唱的歌謠並沒有不同。

時間隱逸了歷史的蹤跡,令過去的細節撲朔迷離。

我彷彿看到那些手搖木鐸的采詩官,衣袂飄飄,神采飛揚地穿越古道,奔走於阡陌之上,採集著這些大地飛歌。

兩千五百年後我來到這裡,尋找那些被人們遺忘的《詩經》,卻與這些倖存的陝南民歌、音樂、戲曲相遇。

五年前,當我聽到一首名為《打仙桃》的陝南民歌,其伴奏和聲極其簡單,只靠吟唱渺渺的旋律把樂境經緯撐得遼闊。有時又薄如蟬翼卻仍見丰韻飽滿,其中無處不在的裝飾音輕若甩著頭,以一雙盪子之眼窺視世界,說不上深刻,卻好聽簡單,直指肺腑,令人避無可避。很多次我反覆聆聽,聽得心裡悲慨寒涼,如同親見自己的生命在四季中隨它代謝。

歌譜卻一直找不到,後來終於在一位研究者手裡看到它的譜子,簡單的讓我咂舌。居然只有兩段,其中大部分是飄逸的倚音和顫音,主要旋律基本由八分音符組成,溫潤平靜,全靠歌手自由發揮。

五年來,我接觸了上萬首陝南民歌。很多歌其實就是詩加旋律,在仔細琢磨、緩慢的理解中,這些民歌的魔力沒有因時間而去魅,反而讓我更加喜歡。喜歡這些民歌並不是因為它俗或者雅,而是當我與火堆旁的巫師聊天,聽放牛郎唱情歌,看人們跳永不厭倦的羊皮舞時,陝南就像一個巨大的吸石,至今讓我仍不想出來。

其實,陝南的每個文化遺產都很美麗出眾。越是深入,你會發現它們一個比一個精彩。它們安靜的在陝南以溫和的方式存在於山水間。這些來自歷史的,來源於祖先的,既延續著宗祖血脈又不斷更新的歌謠不計其數。民歌、戲曲據目前官方統計達77788本(折)。從清1649年到1939年陝南分別建有186座具有相當規模的戲樓,而大小廟宇更是不計其數。它們是民歌和戲曲的發祥地,是民歌、戲曲的家園與故鄉。民歌、戲曲是它們的靈魂與生命。

當我從漢中、安康再到商洛,一路柳暗花明,終於站在了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秦嶺。

當我把最後一個音符丟在腳印里,幻想能在返途中,看見它生長出美麗的枝蔓和開花的聲音,飄過秦嶺,讓中國,乃至世界都聽到和看到。

沿著蘊藏在山脈間有形和無形並存的古道,翻越秦嶺,一路來到陝南,探訪那住著神仙、隱士以及誕生過無數智者的世界,無疑是件讓人著迷的事情。

即使你不聆聽民歌,那也將是一次非凡之旅。

摘自陳非《我有南山君未識:陝南民歌之旅》

聽見《詩經》——陝南民歌之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的精彩文章:

王之渙:演繹盛唐氣象
有一種人好像天生具有著某種感染力,王小麥顯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TAG: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