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有著日本幣制改革歷史意義的日本龍洋幣

有著日本幣制改革歷史意義的日本龍洋幣

日本初鑄銀圓,其意是驅逐當時在日本大肆橫行的本洋(雙柱)、鷹洋,統一貨幣。由於頭版的龍銀鑄量少,人們一時不能接受,結果這場銀圓戰是以日本龍洋的大敗而終。

明治三年開始,日本維新政府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始鑄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歷時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計鑄造貿易銀元約兩億枚,日本貿易銀元,共有三種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銀元最好,成色96.3%--98%,所以這個時間段的錢幣現在價格最高,一般都是數十萬到百萬,其他時期的錢幣開始大量發行,成色已經達不到以前的要求。當時鑄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鑄造的貿易銀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購得全套鑄幣機器(英國人的機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鑄造過香港第一套貨幣),在大阪成立國家造幣廠。明治三年,造幣廠落成,馬上開鑄銀圓,大小幣值分為5錢、10錢、20錢、50錢、1圓5種,將「圓」定為日本的本位貨幣,即實行銀本位制度。於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鑄造了貿易銀。這種貿易銀與舊版相比,成色不變,重量增加,結果又被民間收藏熔鑄,日本再敗一陣(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日本連敗兩陣後,馬上應變,於明治十一年停鑄貿易銀,回復到明治三年的成色重量水平,唯圖案稍作改變,背面的太陽徽記改成醒目的「一圓」字樣,正面原來標記面值的地方改成英文。明治十一年至三十年,龍洋的鑄造量逐步遞增,進入了日本龍洋的黃金時代。此時的日本龍洋不但成功地在本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把影響力擴大到了東亞、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其中中國東北、華東、華南地區受其影響較深(日本通過《江華條約》、《中日天津條約》,對朝鮮擴張,其後更有《馬關條約》等,將矛頭直指中國,其勢力不斷壯大,1880年成立了橫濱正金銀行後,通過這個經濟侵略的中樞向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不斷傾銷日本龍洋,進行經濟掠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軒國際拍賣 的精彩文章:

皇家標準觀賞瓷器——粉彩畫琺琅描金魚缸
擁有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

TAG:盛軒國際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