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桑迪亞實驗室訓練人工智慧,令其可在時間與空間中識別無人機

美國桑迪亞實驗室訓練人工智慧,令其可在時間與空間中識別無人機

原標題:美國桑迪亞實驗室訓練人工智慧,令其可在時間與空間中識別無人機


  [據C4ISRNET網站2018年12月4日報道] 美國桑迪亞實驗室協同美國國土安全部科學技術理事會,正致力於研發一種新型的無人機偵測技術。桑迪亞實驗室採用了基於視頻的研發手段,名為「時頻分析法」,可分析無人機錄像中存在的解析度波動狀況,然後將機器學習應用其中,以訓練演算法,令其可在以後識別與其類似的無人機,並預測這些無人機的運動趨勢。


現如今,無人機可被很多設備偵察到,從雷達到可視化確認,再到可發射信號的無線電。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雷達很難將鳥類與旋翼飛機區分開來,不僅如此,其在識別小型無人機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只要無人機及其控制器發送了無線電信號,該信號就會被偵察到,但提升無人機的自主性就會降低發送信號的頻率,以至於將信號當作一種可行的跟蹤途徑也不再管用了。

電子戰是自主系統發展的幕後推手,可是,哪怕處於一個自主系統失效的環境,一輛反覆顯露其位置的車輛也更容易被發現與制止。預期會有一個擁有自助系統、專註於偵察設備的基於視頻的系統。


時頻分析法的關鍵不僅在於無人機錄像,還有無人機在空中的運行方式。整個架構都會轉化為有關信息,這樣的信息單在偵察過程中就捕獲了成千上萬條。


為了建立一個數據基線,桑迪亞實驗室操縱三架不同的多旋翼無人機(比如四翼飛機、六角錐無人機等等),使其在視頻直播攝像頭的面前飛行。在基線飛行中,無人機會向前、後、側、上、下移動。(倘若無人機偶然碰到了A,B,選擇或開始,則無法判斷)。然後對視頻進行分析,從而得知無人機的飛行路徑。


基線建立後,桑迪亞實驗室在嘈雜的環境中使用直升機、汽車與鳥類測試了時頻分析法,讓這些測試對象進入該設備的視野內。該實驗室表示,它可以區分鳥類與無人機。在研究中,迭代設計會研發出一種工具,其現有功能外也許還另有用途。雖然這主要是為美國國土安全部而設計的項目,不過,同樣的演算法極有可能在探測無人機,跟蹤其路徑極為有效的其他環境也可適用。

戰場上很難進行迭代數據。撇開數據傳輸的局限性以及帶寬上的干擾及其形成的阻礙不說。戰場上會有無盡的槍林彈雨,抑或是轉瞬間的爆炸,哪怕在適當的時候擁有數據收集工具,想要即時訓練感測器,令其進行機器學習也是極為困難的。也就是說,假若美軍或其政府為了以後向防禦提供有關信息,而想在威脅性設備的偵測上進行迭代,希望藉此可收集與研究有價值的數據,也只有在遠離戰爭頻發的地區,上述計劃才有可能實現。(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一研究所 朱航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 的精彩文章:

日本XF9-1發動機達到了日本戰鬥機技術計劃的目標
土耳其披露「阿泰」主戰坦克3種變型車

TAG: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