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飲食要知量,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南懷瑾老師:飲食要知量,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南懷瑾老師:飲食要知量,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飲食要知量,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本文摘錄自《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若於食知量」,你們經常生病,那都是飲食不知量,看到好吃的就多吃,腸胃就出毛病了。腸胃生病就容易感冒,凡是要感冒胃先出問題,中西醫一樣的道理。腸胃沒有問題的話,即使感冒,細菌進來可以把它控制得了,這是自己本身的生命功能。有時因感冒來了,腸胃就出問題。出家修行人食不知量,該吃時餓著,該餓的時候拚命吃,連飲食都不能知時知量,如何去修行?這是佛所說的,因為飲食的障礙是很重的,應該學會調整。......

「云何於食知量」,彌勒菩薩教誡我們多清楚啊!上面提了一句話,下面再三地給你解釋。出家修行人飲食要知量。我經常發現你們飲食不知量,所以多病,修行人吃多了不好,對修行不利。飲食知量很難,今天自己修持的工夫到什麼程度,自己要注意到,譬如打坐腿容易發麻是腸胃不清之故,血液也不幹凈,所以發麻,百病皆是從飲食來。《百丈叢林清規》二十條,其中一條是「疾病以減食為湯藥」。你們沒有減食,菜好吃就拚命吃,吃得多多的,一大碗、一大碗裝下去,那是給身上的寄生蟲吃了。所以飲食要知量,也是修行第一步。

「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盪,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

你們不是要學佛嗎?學佛就要根據佛學、依佛的教誡去做才對吧?吃飯要有學問,怎麼叫「食知量」?什麼年齡該吃多少?什麼樣的身體該吃多少?乃至於營養的配合問題。營養不要過分,現在的人都是營養過分,反而吃出病來。有一些老前輩來跟我說:奇怪,大陸不是沒得吃嗎?我們的父母在大陸的,都長壽啊,我的老媽媽已經九十幾了。我說活得那麼長是因為吃得少呀!文明社會多數是吃死的,營養過分。我在貴州西南邊界的時候,那山中有什麼好吃的,辣椒沾鹽是好菜,哪裡看得到肉啊?豆腐就是難得的上品菜。但是那裡的人活得很長壽,子孫滿堂。西藏、四川西南部吃糌粑,吃苦蕎麥、青稞,等於我們吃飯,一個個身體都蠻好的。

什麼是「食知量」?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門,六根不放逸。吃東西要有頭腦,要以正思維心來選擇飲食,不是指營養好的,眾生沒有成佛以前,每個人體質不同、病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食於所食」,吃我應該吃的食物,第一個「食」是動詞,後面的「食」是名詞。「不為倡盪」,吃東西不是為了表現闊氣。你看我吃東西多講究啊,我做的菜多講究呀!那是指飲食的豐富,也是犯細的戒。「不為憍逸」,不是說擺個架子,像我們現在的伙食,比一些廟上都好,如果對人說:我們伙食比你們好吧!這就是犯憍慢心,放逸心,這就不對。「不為飾好。」不為裝飾、好看,或出風頭。「不為端嚴。」也不是為了吃得讓身體發光、臉上發紅。不是為這些而吃,是吃我們應該吃的。「為身安住,為暫支持」,身體四大本來是假的,可是我們未修成以前,還要住在這個肉體中,所以要補充照顧它,慢一點死、慢一點倒下去。

機器靠能源,肉體靠飲食,戒律要我們飲食要有一個觀念,做吃藥觀,像吃藥一樣,使這個身體暫時活著,是為了免除饑渴而飲食,保留住身體性命才能修梵行。為了斷一切煩惱,為了修清凈的梵行,使煩惱「當不更生」,不再生煩惱了,保身體無病,得安隱快樂,而不去犯罪,也不犯戒,起心動念都要清凈乾淨,這才是「於食知量」。

聽了這些道理要記得啊,看了佛經不記得是罪過。我說話也要花氣力的,我的身體也是暫住在這裡,多給你們講一分鐘,我的生命體力也多消耗一分鐘,你要對得起你,也要對得起別人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而最障道,莫若瞋慢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大全,看看背後有哪些故事?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