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韓國的「國防基石」——國防科學研究所(下)

韓國的「國防基石」——國防科學研究所(下)

原標題:韓國的「國防基石」——國防科學研究所(下)



韓國KTX-1初級教練機


三、航空器/導彈研發本部:負責為韓國陸軍研製和發展戰術地空導彈系統、地地導彈系統、反艦導彈系統、無人機以及機載武器系統等,同時也研製教練機。建立該部門的目的是最終實現韓國高技術武器系統的國產化,並提高韓國在高技術武器領域內的技術實力。在國防科學研究所的幾個部門裡,該部的設備最為先進,技術力量也非常雄厚,為韓國發展航空器及戰術導彈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該部共有7個專業實驗室和一個航空器/重武器試驗中心,其中重要的實驗室有:


1、結構試驗實驗室。其任務主要是通過試驗來獲得航空器/導彈結構研究必需的工程數據,試驗範圍包括靜力試驗、疲勞試驗、強度試驗、熱力特性試驗、顫振試驗等。

2、風洞實驗室。其任務主要是通過風洞吹風來確定航空器、導彈和水下兵器的氣動外形,試驗範圍涵蓋低/高亞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區(低速風洞可進行10~120米/秒吹風試驗,測試件尺寸為3.0×2.25×8.75米;高速風洞可進行0.4~4.0馬赫的吹風試驗,測試件尺寸1.2×1.2×1.5米)。


3、硬體在環模擬實驗室。其任務主要是評估導彈的導引頭和控制系統性能,在模擬飛行環境下將導彈的導引頭、內置導航系統、制導和控制單元等進行整合試驗,操作紅外和雷達模擬設備等。


4、飛行動力實驗室。其任務主要是為研發航空器、導彈進行必要的飛行動力學分析、設計、模擬和地面試驗。



韓國「玄武」彈道導彈


該部研製的代表性產品有:KT-1初級教練機、「天馬」自行式地空導彈系統(也稱「柏伽索斯」地空導彈系統)、「雲母」地空導彈系統、「科勇」130毫米火箭炮、「玄武」地地導彈等。


四、通信/信息/電子戰武器系統本部:負責為韓軍發展通信電子系統、信息軟體、指揮控制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該部門下設2個專業實驗室,分別為:


1、電子戰實驗室。主要任務是精確測量和試驗電子戰系統;通過模擬設計技術來進行系統設計以及通過電子戰硬體在環模擬技術(EW HILS)來發展電子干擾技術等。


2、衛星通信實驗室。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鏈路的測算和模擬試驗;設計軍用雷達接收機模擬機、X波段抗電子干擾主動雷達接收機、集群系統管理(CSM)網路模擬機以及發展機動型、單兵攜帶和海空衛星終端技術等。


除上述職能外,這兩個專業實驗室也支持核心技術的開發。

該部門研製開發的代表性產品有:韓國軍隊戰略指揮自動化系統、MSC-500K「蜘蛛」戰術通信系統、PRC-950K新一代調幅電台、ALQ-88AK機載電子戰系統、ARC-900K機載跳頻電台、PRC-999K跳頻電台、TTC-95K戰術控制面板系統等。



五、核心技術研究本部:韓軍國產武器系統的先進核心技術和子系統都是由這個本部研發的。韓軍所謂核心技術包括光電探測技術、微波技術、先進戰鬥部/彈藥技術、推進技術以及先進的軍用材料技術等。該部門下設的專業實驗室包括:


1、光學和熱成像實驗室。主要任務是研發高性能熱像儀、晝夜光學探測系統、激光及反光系統等。


2、內置導航系統實驗室。主要任務是研發內置導航系統的感測器、GPS導航技術、微型電機系統等。


3、雷達實驗室。主要任務是研發雷達天線、發送/接收機、雷達信號和成像處理系統以及研究雷達目標信號特徵等。


4、材料特性和評估實驗室。主要任務是分析材料的機械特性、微結構、化學成分、優缺點等;分析高性能複合材料特性;分析研究材料對於武器系統的影響等。


5、戰鬥部/彈藥實驗室。主要任務是研發引信、戰鬥部、高能炸藥;進行爆炸機理和彈道分析等(可對口徑為20~155毫米、長度50~1000毫米、速度230~3000米/秒的彈藥彈道進行試驗分析)。


6、推進實驗室。主要任務是系統分析並設計推進系統;研發推進系統的結構和絕緣技術;分析推力和反推力特性;研發火箭發動機的點火系統、安全和解除保險設備;評估推進系統性能等。


該部研製的代表性產品包括:紅外點光源探測設備、反坦克導彈藥所用的鎢合金、高分子材料、慣導系統所用的陀螺儀、熱像儀、高能炸藥、壓電諧振器、無定形材料的磁感應技術、伺服系統等。


六、國防系統試驗本部:其任務是全面負責韓國三軍武器系統的試驗工作。該部在70年代剛成立時,只能進行單一的陸軍武器試驗。經過80年代後期至今的大力擴充,如今該部已擁有完善的靶場設施和先進的跟蹤測量設備,可完成陸海空三軍的各種武器試驗工作。


該部現在擁有的試驗跟蹤測量設備主要有:X波段RIR 778X型單脈衝雷達(跟蹤距離256千米)、X波段AN/TPQ-39(V)型單脈衝雷達(跟蹤距離937千米)、L/S波段「科學亞特蘭大」3590固定雷達(頻率範圍1450~2300千赫)、「科學亞特蘭大」13211固定雷達、L/S波段「比姆泰奇」23-72機動雷達(頻率範圍1.6~1.7吉赫或2.2~2.3吉赫)、ORBIT AL-4015-1機動雷達、EOTS-F大型電影經緯儀、OETS-201機動式光學跟蹤系統、GPS系統、SVRC實時數字化成像系統以及16、35、70毫米高速攝像機等。


在該部下轄的4個專業試驗場中,多樂台槍炮彈藥試驗場建立於70年代,經過30年的擴充,已日漸完善。該試驗場主要進行槍炮的發射試驗和各種彈藥的爆炸威力試驗。


海美航空試驗場建立於80年代,主要進行飛機、無人機的飛行試驗。


昌原機動車試驗場建立於1992年5月14日,主要負責試驗和評估軍用運輸車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戰鬥工程裝備,可進行各種條件和環境的機動駕駛試驗。


鎮海海上試驗場提出建立時間為1989年10月,經過1990年5月~1994年12月、1996年1月~2001年12月兩期工程建設,整體設施基本完備,主要負責海軍水面及水下兵器的試驗。


除上述主要部門外,國防科學研究還設有軍民兩用技術中心和安全控制中心。前者主要負責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為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做技術儲備;後者主要是負責試驗中的安全工作,如分析所有試驗工作的危險性、建立安全標準等。該中心擁有的主要設備和工具有GPS-100對海搜索雷達、安全巡邏艇、「鷹」Ⅲ運輸艇等。


相關合作


為了提高科研水平、掌握新技術和積攢研究後勁,國防科學研究所非常重視基礎項目的研究。由於自身武器研製任務比較重,力量有限,所以國防科學研究所就向韓國國防部提出,支持和利用韓國高校及其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來協助進行基礎項目研究。在開列的與國防相關的基礎項目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主要包括:系統工程,控制工程,流體力學,推進系統,新材料,情報、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感測器和信號處理技術,新型動力和轉換裝置,高分子結構,環境和生物工程,隱身技術等。

整個90年代,國防科學研究所與高校合作進行的基礎研究項目每年都在40個以上,而韓國國防部每年在這方面劃撥的經費約基本在20億韓元以上(高峰時期的1992和1993年時,項目數分別為77個和84個,經費分別達40億和38億韓元)。只有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最嚴重的1999年,基礎研究項目下降到14個,經費減為7.4億韓元。


實踐證明,高校及其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尖端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的參與,使國防科學研究所的理論研究水平和研製能力大為增強。正因如此,雙方的合作越來越緊密。以1998年為例,韓國高校在光電技術、微波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水下聲學技術、武器系統理論研究等方面共投入225名專家教授和526名學生。今後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還想進一步擴展基礎研究範圍,以便為韓軍國產關鍵武器系統的研製打下更加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未來發展


經過國防科學研究所的多年努力,使韓軍除高性能戰機及部分高技術武器外的大多數武器裝備實現了國產化。而且,該所研製的許多武器裝備還因技術含量高、價格低的特點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外客戶的青睞。如土耳其已經與韓國簽訂了總價約10億美元的K-9自行榴彈炮的採購合同,印尼等國也與韓國簽訂了價值1億美元的KT-1初級教練機的採購合同。而在2004年,韓國防衛產品出口額還首次突破了4億美元,預示著韓國已經成為國際上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軍火出口國。


面對著斐然的成績,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並沒有志得意滿,而是制定了更為宏大的目標,即讓韓國軍力和國防科技實力在2015年前進入世界前八位。為此,其武器裝備的研製重點放在監視偵察、指揮控制系統、精確打擊、情報電子戰以及特種武器上,具體包括高能激光武器、非殺傷性武器、新一代GPS系統、新型激光測距儀、智能材料、攻擊無人機、高性能戰術導彈等,旨在通過構築精確化、智能化和無人化作戰能力來實現未來戰爭「首先發現、首先決策、首先打擊」的要求。

《聯合防務》原創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合防務 的精彩文章:

國產彈射型航母戰鬥力能否達到兩艘滑躍航母的總和

TAG:聯合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