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的搶救性發掘,給後人帶來了一個極具震撼的歷史藝術的見證:曾侯乙編鐘。現如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研究音律之人必然是知其厲害。它的出現,甚至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面積達到220平方米的古墓發現了大量珍貴隨葬品。據說當時的編鐘被沒於水中,在墓室積水抽干後,一場震驚世人的景象突然出現,誰也沒想到水下竟然還有如此雄偉壯觀的全套編鐘。

它的真面目令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歷經2400多年的陰暗潮濕,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如此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即便是過了2400多年,它依然是可以敲打出天籟之音,彷彿遙遠的戰國時期傳來了歷史的歌唱。

與其同出土的還有近百件其他樂器,但論精美和震撼唯有這整套編鐘。春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在發現的其他戰國時期的古墓中所發現的文物中也多以琴、笙、鼓、編磬等為隨葬品,可見那時王室顯貴對於樂器的重視是相當之高。而後人從曾侯乙墓中更是得知當時人們對於音樂追求、精神追求的高尚程度。

不論時光過了多少年,積水下的陰暗潮濕或其他都沒有腐蝕這古老的青銅器,如此數量居多,且完美無缺,出土之後還可以繼續演奏,令人驚嘆。自它出土以來,迄今為止只演奏過三次。第一次奏響是1978年剛出土的時候。第二次是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於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奏響了這千年編鐘。第三次則是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而奏響。

它的每一次奏響都充滿了重大歷史意義。尤其是後兩次的選擇,更是說明了曾侯乙編鐘的歷史價值與它的巨大成就。對於一個中國人而言,凡是熟讀歷史的人都有所了解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但這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的編鐘樂器究竟會有怎樣的曠世音律?這在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前,一直都充滿了歷史想像。直到1978年它的出土,整個世界音樂史因其改寫。

雖無法於現場親耳聆聽編鐘所發出的千古音色,但網路時代的發達令一切「無所不能」,從錄製的視頻或音頻中就足以教人沉醉。編鐘的音色是那麼空靈,它跨越了無數朝代,跨越了大半個中國歷史,於今天為世人奉送來如此驚世之作。它已不是曾侯乙本人的聽覺享受,它代表著中國,是中國之聲。

曾侯乙編鐘的上層第一組,由6件鈕鍾組成,這6件鈕鍾各具有絕妙之處。如上層第一組由小至大排列的第一個鈕鍾,其正鼓音與側鼓音完全不同,正鼓音顯醇厚,側鼓音顯清脆,如果一排敲打,尤其精妙,其中精髓難以描述。

而整個編鐘的音律分區有序,比如小銅人兩邊巨大的編鐘,下2(組)7(枚)屬低音區,其正鼓音顯沉厚,側鼓音顯圓厚,這兩種調音測試如山林寺院中突然傳來的晨鐘暮鼓一般。

下層的大編鐘中分甬鍾(上有有獸形的斡,沿著彩漆橫木固定,鐘下方呈弧形狀)和鎛鍾(鐘下方呈平型,正面有10個圓點,上方形似一對蟠龍或蟠螭),通常是低音區所在。

而全套中的最低音為下層一組第一鍾,其正鼓音放佛隔著山林傳來。全套鐘的最高音為上層一組第一鍾,其側鼓音並不非常清脆,但十分具有力量,放佛是小木槌敲打在我的心臟上,教我不禁一股熱淚盈眶。

當然,音律對我而言是一個陌生世界。但在我聽到這古老編鐘傳來2400多年前的古人聲色時,震撼之餘是一場空靈之境,彷彿聽到了歷史的悄悄話,那悠遠,那沉澱,非今天之人所能鑄造。

每一件編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其中全部甬鍾音域共跨五個八度,而其他位置的編鐘音域更顯精妙。雖生在21世紀,但有生之年能聽到千百年前的音色也是一種仙人般的奢華。如果說歷史有聲音的話,必然蕩氣迴腸,必然是曾侯乙編鐘,頓時想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大盤點 的精彩文章:

七本令讀者愛不釋手的網路小說,第四本被讀者譽為半部名著

TAG:十大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