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李雪

本文|李雪愛與自由(lixuexinlixue)


1

孩子是否適應社會,

取決於與父母的關係模式

社會是什麼?社會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我們能否適應社會,就是說能否處理好和各種各樣的人的關係。

什麼決定了我們與各種人的關係?這個問題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佛學觀點一致,認為每個人內在的關係模式決定了與其他人的關係模式,也既佛學所說「萬事唯心造」。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面,形成外在的人際關係。

那內在關係模式從何而來?從我們童年與父母等重要養育者的關係中而來(當然後天的自我覺察也會改變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就是心理治療的意義)。整體上說,我們與社會的關係,在自我覺察發生之前,只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我們對社會的種種理解和感覺,其實並非走進社會才形成的,而是早就存在於自己心中。

比如,若你經常抱怨社會不公,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出頭之日。可以仔細聽聽這個聲音,它從什麼時候就已經在你頭腦里播放了,絕不是你「30歲奮鬥失敗之後」才出現的。也許你上小學時,父母就已經這樣抱怨社會,而且經常在你對生命燃起激情和夢想之時哀嘆這麼一句。

這個聲音內化進心裡,導致自己30歲的時候果然「不出所料」,競爭職位時無意識地犯一些低級錯誤,被另一個「有背景」的傢伙擠掉。然後你再一次驗證了這條關於現實社會的「真理」,然後告訴自己的兒子,我們這種沒有背景的家庭不要痴心妄想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現實是殘酷的,老老實實拿學位,找份穩定的工作是唯一出路。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潛意識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創造現實,你潛意識裡相信什麼,世界就果然呈現什麼樣的現實給你。

可以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那些抱怨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女人,是不是每次婚戀都財色兩空;經常覺得世界還是好人多的,是不是遇到苦難總能獲得預想不到的幫助。

若相信社會是黑暗的,只有利益之爭,人必須厚黑,那麼也就會經常陷入被算計的驚險境地;若內心的世界單純溫暖,即使平時精於算計的人,和你在一起也會變得簡單。感覺外面充滿敵意,其實是內心的敵意激發了別人的敵意。我們與社會的關係,不過在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體驗童年熟悉的感覺。

曾經一次銀行招聘,我的筆試成績第一,面試官中6個中年女性,1個男性。結果6票否決1票同意。銀行招聘貓膩多,這已是共識,甚至一個行長不避諱在我面前接聽電話,講哪個孩子什麼背景必須通過面試。

但我沒有向外抱怨社會不公,而是向內覺察自己。我發現,自己走進房間,看到6位中年女人時,一個聲音已經響起,完了,她們肯定不喜歡我。這個聲音其實已經在我生命中出現很多次,因為對於獲得母愛,我極度驚恐而絕望,於是覺得整個社會的女人都會厭惡我。世界果然「如我所願」,我幾乎一個女性朋友都沒有。

深深地覺察這一點,一旦響起「女人不會喜歡你」的聲音,我會提醒自己,這是我內在的投射,真實的女人們會對我很好。現在,我在女性朋友圈子裡如魚得水,經常體驗到親密。

一位女來訪者的父母非常重男輕女,小時候家裡任何好東西都只給弟弟,自己只能看著,無法像弟弟一樣得到父母的關注。工作之後,這個來訪者深信上天不會讓任何好運降臨在自己身上。作為理財經紀人,她簽單總是很困難,自己的客戶還時常被同行搶走,就像過去只能看著弟弟拿到好東西一樣,眼睜睜看著好運都歸了同事。幾次戀愛的對象條件都不好,人品也不靠譜。生活處處窩心,連公司里人人都有份的福利也會唯獨把她漏下。隨著心理諮詢的深入,她清楚地感受這份得不到父母寵愛的悲傷,從童年一直伴隨著她,左右她的命運至今。

承認父母確實不愛自己,覺察這份悲傷後,她獲得了新生的力量,開始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隨著好運一件件到來,她越來越相信命運是眷顧自己的,後來找到了條件很好,又真心相愛的伴侶。

2

改變關係模式,

就會更適應社會

若社會對你來說很難適應,其實不用改變社會,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即可。讓「內在的父母」不再總是跟「內在的小孩」過不去,不再總是彼此製造挫折。內心若充滿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總是有選擇,社會便會處處與你方便,提供無限的資源和可能性。(當然,我並不是否認這個社會確實存在的問題。)

擔心孩子將來如何適應社會的父母們,你們便是孩子的整個社會,你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在描繪他未來的世界。

當你困惑孩子這次沒考好,要不要沒收他的零花錢,取消他的遊戲時間時,只需要想一想,你希望將來他某次工作沒做好,老闆沒收他的工資取消他的假期,而他覺得理所當然,完全不敢提出異議嗎?

很捨得給女兒花錢的爸爸,不用擔心你的投資白費,至少可以保證,她找的工作老闆一定不會在工資上摳門。

在心理諮詢中常常會發現,人們對好運能否降臨到自己頭上的預期,幾乎就是兒時能否得到父母寵愛的預期。有個媽媽規定搖搖車每天只能做一次,理由是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能否訓練自控力,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事情,只是頭腦的幻想,無法驗證。但可以看到的簡單事實是,在經濟並不匱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慾望被限制,這樣的限制經常發生,孩子會為自己的慾望感到羞恥。搖搖車這件小事里,孩子體驗到的是匱乏。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就這樣,媽媽把自己潛意識裡的匱乏感和對慾望的羞恥感傳遞給孩子。孩子將來面對社會,由於潛意識的召喚,也會處處體驗到匱乏、制約和掙扎,這就是苦的輪迴。

讓孩子內心富足並不一定需要家長經濟富裕。

關鍵是,家長能否不評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經濟受限,父母可以坦誠告訴孩子,你的需要我們聽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父母暫時經濟能力有限。但很多父母不能簡單地面對真相,而是通過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內疚和羞恥感轉嫁出去,更悲劇的是,錢不成問題時依然習慣性打壓批判。

孩子在不受家長控制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其內核並非對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而是與周圍能量自然協調的能力,即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

而家長控制下發展出來的自控力,是內心的恐懼和制約。潛意識裡的制約像木馬程序一樣操控人生的各個方面,經過長期的自我認識才可能重獲自由,這也是心理醫生長期有飯吃的原因,心理治療持續幾年很正常。如果所有家長都肯通過不斷的自我覺察,把苦的輪迴斬斷,心理醫生就該失業了。

靈修界老前輩克里希那穆提曾說:如果父母真的關心他們的孩子,社會在隔夜之間就會改變,我們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會有一個沒有衝突、沒有戰爭的世界。

現實殘酷還是溫暖,不完全取決於社會,更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我們除了能抱怨教育體制糟糕、抱怨社會黑暗,父母還可以做的是:自我成長,就是給孩子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幸福就是,老母親還有機會輔導作業暴跳如雷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