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煌壁畫中隱藏的那些不知名樂器,翩翩而至

敦煌壁畫中隱藏的那些不知名樂器,翩翩而至

這幾日,「一帶一路」成為電視台、廣播、報紙、網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辭彙。

「一帶一路」示意圖

14日晚上,《千年之約》文藝晚會拉開了帷幕,各種樂器舞蹈、表演形式的相互交融,讓我們深深了解到,「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條經濟帶,更是文化交融的平台。

一開場,100名舞者,配合高科技影像,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個絢麗的敦煌莫高窟盛景。

晚會現場

「反彈琵琶」、「飛天伎樂」、「胡騰」、「胡旋」,驚艷飛天的曼妙仙女凌空翩躚,大唐盛世百樂齊鳴,舞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絲路風情畫。真是美到爆。

等等,這些不都是從敦煌壁畫中來的嗎?

晚會上的「反彈琵琶」只是舞者的表演,在13日晚上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真的有演奏家用反彈琵琶的方法,演奏一曲。

更令人激動的是,他們演奏的曲目,都是音樂家譚盾把失散海外多年的敦煌古樂譜一一找出細心研究後重新演繹的。

唐代壓腳鼓

不止反彈琵琶,唐代壓腳鼓、敦煌五弦琵琶、敦煌古代奚琴等等樂器也被挖了出來,那麼,小編就好奇了,敦煌壁畫里,到底藏了多少奇特的樂器呢?

琵琶

琵琶自然是不用說了,大名鼎鼎的「反彈琵琶」已經介紹過了,可是,你知道嗎,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

初唐第220窟南壁中的琵琶

形制上,它的共鳴箱呈梨形。頸部呈曲項或直項的形式。有四根弦,且在弦的兩端設有山口和縛手。面板上飾有捍撥和鳳眼。

仔細尋覓,你會發現,飛天、葯叉、菩薩等各類樂伎橫抱琵琶演奏的畫面散落在洞窟的各個角落。

五弦

小編對樂器不懂,這五弦和琵琶看著差不多,不過,望文生義,五弦有5根琴弦。

五弦又稱五弦直項琵琶。起源於印度,經由絲綢之路的天山北麓傳入中國。樂器形態與演奏方式都與四弦琵琶較為接近。曾一度盛行於唐代,入宋以後逐漸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遺憾的是這件樂器在我國並沒有得到傳承。

北周第428窟中心柱

現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項琵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留存在日本正倉院。據說,它不光可以當琵琶彈,還能當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極度華麗,唐代的螺鈿鑲嵌技巧被它發揮到了極致。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藏於日本宮內廳正倉院北院

阮咸

阮咸歸屬琵琶之類(琵琶的種類好多)。該詞出現在唐代。緣於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彈這件樂器,因而得名。

阮咸西魏第285窟南壁

形制上,共鳴箱呈正圓形。項長,四弦,十二品柱。它與五弦琵琶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唐朝以後開始逐漸失去主流地位,之後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然而,敦煌壁畫中卻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體飾以花紋重彩,有的琴體卻形似花瓣。

阮咸 初唐第220窟北壁

復原的花邊阮咸

箜篌

箜篌這種樂器,小編只在詩歌中見到過,在敦煌壁畫中,真的是大開了眼界。

箜篌是外來樂器,一度在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此,它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呼應性的體現: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200餘件。

盛唐第225窟南壁

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

但是,入宋以後仍難逃衰亡的命運。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

反彈箜篌飛天 隋 莫高窟276窟 窟頂北坡

看上面這幅飛天,頭束雙髻,背身彈箜篌,動作寫實,飄帶飛揚,形象瀟洒。雖然畫面有些模糊,但是演奏的楪祈也是箜篌,而且是背身彈箜篌,在敦煌壁畫中僅此一例。

接下來介紹的,又是小編傻傻分不清楚的樂器:琴、箏。

北周第299窟窟頂南坡

在我國漢晉時期就確立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並傳承至今。

在《詩經·關雎》中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樣的詩句,古琴的孤獨性從誕生之初就已被註定。

相比古琴,古箏的塵世性則是在順應歷史中形成的。最初為五弦,逐漸遞增至唐代,形成十二弦與十三弦箏並存的格局。近代箏的弦數則多達26根,甚至能實現自由轉調。

初唐第220窟南壁中的箏

一個「樂團」的成立需要多種略期的搭配,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吹奏類樂器,這幅中唐第154窟北壁的報恩經變圖中樂隊的規模還是可觀的。

中唐第154窟北壁

此圖中位於第一排的兩位樂伎。左身吹奏的是笙。右身吹奏的是篳篥。第二排,左、右兩身樂伎分別吹奏豎笛和橫笛。第三排左側樂伎吹奏的則是排簫。除此之外,還有角。

塤(xūn)

早在周代「八音」分類中就被納入「土」類樂器之列。這件樂器在敦煌僅此一例。圖中,樂伎雙手持塤,音孔數量不詳。確實,存世量太小,也有點看不清。

晚唐第156窟南壁

法螺

這件吹奏類樂器比較不好認,別以為菩薩在啃桃子或地瓜。海螺。也稱法螺,或貝。在《妙法蓮華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可見它有著樂器和佛教法器的「雙重身份」。

壁畫中的海螺(法螺)

西魏第249窟南壁

隨著西域諸國集聚大唐,我國對外來樂器的使用在此時達到了歷史高峰。尤其,是印度系傳來的打擊樂器。而這些腰鼓、羯鼓、答臘鼓等也都在莫高窟里留下了歷史的印跡。

中唐第154窟北壁中的鼓

腰鼓

在上面這幅經變樂隊圖中,前兩位樂伎正在演奏腰鼓。鼓的形狀就如同兩個碗底對接而成。鼓皮兩端以繩收束。演奏時,既可用雙手拍打鼓面,也可斜掛於胸前用兩槌擊奏。第三位樂伎演奏的則為羯鼓。鼓身呈直胴狀,兩端以繩索牽連。演奏時橫置於膝上,並以鼓槌敲擊。

答臘鼓

同樣,鼓面兩端有繩索束之的還有答臘鼓。鼓的形狀為扁平圓桶狀。鼓面的直徑略大於鼓身。

齊鼓

有趣的是,當那些原本存在於史書記載中的鼓,以一種別樣、生動的方式出現在壁畫時,會給人一種強烈既視感。比如,在《通典·樂四》的這段文字:「齊鼓,如漆桶,大頭設臍於鼓面,如麝臍,故曰齊鼓。」這幅圖就是詳解。

盛唐第124窟北壁

再如,陳暘《樂書》中的這段描述「左手持鞀牢,腋挾此鼓,右手擊之以為節。」恰如下圖所示。

西魏第285窟南壁

檐鼓

《舊唐書?音樂志》里也描繪了壁畫中一種檐鼓:「檐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

中唐第112窟南壁

形成規模的樂隊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看下中唐第112窟北壁上的一組繪畫。

彈撥、吹奏、打擊三類樂器匯聚一堂,中間的舞伎與兩側樂隊形成中心對稱形式。雖然並不能就將此視為研究唐代樂隊的現實依據。但至少,高度成熟的大唐樂舞形式在此一覽無餘。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世界溝通的橋樑。敦煌,這顆絲路上的明珠,正以它深厚的歲月積澱,散發出光芒。讀懂敦煌,了解中國,了解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遠志四韻——李斛的藝術步履」即將開展
說物 小器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