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忽必烈統治中國與來自亞洲腹地的挑戰

忽必烈統治中國與來自亞洲腹地的挑戰

原標題:忽必烈統治中國與來自亞洲腹地的挑戰


瀏覽一下地圖,你就發現,今日中國延伸橫跨了亞洲的一半。她西部界線的經度幾乎與印度西部邊緣的相同,這令人驚奇,因為她遠遠超過了長城——古老的北部界線——所限定的傳統中國的核心範圍。長城伸入並消失在中亞,但今日中國邊界再次遠超於它,為什麼中國會變得這麼大?



記住,中國疆域發展的原因得益於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人的作為。但是,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忽必烈帝國名義上延伸出了今日中國的邊界;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應該完全倒過來問:為什麼中國這麼「小」?為什麼她沒有更遠地伸入中亞?


答案是,忽必烈受到了限制,他所能動員起來的兵力——對付那些意欲獨立的親屬——很有限;原因之一在於,忽必烈的親屬善於使用馬匹,這些馬匹使他們像水銀一樣難以抓住。對於帝國的極遠部分——波斯的伊利汗國和南俄的金帳汗國——忽必烈無能為力,但中亞並非如此,它雖然遠離中國核心地區,卻是蒙古的門階。


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哈薩克全國以及南部很多其他「斯坦」國家的廣大區域,都是成吉思汗遺產的一部分,當然也是忽必烈遺產的一部分,所以,它們很有可能留在中國勢力範圍內。但是,忽必烈在這個方向上卻達到了極限。眼下,忽必烈正為距離遙遠、軍隊無法彈壓那些善變的親屬而發愁。


這讓我們不得不蹚一回歷史的渾水——忽必烈和一位遠親的鬥爭,不過這很重要,因為鬥爭結果可以很好地解釋今日中國之形成。這次反叛考驗了忽必烈到底能前進多遠,當他無法向更遠之地前進時,就出現了「中國」的觀念。後來,清王朝重新控制該地,再次把邊界拓展到忽必烈所限定的界線。


忽必烈的真正威脅就在中亞,這種威脅來自他自己的家族,來自於成吉思汗所選繼承人窩闊台的後裔;強勢的拖雷遺孀為了自己孩子的利益,把窩闊台系邊緣化了。正在談論的這位親屬叫海都,窩闊台之孫。這是他的故事,一個奇特的故事,它的情節超越了海都漫長的一生,也超越了忽必烈大部分的生命時間。在四十年的歲月中,這兩個死對頭進行著一場遠距離的拳賽。輕量級的海都從內亞揮拳猛擊,偶爾引起那位重量級對手的注意,後者總是有其他事務要關注。



孛兒只斤·海都


海都,約1235年出生,1251年蒙哥發動對洗時,他因為太年幼而沒有被抓,但在次年,蒙哥與倖存者們言歸於好,海都也因年齡增長而得到了自己的領地。十六歲的海都是哈剌和林以西約二千公里處一片地域的主人,這塊土地從天山綿延而下進入沙漠,被豐饒的伊犁河谷——連接中西的主要通道之一——分開。這個亞洲地理的正中心就是海都的基地,他在這裡長大成人,遠離日趨漢化的忽必烈世界;他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創建帝國。


中亞的三位蒙古領導人——波斯的旭烈兀、察合台領地的阿魯忽、金帳汗別兒哥——全部去世之後,整個中亞出現權力真空。海都依靠與之結盟的金帳汗國新統治者,攫取了更多土地,疆域西至波斯,東抵今日中國。忽必烈決意安撫這個內訌四起的家族,為此他派出了一個代表八剌,他設法奪取了察合台領地的控制權。八剌和海都戰於錫爾河畔,海都大勝,然後,他以成吉思汗的名義提出議和。


1269年,和平會議在塔剌思(今塔拉茲,位於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邊界)召開,三位現任內亞蒙古「國家」的新統治者都來赴會,海都是第四位。他們中的三位——金帳汗國領導人對該地事務不感興趣——對八剌和海都之間的爭端地區進行劃分,這兩位強勢的參會者就分享來自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貿易達成某種協議。兩人訂立協議的同時,發下宏誓結為「安答」——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還舉行了常言所道的「飲金」之禮,即雙方互換金杯祝酒。


金帳汗國


這些事件暴露出一個問題。無論是原先聽命於忽必烈的八剌,還是暴發戶海都,都以獨立君主的姿態行事,沒人理會名義上的最高宗主忽必烈,據《元史》中一條不明出處的引文所記,他們只是極為不遜地致信忽必烈:「我朝舊俗不類彼之漢法。」換言之,他們在宣布獨立於忽必烈,因為他背離了成吉思汗。


形勢的發展很快表明,和平會議是一面騙人的幌子。不能相信其他任何人,每個人都在積極備戰。金帳汗國統治者忙哥帖木兒置身事外,旁觀其他三人在攻擊、結盟和欺詐的惡性循環中爭鬥。1271年夏末,海都稱汗,佔據今日哈薩克南部、烏茲別克大部、幾乎全部的吉爾吉斯斯坦,這是一個橫跨二千五百公里的國家。這塊區域沒有名字;馬可·波羅叫它「大突厥」,其他人稱之為突厥斯坦。粗略地說,它從西邊的阿姆河延伸至東邊的新疆,從北邊的巴爾喀什湖鋪展到天山,總共一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面積之和。


這是一個非凡的成就,海都利用對手們的弱點,趁著忽必烈進軍中國內地之機,充分證明了自己的睿智。他採用蒙古軍隊傳統的十進位指揮結構,創建了騎兵團,這樣一來,他能夠整合經常互斗的許多蒙古、突厥部落。騎手得到了步兵和「石腦油投擲者」——熟練使用拋石機和其他攻城器械的行家團隊——的增援。海都的軍隊有多強大?文獻反覆提到他有十萬人馬,這可能有點誇大,無論如何,他們遠不及波斯、金帳汗國和忽必烈中國的軍隊數量。但他們以質量彌補數量的不足,他們擅長突襲:進軍迅速、打擊猛烈、撤退快捷。



忽必烈


海都加冕的同年,忽必烈試圖迫其就範,他派遣四子那木罕率六位宗王到達阿力麻里——剛好位於海都領地之內,旨在勸說海都趕赴上都或北京的朝廷。海都置之不理,讓軍隊遠離危險境地,保衛西部邊界,而那木罕沒有足夠的戰馬或兵力發動攻勢。時光流逝。那木罕建立起朝廷,把自己變成了另一個獨立的藩王,直到被一位堂兄抓住並送往金帳汗國為止,他在那裡苦思了十年之後最終獲釋。忽必烈全力投入對宋戰爭,乾脆放棄了控制遙遠的海都王國的企圖。


所有這一切對海都來說都是好消息。在重新佔領阿力麻里之後,他遊刃有餘地應對來自波斯的經常性越界突襲,還有幡然醒悟的察合台家族成員的幾次起義。海都端坐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實現了一次不穩定的復興,在帝國邊緣全面建立起一個弧形同盟,南入西藏、東及今日的東三省。四十年來——直到最後決戰(詳見第二十二章),海都的雄心壯志就是要成為祖父窩闊台——成吉思汗欽點的繼任者——的真正繼承人。到頭來,他失敗了,但他的影響卻持續存在:大致說來,他把忽必烈遏制在邊界上,劃定了今日中國的西北界線。


(圖片:來自網路)


《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 約翰·曼 著


本書是蒙元史研究領域中的一部重量級作品,是作者在研究、思考中國政區地理版圖的多元性、民族心理文化的整體性與蒙元歷史的緊密聯繫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文獻和實地考察而寫成。


在作者看來,如果想理解今日中國的政治一體性、版圖形態和民族心理,必須從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建立並維護的蒙元帝國開始。


書中主要講述了成吉思汗將鬆散的草原部落聯盟塑造為一個帝國的奮鬥歷程,和他最重要的繼承者忽必烈汗在奠定今日中國版圖方面的巨大貢獻,以及這一過程中在沿襲和擴展漢唐傳統的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基礎上,充分調動源於內亞邊疆帝國國家建構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資源,對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所進行的一系列調整和塑造;揭示了成吉思汗和他創立的蒙元帝國對今日中國之形成的巨大影響。


延伸閱讀


《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 世界秩序因他而改變,人類的世界觀因他而升華。


☆ 以人類學的眼光和說故事的獨特方式重新詮釋蒙元時代



傑克·威澤弗德 著

? 作者簡介


傑克?威澤弗德(Jack Weatherford )


著名蒙元史專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人類學博士,第一位從蒙古成吉思汗大學獲得人類學榮譽博士學位的學者。曾為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麥卡利斯特學院人類學教授。2013年退休後,正式遷居蒙古,開展對蒙古帝國歷史更深入的研究。


? 推薦理由


《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是著名蒙元史專家傑克?威澤弗德歷經18年打磨的力作,從全球視野和人類學的獨特視角,展示了一種不同於純粹歷史學者或一般傳記作家筆下的成吉思汗形象和蒙元帝國時代。


Alphabooks


11.28 贈書名單


@ 曉 聲


請獲獎讀者在後台回復【姓名+電話+地址】(一周內有效~)


《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即可購買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章同人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大傳》①|詩才神童,為何10歲就顯出大哲人的潛力?
解密!忽必烈遠征日本為什麼失敗了?

TAG:華章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