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去世,張學良提筆的輓聯寫了哪16個字?

蔣介石去世,張學良提筆的輓聯寫了哪16個字?

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恩怨,還得從中東路事件說起。

1929年7月7日,身為「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的張學良,由於能力出眾已經被人們稱之為「少帥」的張學良,應蔣介石之邀,來到北平,在在北京飯店見上了彼此的第一面。

在這次會面中,他們就中東鐵路事件做出了討論。蔣介石說:必要時刻不惜以武力奪回中東鐵路!若是在武力上吃虧,中央一定做你的堅強後盾,十萬大軍、百萬軍款那都不成問題!

正所謂「君無戲言」,身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說出的話,肯定是「駟馬難追」吧,張學良這樣想,於是他放開了手腳干。可是一向以戰鬥民族自居的蘇軍,果真是擔負起了這個名號,其強大遠遠超過了張學良的想像。很快,張學良帶領的東北軍就受到了他帶隊有史以來最大的敗績:我方損失九千近萬人,而地方卻僅僅損傷八百餘人。

傲氣如張學良,在此時也是忍不住呼救,以求得到改善。但是,無論張學良是左一封電報、右一封電報,始終沒能等來蔣介石的一兵一卒。

面對這個苦不堪言的局勢,和蔣介石的言而無信,是年輕氣盛的張學良萬萬沒有預估到的,可他能選擇的也只能是咬牙堅持住。在1929年底,元氣大傷的張學良,最終以和平談判結束了中東路戰爭。可此時的他,面對著死傷慘重的部隊,想著言而無信的蔣介石,他在自己的心中給蔣介石放在了那個危險的角落。

就此,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恩怨生根發芽。

西安事變中,張學良和蔣介石正式開始不死不休。

1936年12月12日,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張學良就在西安發動了兵諫,以期勸誡蔣介石能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從這時開始,本身在同一陣營的張學良和蔣介石在局勢面前的關係漸漸地變得對立起來。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之為「西安事變」。

雖然,在後來經過周恩來的主導下和各方共同的努力,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讓整個大陸局勢處在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的局勢中,獲得了暫時的和平。但,前腳才答應「停止抗戰、聯合抗日」主張的蔣介石,後腳就將發動兵諫的張學良軟禁起來。之後,張學良的將近大半輩子都在別人的監視中度過。

就此,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恩怨開始了一世的不死不休。

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還是前來為他弔唁。

1975年4月5日,恰逢趕上清明節,這位曾經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的主席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台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

四天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前來弔唁——張學良。張學良還是來了,他會到來還是引起了現場的不小的轟動,都在思考著,這個恩怨了蔣介石一輩子的老人,會不會在生死相隔後冰釋前嫌。

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張學良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彼此之間最後的道別。也已經半邊身子入了黃土的張學良,狗摟著身子,顫抖著手指,顫顫巍巍的撫摸著水晶棺。

之後,張學良揮筆寫下了十六個字的輓聯:

關懷之殷,宛如骨肉;政見之爭,猶如仇讎。

有人說,這十六個字正是他與蔣介石複雜關係的寫照,也有人說,這16個字遠遠沒有寫盡兩人的恩怨糾葛。但我想,或許,在此時,他放下了,他釋懷了,在生死相隔後他選擇了遺忘,將那些不快的過往遺忘,所有的恩怨過往都隨風飄走,他現在仍舊把他當做兄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秦漢唐明 的精彩文章:

大唐時期的笑柄:皇帝捉弄宰相,將50歲的乳母嫁給他,他還真娶
日本從古至今為什麼一直想吞併中國?並且不斷付諸實踐

TAG:周秦漢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