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世界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你了解空性

世界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你了解空性

世界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你了解空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我們熟悉的話。但站在佛法的角度,所謂「透過」,從來沒有進行過。因為要透過現象,就需要了解所有現象的無自體、不實有。

為什麼我們認為世界真的有實物,就是因為你的實有執著正在打造你所心愛的、所樂意的你的世界,每個人都在做這件事。正因為我們在打造的是一個沒有實體的世界,所以我們也許會反思,這個打造過程最終的意義是什麼?

等到沒有意義的時候,對這個客觀現象界真正地去理解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外境的一切都是空相。

這個世界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你了解空性。佛教世界觀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你理解這個世界原來只是如幻的空性,它不是一個堵在你面前的煩惱,或是立在你面前的快樂,都不是。

了解空性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生死中業和煩惱的根治法,進而反駁常識方面的錯執焦點,進而洞見之、解脫之。

《中觀論頌》云: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龍樹菩薩說,「業」和「煩惱」來自於概念分別,這些概念分別又來自於「戲論」。這裡的「戲論」被確認為「根本無明」(緣起鏈當中的第一支)。因為「無明」或「戲論」,位於輪迴狀態的根源部位,因此,唯有透過觀修「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我們才能找出解脫之道。

龍樹菩薩又說:眾生痴所覆,為後起三行。

藏譯為:無明覆故,為後有。

「為後有」時,「無明」對他而言,並不是被動的不了解而已,而是一種「誤解」,一種主動、帶有煩惱的理解。像這樣的心態,雖然是錯誤的,但它似乎帶有從我們深思當中產生的、一定程度的確定性。

為了反駁它們,我們必須採取也會引生強而有力之確信的對治法,若能有某些方法有效地反駁它們,即能徹見空性的洞見,而直接斥敗那顆執著的心,從而得到解脫。

因而,了解空性的真正目的,不只是提升我們的知識,關鍵是能讓我們從輪迴痛苦中解脫出來。沒人想要痛苦,因此我們必須斷除它的「因」。

由於我們無法透過祈禱甚至通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除去痛苦,所以,要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虛妄執著,我們必須獲得「徹見空性」的洞見。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替代的辦法。

看看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它們是容易衝動的,而且都是發自本能的。雖然或有少許分析的因素存在,但整體而言,它們的產生是自發性的,不需任何推論便可產生。

月稱論師的中觀註解中說:「修慈愛可治瞋,但若不慎則會導致貪著其境,因為你在增強對它的連繫感、移情或親近;而當思維對境缺點來對治貪著時,或許不慎會對該境逐漸厭惡。」

而對治無明——空性的了解,則沒有這樣的副作用。中觀見的智慧不僅可以對治自性存在的煩惱,還可根除其他煩惱,因為所對治的目標,位於一切煩惱的根源。

空性的目的是要產生生死根源部位的對治法,用以對治事物為真實存在的「虛妄分別」,因為所有的煩惱,無論粗顯或細微,都是由這個「虛妄分別」推動出來的。對治了它,就是對治了生命狀態中的生死以及無明。這是最根本徹底的對治。

接著,我們還要進一步審視空性的性質,萬不能將空性誤解為「什麼都沒有」。

為什麼很多人會輕率地將空性的本質誤解為「什麼都沒有」?其根本在於無法辨識,光靠語言和概念分別都無法涵蓋空性。假如依個人用心的習慣,從未脫離過概念分別的領域,自然就會認為空性只是諸多概念分別中的一個罷了。

如果局限在這個範圍當中,便很容易從「一切事物是空」的正確見解,轉入「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錯誤見解中,從而迅速在諸多概念中,找出「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概念來作為對「一切事物是空」的定性。

這個錯誤來自於將對境所缺乏的「自性存在」視為究竟本質,並將此「究竟本質」視為以其自力存在的對境。這點可以理解,因為如果一切事物的究竟本質,被否定成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就此結果推論,那麼必然沒有任何事物存在。

但是,空性和「分別層次中是空而實際不空」的對境是不同的。這是既不能由語言和概念去涵蓋,又不能脫離人為親身經驗的特殊事例。空性無法藉助語言和概念分別而充分地傳達給另一個人,所以經雲「不可思議,不立文字」,論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注1)。

因此,當我們試圖了解空性時,切忌認為它是某種絕對的實體,而由它自由存在。我們談論到它的時候,所談的絕不能是現象界中以絕對而獨立的究竟方式,獨自存在於賦予它特性的各種現象之外的某種事物。

用這種思維議論的模式來定義空性,只會導致產生「什麼都沒有」的錯誤理解。

擺脫了「什麼都沒有」的錯誤定性,為了表述空性的正確意義,龍樹菩薩在《中觀論頌》中提到了《無憂龍王請問經》中的一段經文,其中佛陀這樣解釋「無生」,云:

依賴其他因素而產生的就是無生(依據藏文譯本)。

佛陀要表達的是,事物和事件並不具備有自性的「生」,作為現象本身,它們全都依賴其他因素而生。其重點是空性必須就「緣起」這個觀點來理解,才不會背離它的實際意義。

這裡形成了一對互相排除、相互抵消的矛盾。因為,帶有固有本質的任何事物,就其定義而言,必然是自我隔絕或獨立的,絕不會受到「依賴」的主宰或限制。

於是,「自性的獨存」與「依賴的性質」彼此形成互相排除、相互抵消的矛盾,因此依賴其他因素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首先必定缺乏自性存在。

很多中觀典籍,將論證的焦點聚焦在「對自性存在的否定」上,或者透過分析兩個相關現象是否為同一個而駁斥自性存在,或者透過因果鏈中相鄰二者互為因果時可否同時存在而駁斥自性存在,等等不一而盡。

但是,在究竟的分析之下,所有這些都必定會歸於對「緣起」的論證,因為在究竟的分析之下,空性的究竟證明就是「緣起」。

因此,空性的意義就是「緣起」。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葯事》中,記載了一段佛陀關於「緣起」的公案(注2):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樹村。村中有一位婦人名叫藏喜,她見佛陀遠遠走來,身影中煥發出如同太陽般的光芒,相貌莊嚴,無比美妙,藏喜心想:世尊以前貴為王子,舍王宮的榮華富貴而出家學道,如今以乞食維持生活,如若他來向我乞食,我應該將麵茶供養他。

佛陀知道藏喜的心思,便走過去向藏喜說道:「你可以施捨一缽麵茶給我嗎?」藏喜感覺佛陀知道自己的心念,更是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地供養滿缽麵茶給佛陀。

佛陀接受了藏喜的麵茶,微笑了起來,便從眉間射出一道光芒。阿難尊者看見了,就問佛陀:「世尊,從古以來,諸佛微笑必有因緣,可以請世尊為我們說明這次微笑的因緣嗎?」

佛說:「你說得對啊!阿難,諸佛如來微笑必定是有因緣的。我今天就為你說這段因緣吧!剛剛你看到一位婦人供養我麵茶嗎?」「是的。」「這位婦人因為這個善根,將於往後十三劫中不墮惡道,這段期間會在人道或天道輪迴,最後一生轉生為人,自己悟道證得辟支佛果,名號叫做善願。」

藏喜的丈夫名叫如優,他從樹林中砍柴回家的途中,聽說自己的妻子只因為供養佛陀麵茶,佛陀就授記她在十三劫後,可以證得辟支佛果。如優覺得佛陀是胡言亂語,心中很氣憤,就去找佛陀。

如優見到佛陀後,用質詢的語氣對佛陀說:「聽說你今天到我家去了?」「是的。」「聽說我妻子供養你麵茶,你就授記我妻子將來可以成為辟支佛?」「是的,我的確說過這樣的話。」「你喬達摩,從轉輪王種族捨棄富貴出家,今天竟然為了乞得一點麵茶,說出這麼大的謊話。誰會相信這麼小的因,會得到那麼大的果報?」

「如優啊!今天由於這樣的因緣,我們就來隨意談一談好了。現在我問你一些問題,你隨意回答就好。你曾看過你覺得很稀有的事情嗎?」

「有啊!別的不說,就說我們村子名叫多根,這村名的由來很特別,因為在我們村裡的東邊有一棵很大的曲坨樹,長得很茂盛,每天大概四五百輛牛車停在樹下歇息,因為村裡有這麼大一棵樹,所以大家將這個村莊稱為多根樹村。」

「如優啊!你看到這棵樹這麼大,你知道當初用了多大的種子去種它嗎?可能要像一畝田那麼大,也可能要幾輛牛車才能播種得下去吧!否則怎麼能長出這麼大的樹呢?」

「不,不!它的種子只有小小的一顆,大概是一顆芥子的四分之一那麼大而已。」佛陀說,「你這麼說誰會相信?小小一顆種子,居然可以長出這麼大的樹?」

「不管你信不信,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事實。而且那片土地雖然被種下了樹的種子,但毫無損傷。種子雖然小,只要土地肥沃,將它埋入土中,給它充分的水,種子就會發芽長大。」

「如優啊!一顆小種子變成大樹是你親眼所見,你的妻子因為供養我種下了小善根,將來證得辟支佛的勝果,也是我親眼所見啊!為何你不相信呢?」

佛陀說完,便示現出廣長舌的莊嚴相給如優看,並說道:「我從來沒有說過謊話啊!所以今生能得此好相。你該相信我所說的話真實不虛。」

如優聽了佛陀的話,又親眼看見莊嚴的廣長舌相,生起大歡喜心。佛陀進一步為他說四聖諦法,如優聽後,證得了初果,歡喜地說道:「從今以後,我願皈依三寶,遵守五戒,成為佛陀的弟子。」頂禮佛陀後,歡歡喜喜地回家去了。

正因為有空性,「緣起法」被成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東方西方的聖人,共同宣揚著這一真理。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頌?觀四諦品》中對於獨立實有論者的立場提出了一個範圍更廣的駁斥,以顯示在一個由固有本質的方式而存在的事物所組成的世界中,是何等得不可能理解經驗本身。他說: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意為:駁斥緣起性空者,也破壞了一切世俗的約定。

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意為:假如空性本身被捨棄,就沒有功能會持續;那麼,將會形成「沒有開始的行為」以及「沒有行為的作者」。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意為:假如有自我性質存在,那麼,整個世界將不生也不滅,而且永恆地持續著,沒有變化的狀態。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意為:假如空的事物不存在,那麼,證所未證、終結痛苦,以及滅除業、滅除煩惱,這些都將不存在。

假如我們固執堅持「自性存在」這種信仰,那麼沒有任何世俗的事物、世俗的知識可以被前後有序地維持。例如:假如我們分析日常生活經驗中使用的那些概念,會發現許多經驗是以「已發生事物的記憶」作為基礎。同樣的,我們慣用的術語(注3)和那些術語的觀念,有許多建構在對未來的某種期待的基礎上。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我們由此產生了自己的「世俗真實」,並隨之產生了下定義的術語、概念和語言。但是,這一切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回憶過去和希冀未來的制約,不停地遭受時間與人事無常變更的本質中的無義痛苦。

龍樹菩薩認為,假如我們對於世界的了解,是依賴記憶和期待而建構起來的,那麼我們的實相就不會是獨立、自性存在的實體所組成。因為組成我們世界的成分幾乎都是「虛假心念」,並無實體。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所有功能和行為的概念,將不可能有真正前後有序一致的關聯。

同樣的,在一個「自我存在」(心念構造)的世界中,眾生將不會隨時間而變化,而且也不可能產生心理世界的成就,一切運轉都將失去意義,一切世俗失去了意義,一切佛陀教誨的正法也都將失去意義。

因此,總結如下:

唯有看見空性的真正意義就是「緣起」的那些人,才會了解痛苦的真正本質,才能前後有序地遵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教法。這是何等絕妙的中觀見的定義!唯有空性見,能使一切正法合理地存在下去。龍樹菩薩寫道: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意為:無論是誰,若見到緣起,就看見苦(諦)、它的源頭(集諦)、以及滅(諦)、和(通往滅之)道(諦)。

最終,唯有空性見,能使佛法成其為佛法,世俗成其為世俗。不論大乘小乘,不論善法惡法,不論是心是境,如果沒有空性見,一切都將失去意義。空性見使一切產生意義,而真正使空性見具備意義的,便是「緣起」。

空性見使一切合情合理,因為見到它,我們就見到了「緣起」。

【注釋】

(1)見龍樹菩薩《釋摩訶衍論》、世親菩薩《金剛仙論》、僧肇大師《涅槃無名論》、吉藏大師《中觀論疏》、智者大師《摩訶止觀》諸論。

(2)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如是。阿難,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見微笑。汝見彼婆羅門女,以信心施我麨不?」阿難陀答言:「已見。」佛言:「彼女以此善根,從今已往,於十三劫,不墮惡趣,在天人中輪迴受生,於最後身,證獨覺果,號為善願,其聲普遍。其婆羅門女,由生信心,將麨奉如來故,世尊為彼女人授記當來成獨覺菩提。

其女夫主為採花薪等,往林野中,聞我妻施沙門喬答摩麨,得授記成辟支佛,聞已便生忿怒,即詣世尊,作如是言:「汝來向我家中不?」世尊報言:「實來。」又言:「我妻施麨,汝為授記作辟支佛不?」佛言:「婆羅門,實爾。」

「汝喬答摩,從轉輪王種族,舍王位出家,為乞麨故,作大妄語。誰肯信汝以少種子,獲大果報?」佛言:「婆羅門,由是因緣,我今問汝,當隨意說。婆羅門,於意云何,汝見希有法不?」

答言:「喬答摩,且止余希有法,我所於此多根樹聚落,見希有事,汝可且聽?喬答摩,於此聚落東,拏瞿陀樹廣大滋茂。於彼樹下,每有五百乘車止住,亦無相妨礙。由此樹故,聚落得名。」

佛言:「婆羅門,彼多根樹,子大幾許,為當如稻畦大不?得共篣籬、碾輪車、牛篋、篣箕、頻螺果、劫畢他果耶?」答言:「不也。猶如芥子四分之一。」佛言:「婆羅門,誰當信汝此之小子,能生大樹?」

時婆羅門答世尊曰:「任汝信不,我自親見。然且彼地,不被傷損,沃潤甜土,子雖不大,如法安置,依時得雨,是故此樹,生長成大。」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說伽他曰:「如田及種子,汝今親已見,於業及果報,如來親自證。如汝之所見,小子成大樹,如是我見此,小因成大果。」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遍至髮際,告婆羅門曰:「汝意云何,若能出舌,遍覆面者,然彼豈為百千轉輪王位,故作妄語?」婆羅門答言:「不也,喬答摩。」爾時世尊,說伽他曰:「我自未曾說妄語,舌相皆由誠實增,汝今宜應如是言,幸遇如來蒙覺悟。」

爾時婆羅門既聞是已,生信敬心。世尊知彼意樂隨眠,應機為說四聖諦法,廣說如前。無始積集薩迦耶見,以智慧杵而摧破之,現證初果。唱言:「我入預流。我今盡壽歸依佛法僧寶,受五學處,為鄔波索迦,願世尊證知。」時婆羅門聞佛說已,歡喜信受,禮佛而去。

(3)停留在已發事物的記憶或對未來某種憧憬的期待之上的語言,人際或網路流行語皆是。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林清玄:我們要隨時點一盞心燈,才不至於像一個盲目的人
學佛修行僅僅是修心嗎?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