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告別揮霍的青春,才懂得人間自在

告別揮霍的青春,才懂得人間自在

在《你好,之華》點映結束後的採訪中,周迅說,以後想演更多生活化的角色。

這樣的選角標準一定反映了周迅本人的某種轉變,只是我們無從知曉是什麼。因為她話不多,也不喜歡過多地談論私人生活,公眾似乎很難獲得入口去了解她。直到她推出了《周迅·自在人間》:「想了解我就看這本書吧。」

這是一本多年攢下來的影像記錄,照片大部分來自跟拍周迅多年的三位攝影師好朋友:姜成皓、Wenjei Cheng(鄭文絜)、高原,以及著名服裝設計師葉錦添、攝影師斯特凡·塞德那歐(Stephane Sednaoui)、攝影師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

周迅一直想為他們出一本書,也是給二十多年的光影際遇做個總結。很多前輩、友人的回憶加入進來後,枝連蔓延,鬱鬱蔥蔥,成為對一段共同時光的致意。在這本書里,我們得以窺見周迅近年來的變化。

女人四十:扛過去就好了

多年的好友黃覺說:「她在努力地轉化,她會在工作上花很多精力,以前她是靠內在消耗去維持的,我不知道她以後的路會怎麼走,但是我覺得她找到了鑰匙。」

周迅44歲了。無論對於普通人還是演員來說,這個年齡都會存在焦慮。

這種焦慮周圍的師友都感受得到,大家發覺她自己似乎找到了方法渡過去。黃覺認為她是被自己家鄉的地域本性拯救了,天才回歸到了傳統的世俗生活里,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細碎、溫暖的時光。

周迅在郊區有個小院,朋友的孩子們在那裡玩得很開心。攝影師:高原

她也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麼袒露情緒,不開心就會搞得大家都不開心,現在她會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哪怕心情低落,只要是和朋友們在一起,她也只是短暫地失神,儘力扮演好「朋友」的角色。

最近幾年,她越來越關注演員的公眾價值,這似乎也是她度過歲月這道關口的一種方式。和好友陳坤、陳國富一起創辦全方位培養優秀演員的教育機構「山下學堂」;邀請專業演員錄製談話節目《今日影評·表演者言》;還熱衷於公益,從環保到關愛特殊兒童的「one night給小孩」。

周迅在「one night 給小孩」

「越長越大的時候,能讓人在內心真正感到很快樂的事情越來越少了,這個時候我能夠幫助別人,也算是一種自救。」接受採訪的時候,她總是少言寡語,但是談論起這些,她就會滔滔不絕。與私人生活相比,她覺得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也只有做這樣的事情,演員擁有的名氣才產生了真正的價值。

自在人間:從無序到自律

周迅在一本雜誌的封底看到「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時,她覺得說得很好:「確實是有自律才有自由。」

年輕的周迅可不是這樣。那時候的她好像永遠都不會覺得累,工作、玩起來都不知疲倦。很多朋友說她的存在讓自己感受到了年輕人的熱血青春。那時候她的男朋友都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搖滾歌手。拍《紅處方》的時候,她當時的男友開一輛老式212的吉普,後面放了一個特大個的低音炮,從天津的高速路,一路放著特別high的搖滾,巨響無比,大半夜風風火火地回北京,充滿激情。

攝影師:高原

「年輕時,我們所有人都像一顆離開了軌道的衛星,那種無序,那種沒有限制的自由。」周迅自己回頭看年輕時,用了「揮霍」這個詞來形容。「真的就是揮霍。除了在我認真工作的這一塊,其他的都是揮霍。你不會知道你要省著點兒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態把自己拉回了軌道,要求自己回歸一種理性的狀態。從揮霍到理性,周迅認為這是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書中她感慨道:「你只能到了這個時間段才知道,哇,小時候是多麼奢侈啊。」

攝影師:Wenjei Cheng

「從沒有限制的自由」到「有自律才有自由」,聰敏、充滿靈氣的周迅總能悟出生活的真義。她依然不是世故的,依然保有天真和自由的做派,但是「自在」這個詞卻在她身上發生了蛻變:年輕時好像《大明宮詞》里的「小太平」,身著霓裳羽衣,驕傲恣肆,是獨屬於少女的精靈、輕盈的自在;現在的她是《如懿傳》中的如懿,萬事過眼,淡然從容,是一種歷盡千帆後更加超脫、更加厚重的自在。

演員周迅:她一定有一種寂寞感

擔任《你好,之華》監製的陳可辛,也感受到了周迅的變化:她更加放鬆,不會再在一些問題上較勁,也能接受意見了,儘管有些東西她仍舊不太同意或理解。陳可辛在周迅的演藝生涯里是一個重要的存在,2004年,《如果,愛》關機的時候,陳可辛就對她說,你做好當明星的準備,這不是你自己能掌控的。雖然周迅很抗拒,但依然很快感受到了變化:北京已經不一樣了,各種活動一下子多起來了……

攝影師:Wenjei Cheng

周迅「明星化」的時候,恰恰也是中國電影重要的變化時期:2000年後,民營資本進入電影工業,開始實行「院線制」。市場也成為藝術之外,中國電影一個重要的維度。更加成熟的市場運作確實幫助了中國電影回春,但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它的藝術性:演員成為「明星」,製作周期越來越短,團隊人數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明確,數字化代替了傳統的膠片——似乎又是一個「從前慢」的故事,過去莊重的儀式感消失,人和事都變得不講究了。

周迅在片場。攝影師:Wenjei Cheng(上),姜成皓(下)

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周迅這樣的演員一定是寂寞的,更不要說是在四十歲這樣的年齡階段。沒有人會質疑周迅是個好演員,很多合作過的導演、演員使用「天才」這個詞來形容她。周迅沒有經受過系統訓練,卻因自身敏感、脆弱的性格特質,可以憑藉直覺和經驗本色地演繹人物。她也是努力的,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使勁,哪怕在浮躁的今天,她依然要求自己至少提前兩天進組準備。歲月磨礪讓她更加包容、有定力,也更能傳神地詮釋成熟、複雜的女性角色。

拍戲間隙,去了趟劇組附近的皇陵,「發現沒什麼人,就跳了起來」。攝影師:Wenjei Cheng

但是中國電影的現狀似乎無法給她更大的挑戰,這是周迅的困境,也是那一代優秀女演員的困境。「我不覺得中國會有梅麗爾·斯特里普,因為你首先得有斯特里普能拿到的劇本。」《李米的猜想》的導演曹保平如是說。

攝影師:Wenjei Cheng

就像陳國富在序言中說的,這本書里有透明得沒有保護色的周迅,也有異彩紛呈的假扮的周迅,兩者時有摩擦,但更多的是相互依存。我們大抵知道了她這些年是怎麼過的:如同遭遇過、未來還要遭遇的角色情節,她緊緊擁抱每一份愛,然後鬆開,走向下一個角色。周迅的人間,依然自在。

《周迅:自在人間》

周迅×Lens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首部周迅影像回憶

Lens歷時五年採訪製作

300張私藏照片首次曝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笛安用5年交出的答卷,你滿意嗎?
他是中國近代建築大師,一生只為讀懂園林之美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