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愛的麻小、奶茶、火鍋味道,這個APP都能記下來?

你愛的麻小、奶茶、火鍋味道,這個APP都能記下來?

聽到的聲音可以錄下來再次聆聽,看到的美景可以拍下來留作回憶,但讓你味蕾驚艷的味道卻沒有辦法留存。這種味覺和嗅覺結合起來的感受,並不能輕易地被分析,因此每個人的獨特口味也難以被準確記錄。不過,有一個名叫「Gastrograph」的人工智慧APP出現了,它的目標就是利用AI把味道這種虛無的東西用數據來量化。

這款人工智慧APP是如何測量味道的?

Gastrograph於2016年上線,是一個給專業試吃員使用的APP——但任何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下載——旨在測量人們吃東西時感受到的味道,並把它變成很多變數組成的數字化結果。它的使用方法也很簡單,使用者需要在嘗試新的食物時,將自己對食物的印象輸入APP中的蛛網狀圖表。首先你要選擇一個大概的味道種類(花果香、木質香還是吃下去之後的回味),接下來還有更加詳細的描述選擇,如果是水果味的,那麼更像蘋果味、桔子味,還是節骨木味?

傑森·科恩(Jason Cohen)是開發這款APP的公司Analytical Flavor Systems(AFS)的創始人和CEO。他認為人類經常體驗到無法辨認的味道,但卻只會說「這個味道我吃到過,是什麼來著」。而且,有時候人們把握不住的那個味道,恰恰是美味的秘訣。比如加了香草的牛奶,很多人就只覺得香甜潤滑且美味,但根本想不到是香草的功勞。

但這款帶有人工智慧的APP可以做到對味道的「定位」。利用眾多用戶輸入的數據,該系統已經建立了對不同的食物和飲品的數字化描述,總數約有600多個。當有人輸入新的數據時,Gastrograph還會將新數據和以往數據進行比較,它甚至比信息輸入者更懂這個味道。比如,第一次吃荔枝的人雖然只用熟悉的味覺詞語來形容食物,系統仍可以通過對比數據,推斷出用戶吃的是荔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Gastrograph其實是在閱讀人們的潛意識

採集大數據,為食品生產商指路

所以,Gastrograph不是一個味道推薦系統,而是一個數據採集系統的輸入終端。它不會幫你弄清楚你想吃什麼東西,但你的數據有助於人工智慧改進自己,更好地模仿人類對食物的感知。而這將幫助食品生產商設計產品

AFS正在向食品製造商們推銷Gastrograph,他們可以通過這款APP更好的了解客戶的口味和需求。目前,該軟體中有一個包含大約100萬條消費者評價的資料庫,食品生產商可以根據這個資料庫來預測消費者偏好。AFS的第一個客戶是釀酒廠,這家釀酒廠希望一直保持相同口味,但因為釀造過程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好把握。有了Gastrograph,釀酒廠就可以不斷測量口味,同時精進釀造技術。

它還有一個新客戶名為Acelerada,這家公司為墨西哥烘焙巨頭賓堡集團提供科技服務。賓堡集團準備將自家在墨西哥最受歡迎的餅乾引入美國,因此請Acelerada和AFS合作,使用Gastrograph來測試美國消費者對該餅乾的感受,賓堡集團將藉助最後的結果來改善產品來適應美國市場。

最專業的「舌頭們」要失業了嗎?

用AI來衡量市場口味偏好的方式確實走在了時代的前沿。目前,衡量味道的最主要方式依然是靠品嘗專員。他們是一群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士,懂得用分析的方法來品嘗食物,並用標準化的辭彙來描述食物的氣味、紋理和口感——就像專業的紅酒品鑒師一樣。在整個過程中,品嘗專員必須拋棄自我感受,僅僅報告感知到的口味。

但科恩認為,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缺陷:這種方法將受過訓練的品嘗師作為中立工具,預期他們會拋棄個人喜好來達成味道的共識,這就否認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正如科恩所說,味道是一個無限維的希爾伯特空間,也就是說它具有無限多的變數。人類可以感受到的味道是無限的,但標準辭彙是有限的。不過不少批評者認為,大量的數據收集並不意味著能夠代表所有的人群。

AFS的早期客戶希望使用AI來保持產品的味道,或者做出味道的改變。如果這項技術被證實真的能夠預測人類的潛意識裡的喜好,那麼我們有理由擔憂Gastrograph的影響會走向何處。

目前人們才剛剛開始考慮社交媒體平台和無處不在的屏幕如何以破壞性的方式劫持我們的思維過程,讓我們期待潛在的下一個「贊」並對此上癮。我們會願意一個APP獲取我們私密的想法嗎? 如果AI真的可以發掘潛意識中的味道,它會被用來製作吸引人的食物嗎?APP會堅持使用健康和可持續的食物材料,還是會走向那些有助於擊敗競爭對手的「歪門邪道」?

科恩是一個熱情的食物家,他認為人工智慧化的未來會更美味,而不是更恐怖。「所有的東西都是有針對性的。永遠會有一款啤酒你更喜歡,但它對我來說又是不一樣的。這絕不是一個反烏托邦的噩夢,以後每個人都能購買到更適合自己的產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I是人類有史以來發明的最強大的工具之一。科恩和AFS的客戶們似乎更關心的是製作更好的食品,而不僅僅是賣出更多產品。希望人工智慧的用戶在使用這項技術重新設計我們的食物時,能夠保持一樣的看法。

圖片來源:大西洋周刊、衛報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一場「三無」的黃背心抗議,為何成為馬克龍政府的最大危機?
告別紫外光色,時髦表圈早已洞悉2019年度流行色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