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天地有大美,修行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

天地有大美,修行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曾被多少人引用為座右銘。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會因為一些挫折、磨難、甚至是瑣碎的小事而煩惱,不但見不到生活中的美,更會覺得人生處處都是不如意。

面對此情此景,每個人都希望能為現實的無奈尋找到解脫的方法。

在世人眼中,道教從先天上就帶有著隱逸逍遙的情致。自從老君爺騎青牛出關而去,修道人對紅塵往事舉重若輕的態度,遂成為世間人最羨慕的人生選擇。

為生活瑣事煩惱(資料圖)

於是,在現實中無法探尋到人生真善美時,以道教為代表的出世宗教往往會成為人們最後的情感寄託。

也正因為此,出家修行又往往會被解讀為對人間的逃避,言其是在消極地面對人生。客觀地說,不論是把修行當成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寄託,還是認為其只不過是迷惑人心的手段,這些都是對修行的誤讀。

真正的修行人,其身雖然在紅塵之外,但卻有一雙慧眼可以看明白人間的所有是非、善惡與美醜。

當普通人正為這個世界的形形色色而煩擾,修行人卻可以從五色世界中看得到萬物的原初之美。

扁舟自得逍遙志(資料圖)

南華真人曰,天地之間有大美。在美學的概念中,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認知態度,均是一場審美的過程。

人生中是充滿美的,修行中也是充滿了美的,而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修真的境界不相同,所以各人能夠感受到的美的多寡是有區別的。

眾多世人眼中的苦,在修行人的世界中卻是一場極樂。

如全真道人在修鍊的時候常常會做出許多常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丘祖當年為了磨性而將一頑石每日從洞口滾下,郝大通祖師則在趙州橋下不畏寒暑入定修真。

張廣保教授曾將全真教創教初期的修鍊方式總結為五種,即:行乞、遠遊、坐環、戰睡魔、打塵勞。

此等方式雖言苦修,但在真修行的眼中,如此等等都不過是身體上的磨練,他們並不覺得是苦,卻反倒會因為最後的靈光一現而欣喜。

打坐(資料圖)

這是因為通過許多外在的磨練,反倒能使人看得清人間之道的根底。是言修行,並不是教我們如何把生活過得順風順水,正相反,大修行往往是從一層層的逆境中歷練出來的。

越是在經歷磨難和困苦的時候,就離真道更近一步。道家說的天地之美,在本義上指天道運行法則。萬物均從道中化生,卻因時因境而誕生出千萬種不同的情態。

在天道的視角下,任何一種情態都是自然的表現,因此本不存在美醜之別。所言「大」,必然是對人間之小美的超越。道祖曾說:「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總是會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一旦產生美醜的區別,就會順延出喜好與憎惡。

當從小我出發,以我之視角去看世界,在遇到和我不相同的情境時,難免會處處產生是非對錯的執念。這是對萬物本自然的背棄。

真正符合天道的大美,正是陰陽運化的玄妙,這不但需要用感官去感知,更需要用心靈去體悟。

學會看到生活的美(資料圖)

這時候,就要求人們能夠放下自我——因為「我」也不過是這份大美的組成元素之一——放下自己所有的偏見和執念,完全把身心與萬事萬物相融為一體,由此才可發覺原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內在道理的。

基於彼此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才使無數個個體共同構成了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大道之美,正在於它既有萬千種不同的表象,同時又有亘古不變的內在真一。

遺憾的是,人們之所以不能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美好,是因為各自都只把自己的身心局限在細枝末節中,卻無法從既有的現實中發覺生生不息的大道運化。

道教實行教化的根本,在於「道」字,信奉道教乃是教給人們以合道的方式去思考現世人生。

能發現生活中的「道」,也就可以感知到生活中的美。修行,不應只是理想中的行徑,而是需要落實到真正的功行上。

道教修行又有真功實行一說,真功謂心性上的純合,即不因為外界事物的誘惑、侵擾而使修真悟道的心志發生改變;

萬物生長(資料圖)

實行謂實踐上的佐證,即要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悟道修真,同時還要把參悟到的道理返歸到實踐中進行驗證。

當內功與外行得以合二為一,便是把自我之念與天地萬物之道相契合。從和而不同中求得真一的法理,由此才稱得上得道之人。

《莊子·知北游》中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意思是說,天地間的大美是不需要言說的,如一年四季輪迴有序、萬物生長衰落也都各有法理。這是大道運化天地的過程,不需要遵循他人的指導,更不必要彰顯自身的功德。

真正的大美,在於把人生一世所歷經的一切都能安然以待,以一種無是非、無差異的齊一醇和之美,來剔除你我對生活充滿的偏執念想。

若達大和之境,萬千法緣便都將是這場修真路上的見證。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青年道士的思考:關於道教弘道定位的些許觀點和展望
道教供奉的「門神」是誰?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