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涇縣黃田古民居的堂號

涇縣黃田古民居的堂號

原標題:涇縣黃田古民居的堂號


涇縣黃田古民居的堂號


朱規劃


微信版第413期

走進黃田古民居,錯落有致的馬頭牆,縱橫交錯的明溝暗渠,構成一個個開放的或封閉式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的主體建築都被冠以「堂第閣廳」的稱號。這些名稱或典範而雅緻,或明志而達意,散發出濃郁的文人氣息。這些異彩紛呈的名稱就是家族文化中所說的「堂號」。


堂號本意是廳堂的名稱。民居建築一般包括兩部分:一是主體正房,是核心建築;一是附屬的別廳,廚房等。廳堂就是正房中的主要使用空間。宋人所編的《事物紀原》中說:「堂,當也,當正陽之屋;堂,明也,言明禮義之所」。這說明廳堂在民居建築之間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起居空間,又是祭拜祖先,婚喪嫁娶,壽喜慶典,教化子女的重地。


堂號在古時多指某一家族或某一房的名號。高大寬敞的廳堂,取上一個大方儒雅的名字,簡單幾個字,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家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這些堂號或追根求源、或緬懷先祖、或訓勉後人,成為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黃田村的古民居堂號大都是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以勸誡訓勉後代子孫。可以說,這時的民居就不僅僅是單純地提供人民生活起居的場所,也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黃田古民居正是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在的精神,陶冶、滋養著生活於斯的先民。


敦睦堂 又名旗峰公家廟。位於黃田村中部,座北朝南,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左右。花磚門牆,白石門坊,上首有白石嵌坊,刻「旗峰公家廟」五字。旗峰公,姓朱名浙,字南江,號旗峰,為謝塘遷黃田朱氏之一傳。三十六歲卒於明天啟年間。十傳後,丁男存者千餘人,


歲時祭拜時,十分擁擠,故在嘉慶丙辰春三月大家商議為旗峰公建支祠,宅基選在黃田村中部鳳形山下的龍脈上,這塊地屬樂吾公朱快所有,建敦睦堂計「費白金六千七百有奇,薄正所未足,又爭益之」。(朱珔《敦睦堂記》)。朱珔在《學圃公家傳》中寫道:「肇嘉慶初元,兄董建。春秋時享,亦惟兄是督。」學圃公朱榮系遵先公朱法第八個兒子,領遺命管理祠政。由此可看出,敦睦堂是在清嘉慶丙辰年由學圃公朱榮率領族人共同出資在樂吾公朱快提供的土地上興建的。




「敦睦」意即敦厚和睦,語出《後漢書·孔融傳》:「聖恩敦睦,感時增思。」《三國志·魏志·明帝紀》:「敦睦親親,協和萬國。」《後漢書·獨行傳·繆彤》:「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為敦睦之行。」


旗峰公家廟之所以叫敦睦堂,就是教育後代子孫要睦鄰友善,相互間和睦共處,家和才能萬事興。正如朱珔所說:「登斯堂也,顧名而思義,當如清夜聞鍾,發人深省。」

敬義堂 位於敦睦堂左。據朱氏八甲支譜載:該屋系廷衢公朱洗於乾隆年間所建。《廷衢公事略》記載:朱洗平時與人相處,背微駝,看上去唯唯諾諾,但實際上心胸豪爽,只要是義舉善事,雖傾囊相助也不為意。他在和州運漕鎮做生意,待老歸家之時,「家漸窘」。在他七十多歲時,為教育子孫,顏其堂曰「敬義堂」。


「敬義」一語出自《周易·繫辭》:「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一個人要在心中確定原則和態度,就不會被外在的誘惑所干擾而心神散亂。做事嚴肅認真合乎正義,他的德行就不會孤單了。《論語·理仁》曰:「德不孤,必有鄰。」說的是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他必定得到人們的親近和支持。「敬」是立身之道,用嚴肅的態度守住內心的真誠;「義」是外事之道,外在行為表現、言辭要注意適當。「義」與「善」字同源,義的本義指「宜也」,即合宜的行為與語言;「義」還指合於道理、公正,又表示合乎正義。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所以,朱珔對廷衢公的孫子說,只要你們聽從他的遺訓,做到不放蕩、守規矩,不囂張氣盛,就會得到祥瑞。


本立堂 又稱樂吾公敞廳,位於敦睦堂右側。建造人及建築年代不詳。但根據《敦睦堂記》中記載,該片地大部分都是樂吾公朱快所有,並提供一塊地建造了敦睦堂。從道光年間所繪村圖看,該建築就已存在。故推斷該屋建於敦睦堂後。是樂吾公後裔為祭祀朱快建此廳。


「本立」語出《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孔子把孝道作為一個人道德的根本。孟子則把這種存在於家庭中的孝悌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漢初的《孝經》對孔孟的孝道思想作了進一步的拓展。「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提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以,建造者以「本立」名堂,以此訓勉子孫。


篤誠堂 又稱洋船屋,位於黃田馬沖河畔,是黃田眾多明清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築。道光年間,在外經商的朱一喬為滿足年邁母親想看「洋船」的願望,與兒子朱宗懷商量,在馬沖河畔依地形設計建造了這所形似輪船的園林式建築。它是中國古代建築思想與西方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一艘逆水而行、永不沉淪的「孝道之舟」。


「篤誠」語出《左傳·文公十八年》:「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意即切實忠誠。「誠」在中國儒家思想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有兩層意思:一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中庸》說:「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質之終始,無誠不物。」認為「誠」這一精神實體起著化生萬物的作用。一是倫理規範;「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說「誠」是種真實不欺的美德,也是人們行為的規範,還是人們道德修養的態度和方法。千百年來,儒家尚誠,對於消除社會虛偽習氣,培養誠實務實品德,提高社會道德水平,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聚星堂 位於上黃田鳳子河左岸。原為三座並列大屋,現僅存後進和邊屋。根據《重建聚星堂記》記載,聚星堂是燕侯府君朱武勲偕其兄朱武烈於乾隆十三年(1808)所建。由於朱武勲生了五個兒子,原來的祖屋「聽彝堂」已住不下這麼多人,所以就在「聽彝堂」的東面蓋了新宅,「中為堂,顏曰聚星。」堂左右為翼室,前為庭,庭左右為序,四周繚以垣,前為門樓。垣左有宅二,長子朱慶霞、四子朱慶霦住;垣右有宅二,次子朱必達、五子朱慶霌居住。三子朱慶霩居垣後之宅。三面環列,以拱斯堂。中奉燕侯府君神像,歲時祭祀。



聚星堂圖


咸豐庚申年正月二十五日(1860),太平軍攻克涇縣, 四齣擄掠,有小隊人馬竄至黃田嶺,遭朱慶霌後裔謹堂公朱宗願率兒孫及族人狙擊後退走。五月十一日,太平軍大隊兵馬分數路殺入黃田,朱宗願及子朱卓成、朱果成,孫朱大鏞、朱大灝全部戰死,惟孫朱大椿受傷而幸免於難。聚星堂垣以內無一存者,堂毀僅剩門樓。十餘年間,燕侯府君朱武勲失去專祀之所,他的後代十分悲傷。故在光緒戊寅年(1878),朱慶霦元孫朱宗濬出資在原址按原制重建聚星堂,並塗以丹漆,煥然一新,正祔諸神主,奉祀如舊。

聚星語出《史記·天官書》:「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寓意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這一忠孝的根本。


聽彝堂 該民居現已不存,系朱武勲祖屋。彝:一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禮器;二是指常禮、法理,指長輩對後輩的日常訓誨。聽彝堂就是指聽從長輩日常訓誨的場所。


式好居 耕道山房 位於聚星堂後,也就是人們稱呼的「模範桑園」。現大都已毀,僅剩兩座老屋,耕道山房存後進五間。據《張香都朱氏續修支譜》記載,「式好居」是二房朱必達的住宅,後其子朱法又依著「式好居」臨鳳子河建了「耕道山房」。「式好」語出《詩·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後常以「式好」謂骨肉和好。「耕道山房」,意即致力於研求道之真諦的地方。語出漢揚雄《法言·學行》 :「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是穫饗已」。


思慎堂 位於思永堂前,是澤先公朱安潤偕其子翔亭公朱苞、又荃公朱蓀於乾隆年間所建,俗稱「長房」。



思慎堂圖


「思慎」語出「慎獨則心安,思深得憂遠」。意即為人處事謹慎不苟,思考問題要周到深遠。同時,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品德,是先賢倡導的一種自我修身方法。其語最先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晚清名臣曾國藩留給子孫的遺囑,把一生所得歸納為四條,即「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翔亭公及其弟又荃公一生行善,「周人之急,扶人之危,振人之貧,成人之美」,「不事舉子業,獨喜讀書」,尤宗仰亞聖孟子,因揭「存心」二字於齋,推心以見諸行,不矯飾、不圖報,而在翔亭公兄弟倆去世十五年後,禮部以「誼篤倫常,心存利濟,有功學校,為惠鄉閭,綜計捐輸,數踰常例」題請,旌表如例,建樂善好施坊於鄉里,題名忠孝祠。


思永堂 是五房朱慶霌的兒子殿之公朱安淮建於乾隆年間。殿之公墓志銘曰:「堂西吉壤,君創崇垣,力疾肯構,成室美崙,顏曰思永,以啟後昆。」這裡的「堂西」指的是聚星堂的西面,即聚星堂正前方。朱安淮也就是朱珔的生父,朱理的叔叔。思永堂是目前黃田村最為漂亮的民居建築。


思永,意即考慮長久之道。語出《書·皋陶漠》:「慎厥身,修思永」。孔傳:「慎修其身,思為長久之道」.永即是恆久之道,也就是天德。思則是修身,在正統儒家來說,修身最是緊要之事,所以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思永堂圖


敬修堂 位於上黃田鳳子河左岸。系四房朱慶霦的重孫瑞元(小字五壽)在乾嘉年間所建。朱珔的奶奶因其營繕此堂,(《禹九公墓志銘》)而呼其小字五壽,以示獎勵。


「敬修」意即恭敬修省也。語出《尚書·大禹漠》:「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敬」在《論語》中出現較多,「敬事有信」「為禮不敬」「君子敬而無失」「修己以敬」「執事敬」「行篤敬」等。敬是每個人對他人、對事情所體現出來的態度和自身的修養。「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敬就是仁、德的表現。所以,有了恭敬的心,就沒有做不好的事。修,指修身修養。修身,謂涵養德性,以求淑善其身。修養,求學問道德之精美完善。修謂修治以求進步,養謂涵養以使充足。儒家倫理重在內心修養而形成的高尚品德,而這個品德的核心就是「敬」。對父母、對師長、對兄弟姐妹和朋友,敬是根本,是原動力。如無敬,也就沒有「孝」「悌」「親」「仁」等行為方式。心有所想,行有所至。態度決定行動,不敬無以為孝。但「敬」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後天不斷地修養才能得到。


在黃田古民居中,以弘揚「德」為堂名的民居為數不少,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崇德堂」「紹德堂」「興德堂」等。


崇德堂 位於黃田村口鳳子河與馬沖河的匯合處,院牆呈尖角,整體形似下水船形;院內近尖角處,原有一棵直徑六十多厘米、高十四米左右的糖栗樹,形似船帆。大屋三進,建築面積1100多平方米。崇德堂又名「義園公敞廳」,系下三房後裔朱慶彩、朱紹陳父子所建。朱慶彩曾祖樂吾公朱快,祖文緒,父武容,兄弟八人居其長。「少貧,服賈養親。中年家稍起,創建新宅」。根據其生卒年考,該堂估計建於乾隆初年。


「崇德」語出《論語·顏淵第十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崇即推崇;德即德行、人的品質和品格。崇德即主張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這是為人之本。


興德堂 位於上黃田鳳子河右岸,現存三進七開間,正房前東西各有一陪廳。清乾嘉年間建造。


「興德」語出《禮記·王制》:「明七教,以興民德「。《漢書·宣帝記》:「蓋聞農者興德之本也」。即振興道德意。


紹德堂 位於黃田村中部,現僅存大門相對的兩座老屋。


紹德,語出唐韓愈《獨孤府君墓志銘》:「名聲垂延,紹德惟克」。紹為繼承之意,紹德就是繼承傳揚美好的品德。

崇德、興德、紹德都是推崇、振興、繼承美好、高尚的品德,它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在傳統文化中,德治不僅僅作為治國之本,而且是把道德作為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準繩。其使命除了治國安邦,還有提高人的自身修養,協調人與人、家與家、族與族之間關係的作用。



紹德堂圖


坐落於黃[山兌]山下鳳子河畔的黃田古民居巍峨而大氣,古樸而典雅,是黃田朱氏多少代人的努力成就的;黃田「密不透風,疏可跑馬」的精巧布局,更是遵先公朱法「興廢舉墮,規模畫如」,集四十年心血所形成。這些規模宏大、制式經典的民居建築,無疑是汲取了官家建築的式樣。無獨有偶的是景文公朱慶彩的孫子朱德懋乾隆年間就曾歷官工部營繕司。


細察黃田朱氏的發展衍變,這個「方軌儒門」的家族中冒出一代又一代的名賈巨富。他們或「中年服賈」、或「棄儒經商」,明顯是有悖於「方軌儒門」的行為。但他們卻由商而富,富而興教、富而行善、居仁由義。故涇縣舉人趙良澍說:「吾涇故多好義士,而僉推黃田朱氏為首。」也正如朱珔所說:他們「雖不業儒,行事則闇與古人合,可以愧當世之號為文人而薄於內行者」。似乎他們在努力實踐著儒學的「經世致用」思想,用另一種方式詮釋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細細想來,黃田朱氏之所以能富而興教,富而行善,居仁由義,其根本還是因他們生長於「方軌儒門」,自小就受到文公家訓的熏陶和柏廬先生治家格言的規範。毫無疑問,作為以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規範為內容的堂號,對一個家族優良家風的傳承起到了一定地作用。因此,發掘、繼承、改造、提升堂號中傳統家訓文化,賦予其時代內容,對於我們凝聚道德建設正能量,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形成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塑造興國之魂,凝聚全民之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系涇縣文化局原局長,本文圖片由野彩霞、王建華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下)
章衣萍名字的由來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