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薦季直表》宋拓本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鍾繇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漢末舉孝廉,歷官侍中、尚書、僕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時進太傅,封安陵侯,故後人稱「鐘太傅」。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楷書之祖。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楷書代表作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季直表》是鍾繇於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所書。內容為向已稱帝的曹丕推薦舊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關中時曾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過大功。罷官以後「衣食不充」,鍾繇說他「力氣尚壯」,請求給他一官半職,使他繼續為國效力,也解決當前的困難。 筆者臨習此帖多年,一點體會,拉雜寫下,求教方家。

一.把握大基調。我們知道,東漢末年,隸書己經開始由多變的筆法向規範齊整漸變。鍾繇處在這樣的時代,不可避免的帶有時代的烙印。元袁裒《總論書家》所謂:「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餘風,故其體質高古。」此帖隸意明顯,波磔尚存,體勢微扁,線條質樸,橫長豎短,結構自然古雅,保留著早期楷書的風貌,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味,樸實拙誠之氣溢於全篇。在這點上,跟唐楷刻意修飾是截然不同的。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袁泰也說:『元常《薦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遠,純是隸體,非若後人妍媚,纖巧之態也。』所以我們臨寫時,用筆要沉著而不草率,字體必須往上靠,點畫結體盡量多帶些隸意味,切不可用唐法來寫晉楷。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多看看漢隸,讀讀帖,體會漢隸的樸實意味。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二.結構分析。雖然此帖結體上並不作刻意的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賦形,但其實我還是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指導我們的臨習。

1.上松下緊,重心在下,這種結構不同於唐楷的挺拔,顯得率真,稚拙。

如「亭」:上展逸而下坐,丁緊束於上部的籠罩之下,豎鉤更是像一點,用以降低重心。

如「守」:寶蓋寫得碩大,過字就很小。

2.上下、左右結構的挪位,穿插。這類結構容易寫得平正,但此帖卻通過偏旁或筆畫的錯位或挪移,於方正中見參差,產生奇正相生的效果。

如「帝」:開始二畫明顯左傾,巾部稍向右偏,豎畫收筆加重分量,以取得均衡。

又如「聖」:左耳左挪,右口緊束其下,己見奇險,用「王」偏右鎮壓應托,化險為夷。

再如「効」:左偏旁大,而力下落,使其和諧。「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

3.筆畫連續或簡省,增強行書筆意,使字間架鬆動,筆意顧盼呼應,體勢富有變化。

如「雷」、「郡」各省略數筆,使中心更寬敞。

「強」:從豎到橫到點,一氣呵成,筆畫抑揚。

「謹」:右下口化為二點,去除右邊都是橫豎的板滯。

4.造勢:蔣和《學畫雜論》說:字有收有放,-----當收不收,境界填塞,當放不放,境不舒展。東坡也說「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此帖雖為小字,但意態寬博,氣象宏偉,有大字氣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字有遠勢。字有遠勢則活,無則死矣。伸長鉤、橫、捺等主筆,其它筆畫作輔,分割出不同的空間,產生散淡悠遠的韻味。

如「尅」:豎彎鉤佔位寬廣,寸字傾斜,給右邊留出較大的空白。

又如「路」:右捺展拓,使本來勢均的結構活了起來。

當然此帖結構變化多端,非三言兩語所能囊括,還要再深入讀帖,由此及彼,舉一還三,定有收益。

鍾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三.章法分析:隸書中奉為規律的「縱成行,橫有列」,在該帖里已變成了「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 這種章法行間錯落有致,參差起伏,避免了「平直相似,狀若運算元」的弊病。整行也並不是一條直線一瀉而下,而是如一條小溪,時寬時窄,時急時緩,時而遇見小石卵,時而又拂過岸邊的小草,令人回味無窮。

此帖如「高山深林,望之無極,探之無盡」,置之案頭,時時臨習,以期有所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寫意劉西潔
把美放大,用心去感受她吧!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