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因為愛你,所以吃掉你

因為愛你,所以吃掉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生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所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旁,卻不屬於你。


這兩句詩,相信很多小菠菜都讀到過,出自紀伯倫的《論孩子》。題目雖為「論孩子」,但講述的卻是「父母之道」,指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容易忽視的,便是其

個體獨立性

在當代,親子關係的困境一直是都是大伙兒深思的問題。


父母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他們出於愛去保護孩子,但過度的

控制欲

卻會成為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乎,當下流行這樣一個代名詞:

「中國式親子關係」



在中國,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有一種愛被稱為「中國式親子關係」。


前段時間,波叔看了一部動畫短片

《包寶寶》

,恰好就是這種家庭關係的真實寫照。


影片很短,不到8分鐘,劇情卻不簡單。


故事從媽媽在廚房包包子開始。


從和面到擀皮,剁陷到包包子,媽媽在廚房裡忙碌,丈夫快速的吃完就趕去上班了,又剩下她獨自在家。


在她吃最後一個包子的時候,包子突然叫了起來,變成了一個小寶寶,把媽媽嚇了一跳。


緊接著,小包子長出了手腳,變成了小男孩的樣子。


包寶寶的出現,給常年獨自在家的媽媽帶來了心理上的慰藉。


驚喜過後,媽媽決定當成孩子一樣去餵養它。


從記錄包寶寶的身高,到幫它洗澡,給他餵食,媽媽照顧的無微不至,連買菜都會時刻帶在身邊,給他買最愛吃的麵包。


媽媽沉浸在這份喜悅中,包寶寶也很開心的黏著媽媽。

漸漸地,包寶寶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愛好,不再願意寸步不離地跟著媽媽了。


他開始脫離媽媽的管制,想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但卻不斷被媽媽抓了回來。


進入叛逆期的包寶寶和媽媽產生了爭執。


他時刻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即使媽媽辛苦做了一桌好菜示好,也不稀罕。


媽媽進不去包寶寶的卧室,更進不去包寶寶的內心。


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無奈的媽媽只能賭氣將所有食物都吃掉。


終於等到包寶寶回家,但開門後,媽媽迎接的卻是包寶寶和他的金髮碧眼的女朋友,女孩兒手上的那碩大的鑽戒,更是讓她目瞪口呆。


那一刻,媽媽像丟了魂似的呆坐在沙發上,無法接受包寶寶即將離開自己的事實。


心痛欲絕的媽媽失控了,她一把抓住包寶寶,將他吞進了肚子里,但下一秒又立刻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巨大的錯誤,癱在地上失聲痛哭。


這詭誕的一幕可把波叔給嚇壞了,但在驚嚇之餘,波叔又不禁心酸起來。


好在這只是媽媽的一場噩夢,驚醒過後,她陷入了深深懊悔之中。


這時,媽媽真正的兒子突然回來了,母子兩終於冰釋前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包包子,結局溫情而美好。


包寶寶終於能獨立,媽媽也學會了放手。


影片導演石之予說:



這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放手的故事。


很多觀眾在看完影片後驚呼:這不就是我的父母嘛!


這種「中國式親子關係」從何而來,波叔認為有以下兩點:


第一,缺少溝通與理解


第二,父母的控制欲過強


影片中,媽媽與兒子之間沒有一句對白,其實也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刻畫,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一昧的按照個人意願去要求孩子,不傾聽他們的內心想法,也是造成關係困境的原因之一。


但這部短片也因為「媽媽吃掉了包寶寶」這一幕,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的人覺得過於黑暗,父母怎麼會

「吃掉」

自己的孩子?


但波叔卻覺得,這一幕真實的擊中了我們的痛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和教育必不可少,但多少人

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過度的保護與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可怕的「控制欲」其實就是在「吃掉孩子」。


可是父母們忘了,孩子並不是誰的附屬品。


父母的控制欲從何而來?


其實波叔之前也講過:



一是父母自身的缺陷,他們把自己的自戀客體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來實現。


二是父母本身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是全世界,他們害怕放手。


影片中的媽媽其實是就是第二種,在這種「中國式親子關係」中,丈夫責任缺失,媽媽便把兒子當成生活的重心。


母親無法適應沒有孩子的生活,所以極度害怕孩子的離開,這其實是一種

全能自戀心理

:



兒子一切要按照我的意願運行,得不到滿足便會憤怒,甚至大哭大鬧。


而這種自戀的母親,她們用巨大的付出來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滿足自己被需要、被認可的需求,這種愛是極端的,也是不健康的。


但好在影片最後,媽媽噩夢中驚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學會了放手,親子之間的關係得到了緩和。


波叔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的成長,應該怎麼做?


1、

不強求認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們可以用自身閱歷與知識,給子女建議和指導,但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允許他們試錯。


2、

溝通很重要。

凡事都能夠商量,溝通的同時學會傾聽,尊重孩子們的想法。


3、

學會放手。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不會隨著時間和距離而改變,接受他們的成長與離開,不必追。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為了你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okface 的精彩文章:

赴港必買的超人氣「小熊餅乾」來了!
童年缺愛,到底有多心酸

TAG:book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