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管清友:2019 烽火狼煙

管清友:2019 烽火狼煙

來源:金融界愛投顧

作 者:管清友

采 訪:孫允廣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對於明年的經濟形勢,我的判斷是:2019年是「烽火狼煙」的一年。

所謂「烽火狼煙」主要是指外部的大國博弈,國內方面就反應在三個維度:融資困難、失業壓力、股市震蕩。個人、企業家、投資者,以及政府宏觀管理,都要做好預案。

大國博弈仍將繼續

實際上,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對華也有類似行為,但當時那是個案,是戰術行為。這一次是系統性的戰略行為。

對中國的「遏制」,從90年代末開始,美國就試圖進行。2001年因為911事件放棄了這一計劃,中國隨即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進而成為全球化最大贏家。

但全球化是會逆轉的,這要看對誰有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緊迫性漸趨強化。特朗普總統不過是順勢而為,即便是希拉里上台,這個戰略也不會改變。對此,我們要有清醒地認識。

所以綜合來看,中美貿易摩擦雙方談成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美國依然會持續對中國施壓。

美國重點打壓的是中國製造。從我們的角度看,我們對中國製造有一個期許的目標,甚至現在還有些粗糙。但美國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

第一,你要全面趕超我,這是美國所不可接受的,趨勢很明顯;

第二,通過規劃大規模實施產業政策,政府干預產業、干預經濟,這也是美國不能接受的。

要理解美國想法,你得換位思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採取了對經濟的干預政策,很多國有企業習慣性地聽從命令,總體上取得了較好效果。這之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就越來越強……這其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分歧點,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因為特殊歷史原因,在歐洲人和美國人看來,中國一些行為與他們的常規認知相悖。

所以美國聯合了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好多盟友加入進來聯合抵制,外部壓力烽火狼煙。

如果中美貿易摩擦迫使我們大幅度縮減貿易順差,這就意味著中國必須啟動內需,改變以往顯著依賴出口、依賴外需的經濟結構,轉向刺激內需。也就是說,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的邏輯和路徑都會發生變化。

對國內的影響更會直接體現在金融市場,貿易關稅是逐漸加碼的,影響相對緩慢,但美國釋放的信號能夠馬上傳遞到金融市場,引起國內資本震動。

而且這個結構甚至有可能會導致新一輪冷戰。

首先是現在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一些鷹派人物登場,強權政治不按常理出牌,不能按照一般的政治家模型去理解他們。長期貨幣寬鬆造成全球分化,一些國家內部改革很難看到希望,國內蛋糕做不大,必然會到外面搶蛋糕。

其次是,如果貿易戰升級到意識形態戰,就會演變為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這次是否會演變上升,尚未可知。如果是,那將不可收拾。

我們絕不願意秉持冷戰思維,但就目前全球局勢對企業和資產價格的影響,在政治、經濟、貿易、貨幣全面趨緊的背景下,國家層面要有充分準備,地區層面要有充分預警,企業層面要有充分預案。

全球流動性收縮勢必對國際、國內市場資產價格造成影響。要知道,十年的資產牛市,其基本動因是寬鬆政策,現在這一條件發生了逆轉,資產價格的變動只是時間問題,不是變不變的問題。所以,無論哪一種類型的企業或是投資機構,對外部環境的分析不應局限在國內,而應該放眼全球,並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戰略。

目前的情勢,只是初露端倪,很難量化分析。局勢的演變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特朗普和美國政府發起的貿易戰也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有一句話很有說服力:「不可能的事情經常發生,你最好有所準備。」

央行雖降准,融資難仍存在

今年以來,國內金融市場壓力山大,資本市場壓力也很大,降準的呼聲越來越高。

央行可能會降准,但現在的問題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問題,而不單單是是否降準的問題。從央行到企業,實際上是兩個通道,降准就好比央行這個「水池」里的水先流到商業銀行,但現在的問題是商業銀行的「水」流不出去。

在過去不存在這個問題,商業銀行的「水」能夠自然流出去,流到企業里。現在商業銀行也很謹慎,因為壞賬率很高,KPI考核很嚴,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有一個預期,所以它就不願意往外放錢。

我們企業又以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這種情況下,單純降准沒有意義。商業銀行也沒有缺錢缺到那種程度。

為什麼貨幣傳導政策會失效?

回到本源就是,企業投資收益率下降,賺不到錢。這其中既有經濟周期性因素,又有整個金融大環境收縮的影響。比如,企業稅費成本很高、負擔很重,而且還有一些隱性成本,稅務部門的裁量權太大了,制定的標準又有些模糊,如果拿著「放大鏡」去查企業,很容易找出問題……在技術層面存在很大漏洞。

企業稅費負擔高,可過去幾年不一直是這樣嗎,也出現了民營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次為什麼會陷入困境?

這就一定是在經濟之外的領域出現了問題。這幾年來,政府干預非常頻繁,一些政策不夠有連貫性,變動性太大,導致企業在政策中過多周折。

另一方面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改革導致上游國企漲價,擠壓下游企業,很多小型企業被迫關掉了。比如煤炭行業,去產能過程中大企業削減產能,小企業由於生產安全、環保標準等不達標,就要關掉。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轉型是對的,這是轉型中必要的痛。

再加上這一輪去槓桿,民企一下子融不到錢了,原來加槓桿很高的民企,就出現了資金流動性危機,國企手裡有錢,很自然成了民營企業的股東方或者投資人了。

全球都在失業,各行業「縮招過冬」

資本市場遇冷,全球企業都面臨著無法擴張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美國這兩天爆出:通用汽車將削減超過14000個工作崗位,特斯拉CEO馬斯克也說要裁員9%,美國最大的運營商Verizon也沒能抵擋住蕭條市場帶來的影響,在跨5G時代來臨的節點,為節省資金,裁員數量高達4.4萬人;星巴克也全球裁員……

反觀到國內:

第一,今年有一批民營企業出現問題,你說他裁不裁員;

第二,特朗普加碼貿易戰,實質性的影響2000億;

第三,金融收縮導致金融部門去產能,金融行業去產能首先要減員。

這就導致兩類人群失業壓力最大:一個是來自於傳統行業的企業,尤其是傳統出口製造業,出口縮減自然要裁剪工人;二是受金融收縮影響,融不到錢的企業。

所以,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製造企業,都開始進行人員結構的變化,實際上就是「出的多、進的少」。

富士康已經開始裁員了,台灣媒體說,因為明年全球經濟形勢不確定因素太多,將裁員,調整高層管理人員的年薪。郭台銘說,減少預算每年都在做,只是今年比較全面、也比較早做。

《北京青年報》披露,華為也宣布原則上停止普通社會招,不在優秀往屆生、關鍵稀缺人才以及公司專項招聘範圍之內的各部門不得發放offer,特殊情況需經輪值董事長審批。還有阿里、騰訊、京東,都有裁員的消息報出……不過這些企業都進行了闢謠。

根據全天候科技報道的數據,2019屆應屆畢業生有860萬人,為歷年之最,但是企業卻大規模縮招。有評論說,金融業因證券下跌縮招,券商2018年都不招人;地產2018年更是嚴冬,萬科集團在全國只招88人,整個北京只招10個人;與此同時,國考招錄1.45萬人,比2017年減少近一半。而互聯網行業隨著人口和流量紅利逐漸消退,也在全面「縮招過冬」。

相對來說,知識密集型人才失業的可能性不大,稍微降低標準還能找到工作。可替代性強的工作,將會面臨一波失業潮。

過去討論就業是個宏觀問題,但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微觀的問題,這個問題拉回現實就是:我們對企業家的尊重,對企業家精神的敬畏,對企業產權的保護。

企業家是很光榮的,給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社會包括公司員工,應該慢慢學會感恩,尤其是敬畏那些頂著壓力提供工作崗位的公司,因為就業確實很難。更重要的是,社會要有包容的環境,讓企業家發揮創造能力,讓企業家去解決就業問題,才能夠應對失業危機。

避免當韭菜,要用挑白菜的心態買股票

如果美國股市出現下跌,中美兩國股市共振,對中國國內的市場衝擊還是比較大的。

美國股市跟中國有什麼關係?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美國市場跟中國市場之間有一個「黑箱」:美國市場低迷表現會導致情緒恐慌,中國投資者對此產生心理預期,透過「黑箱」傳導到中國市場。

很多人對股市持悲觀態度,因為現在不虧損就已經跑贏了全國90%多了。「怎麼避免當韭菜」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中國股市有自己的特色,因為歷史沿革問題,我們的發行制度、交易制度、投資者結構都跟國際有些詫異。但是未來,中國的股票市場肯定是逐漸接軌國際化的。

除了結構問題,也跟投資者的特點有關:不專業,賭性太強。對大部分人來說,炒股門檻太低,拿錢買就是了。就是這種心態,人人都可以參與,大家樂此不疲。

這樣怎麼可能賺到錢?

就連最專業的投資者,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都要虧死了,一個普通的投資者,你何德何能,光靠運氣賺錢?

避免當韭菜其實很簡單,就是回歸常識。在中國市場上,你要用買大白菜的心態去買股票。你想想在家裡頭,父輩們去菜市場買菜是很斤斤計較的,要挑一挑這個大白菜怎麼樣,貨比三家,三毛五的跟四毛五的有什麼區別,能不能再便宜點……這其實跟研究公司是一樣的,比較完了再買。

這不就是一個常識性問題嘛!貨比三家,研究好基本面再出手。為什麼有的人買白菜都斤斤計較,幾十萬、幾百萬買股票眼都不眨,一下子就出去了呢?

很多人說信息缺乏,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市場確實有它自己的問題,但你也得認清楚。就像去菜市場,這個市場是社區掛牌的,還是路邊臨時攤,還是一個大超市?進股市也一樣,進的什麼市場?公司審批是怎麼來的?核准制還是審批制的?現在為什麼要搞註冊制?

還要弄清楚現在處在什麼檔口。買菜是冬天還是夏天,早上還是晚上?同樣,IPO是堰塞湖還是放的很快?這些信息都是公開的,很多人只是不願意去了解,憑著小道消息就進去了,任人忽悠。

如何才能做出一個理性的選擇?唯一的方法是建立獨立專業的投資體系。投資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優秀的投資者不在於獲取多少消息,而在於對任何消息、任何事件都可以用專業的投資思維去處理。回頭去看過去100年的諸多投資大師,他們身上有著相似的基因:

第一個基因是控制風險。投資的核心技術不是追求收益,而是如何控制風險,成功的投資者一定是優秀的風險管理者。風險管理的核心就兩個:一是在事前留好安全邊際,二是在事後及時止損。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紐伯格為什麼能連續68年不虧損?就是因為他在投資中嚴格執行10%的止損原則,這讓他成功避開了歷次股災,包括1929年和1987年的兩次世紀大股災。

第二個基因是把握機會。查理·芒格說過,如果你從我們的投資決策里剔除掉最好的那15個,我們的表現其實非常一般。翻開大師們的投資歷史,並不是他們百發百中,只不過把握住了幾個關鍵機會,一戰成名。在生活中也是一樣,10%的選擇可能會決定你90%的人生,關鍵時刻要一鼓作氣。有時候這種選擇是很痛苦的,比如十年前在北京借錢買房的朋友。

第三個基因是處變不驚。投資過程必然充滿誘惑。但經濟學告訴我們,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誘惑越大,風險越高。巴菲特的啟蒙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當牛市的時候,很多投資者就禁不住誘惑,盲目追漲,最後被套在山頂上。學會對誘惑說不是投資的第一課。

第四個基因是堅持耐心。投資免不了波動和風險,因此是最考驗耐心和毅力的。巴菲特很早就開始賺錢,但他99%的財富來源於50歲以後,中間也經歷過很多像樂購這樣失敗的投資案例,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直到80多歲了還在不斷的學習。

第五個基因是自我修復。美國對沖基金教父達利奧說我們要做一個「專業的犯錯者」,每個人都會犯錯,但什麼叫專業呢?就是能不斷地從錯誤中反思,保證不犯同樣的錯誤。投資世界是最公平的地方,你如果做對了,可以獲得收益,但如果你做錯了,一定會受到損失,這其實是一種市場化的糾錯機制,可以讓你更有效的學會修正自己的錯誤。

紐伯格除了68年不虧損之外,還創造了一個奇蹟,就是他活到107歲。除了他之外,大部分投資大師都很長壽,比如價值投資理念的首創者菲利普·凱睿活到101歲,巴菲特已經88歲……這並不是偶然現象。

從表面上看,投資給了他們財富,讓他們有機會去享受最好的生活,但更關鍵的是,投資本質上是一種不斷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修行,他們通過數十年的投資把自己歷練成了最優秀的人生管理者。

從「話術」角度看大國博弈和企業焦慮

福柯說:「話語即權力。」

知識和語言的背後,隱藏著對權力的建構。按照福柯的解讀,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不同的權力所有者,都在試圖搭建對自身最有利的知識結構。

比如說,我們講「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希望團結起人民的幹勁,去創造美好生活。這其中有一個「兩步走」的具體規劃: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但美國人往往不能夠理解,他們很好奇「什麼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怎樣才算復興?要復興到什麼程度?是不是想走德國的歷史模式?因為不能夠理解,加大了對中國的誤解。在大國博弈中,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這實際也是一種「文明的衝突」。

早在上世紀50年代,萊斯特皮爾遜就曾警告說:

「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理想、藝術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窄小世界裡,便會出現誤解、緊張、衝突和災難。」

消除兩國的誤解,就是需要雙方都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而不是各說各話。

對內的一些表達,也有很多問題。比如現在還有一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話語,堂而皇之的充斥著各大文件、各大媒體,與現在大家的表達方式完全脫軌。

互聯網發展到這個時候,都現代語言了,如果還用原來的「話術」去講這些事情,企業家會懷疑,這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領導也沒有別的意思,很多本意也是好的,就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受的教育、接受的語言,不自然的就流露出來。

但這對企業家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和慌張。

就像莎士比亞話劇《暴風雨》的一句話,「你教會了我語言,我卻用它來詛咒你。」典型地說明了語言能夠產生的威力和派生出的權利。所以,學會平等對話企業很重要,不要居高臨下,更不要把特定年代的那些話術拿出來嚇人。

個人、企業家、投資者要調整心態

對於短期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波動以及中長期趨勢的變化,無論是個人、企業家、投資者,還是政府宏觀管理,都要調整心態,做好預案。

「企業是自己人。」什麼叫自己人?不是嘴上說說就成了自己人,而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

怎麼證明?

就是要給企業發展的認同感。這就需要政府建立對市場的信仰,尊重自然秩序,對產權加以保護,減少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無論是個體、單元還是企業,只要不違法,就尊重他們自由選擇和個性發展。

因為歷史原因,前40年的法律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現在法律逐漸完善了,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不能總想著秋後算賬。

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當口上。這幾年議論也比較多,樂觀者有之,悲觀者亦有之。經濟學家是比較悲觀的,因為他總是要提示風險,但是企業家必須樂觀,因為無論悲觀還是樂觀,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你都得幹活。

如果現在讓企業家移民,就此不幹了,那你面臨的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儘管很多人可能對目前現狀有很多不滿,私下裡會發很多牢騷,但仔細想想,仍然覺得中國的機會最多,賽道最多。而你要做的,就是咬牙堅持下去。

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不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油價大漲卡達卻退群OPEC 以退為進緩和與沙特關係?
仍然是個阿斗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