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之書》:余世存,順天時,尊物道,講氣節,這才是中國范兒

《時間之書》:余世存,順天時,尊物道,講氣節,這才是中國范兒

《時間之書》:余世存,順天時,尊物道,講氣節,這才是中國范兒

余世存的名字在中國文化界並不陌生,他是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良知近乎偏執的堅守。這種倔強用余世存先生在《重建生活》一書的自序中的話就是:「我更記得魯迅曾堅定地說,我在生活,我存在著。然而,又有多少人關心生活和存在呢?一百年的努力使我們傷痛累累,一百年的滄海桑田使我們擁有一切,就是沒有擁有過生活。」

《時間之書》並非是「應景之作」,這本書前後寫了整整一年,裡面是作者一年來結合《易經》等中古哲學著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種深刻的思索。在如今幾乎每個人都很清楚什麼時候是聖誕節、什麼時候是「雙十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說出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情況下,人民網稱這本書是「第一部全面解讀二十四節氣的國民讀本」並不為過。

余世存先生在《時間之書》中將「物道」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古人明白粗放與精細勞作之間的區別,明白農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別,一切都必須合乎物道。余世存先生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物道的偉大意義,中國古代農民參與生成了對人類農業影響極為深遠的水稻土,一畝小麥可以承載的人口是二十五人左右,一畝玉米可以承載的人口大概是五十人,一畝水稻可以承載的人口則是兩百人左右。在農民這個職業上,中國古人做到了極致,

杏花煙雨,草長鶯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人雖沒有享受過如今的發達科技,但他們的生活卻也並非乏味,他們有著自己與物道合一的恬淡愜意生活。當年《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相信所有喜歡這部記錄片的朋友在被無數美味震撼的同時,都能深深感受到一種帶著濃濃歷史厚重感的物道,而這種物道正是源自我們的二十四節氣。

余世存先生從見微知著出發,闡述了先民立身處世和安身立命的參照原則。當年,咸豐皇帝才智一般,比不上兄弟恭親王,但他讓父親看重立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老師教了他幾招,其中一招就是跟眾王子一起打獵時他一箭未放,父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此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據說道光帝稱道他:「此真帝者之言」,可見這種順天及物的思想早已成為中國人根骨里的道德準則。

在這樣的基礎上,《時間之書》直指現代人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時間感的喪失。余世存先生承認全球化的人類文明的成果之一就是現代人對時間空間的超越,但也明白地指明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忽略了人是此時此地的存在,人的身心仍有生物鐘,如果時間感喪失,生物鐘紊亂,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就會出問題,時間感對現代人的意義不僅僅是健康方面的,也是人生幸福和意義方面的。

海德格爾曾引用荷爾德林的名言:「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余世存先生堅守著這樣的常識:「知識的富有、智力的優越在節氣面前無足稱道,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得面對自身」,他熱烈地倡議:「在對時間的感受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有過天人相印、自然與人心相合的美好經驗,去感受吧,去參悟吧,去歌哭吧。」

也許,順天時,尊物道,講氣節,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有的中國范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洪武大帝》:當年明月,我佩服的不是姓朱的人,也不是清官海瑞
《雪中悍刀行》:烽火戲諸侯,有那麼一個人,陪著鳳年走過六千里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