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專訪吳曉濱博士:百濟神州這半年

專訪吳曉濱博士:百濟神州這半年

專訪吳曉濱博士:百濟神州這半年

本文轉載自「醫藥觀瀾」。

在中國的醫藥行業,吳曉濱博士堪稱是一個標誌性人物。職業生涯歷經包括拜耳(Bayer)、惠氏(Wyeth)、輝瑞(Pfizer)等知名跨國葯企,從一線銷售人員做起,直至跨國葯企在中國的掌門人。今年5月,吳曉濱博士加盟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百濟神州的消息傳來,業界震動,然而這對他本人而言卻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決定。「作為中國醫藥人,如果在中國生物醫藥蓬勃發展的當下,沒親身投入一下發展浪潮,恐怕將成為我職業生涯的一點缺憾。」吳曉濱博士解釋說,之所以選擇百濟神州,因為「無論是從它的產品、視野、國際化進程都意味著未來這家企業將不僅在中國,也會在國際的舞台上嶄露頭角。」

自今年5月正式宣布加入,滿打滿算吳曉濱博士出任這家創新葯企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剛剛超過半年,這也是百濟神州迅速發展的半年,資本市場上,繼兩年前登陸納斯達克,百濟神州於8月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目前唯一同時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雙重一級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與此同時,其代理新基(Celgene)公司的幾款抗癌新葯在中國市場表現亮眼;更重要的是,目前百濟神州管線內有3款新葯已處於後期臨床階段,其中兩款新藥針對三項適應症的新葯上市申請(NDA)已獲葯監局受理,「在明年的某個時刻有望面世。」吳曉濱博士目前對這兩款新葯的商業化前景表示樂觀。

時光如果再次倒回6個月前,吳曉濱博士出任百濟神州時第一場公開媒體活動中曾表示,他希望找到更多的挑戰。那麼現在,他又是如何評價這次「個人職業生涯最大的轉折點」呢,就讓我們看看他的點評。

吳曉濱博士現任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在此之前曾為前輝瑞中國國家經理兼輝瑞核心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前惠氏製藥中國及香港地區總裁兼總經理、前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中國)總經理、中國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副主席、德國康斯坦茨(Konstanz)大學分子生物學碩士及生物化學和藥理學博士

葯明康德:2018年8月百濟神州成功在香港上市,至今過去半年了,香港上市以後對你們公司產生了哪些影響?

吳曉濱博士: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在於,通過香港上市讓我們在亞洲的資本市場,尤其是中國國內的投資人群中的認知度有進一步提高。兩年前,百濟神州在納斯達克上市,讓我們在美國投資者為代表的國際市場獲得很多信任,然而百濟神州畢竟是一個從中國本土成長起來,放眼國家的新興醫藥公司,我們認為不僅在紐約,在亞洲的金融市場讓更多人知曉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作為首批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也給後續的同行們起到一些示範的作用。

第三點,通過上市我們也進行了一筆融資,相信這對公司有非常現實的意義,能夠幫助推動我們的臨床試驗加速進行。我們公司現在有三款代理新基的腫瘤葯在中國銷售,為此我們建立起商業化運作的團隊;另外,預計明年的某個時候,我們自己研發的新葯也將獲批,香港上市後的融資對我們加強商業團隊能力建設和隊伍擴張都有非常大的意義。

葯明康德:您談到之前在香港上市,讓百濟神州在國內資本市場的關注度得到提高,具體是否有些事例可與我們分享?

吳曉濱博士:自從百濟神州在香港上市後,我們收到來自北京和上海機構投資者要求會面的邀約更多了,這是我們很直觀的感受。外部的數據也可以做一些印證,比如上市前,我們在一些財經媒體上的關注只有2千人左右,現在已經有1.6萬人關注我們。

葯明康德:您覺得中美兩地的投資者對你們的關注焦點是否會有一些不同?

吳曉濱博士:有一些共同的大家都很關心,比如我們管線里幾個新葯的研發進展,臨床試驗的結果,同類葯比較以及商業化的布局等問題,我們也按照兩地的信息公布要求對外進行了及時信息披露。

不同點在於,中國的投資者關心的問題還包括比如對生物醫藥公司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的機會在哪裡,挑戰在哪裡等問題。這些問題也並不出乎我們的意料,畢竟作為首批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我覺得我們是要起到一個先鋒隊、排頭兵的作用。

葯明康德:您剛才還提到作為首批在港股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百濟神州可以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在上市過程中,您覺得具體有哪些經驗值得與同行分享?

吳曉濱博士:首先是我們要認清楚上市這件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一向認為融資不應該是一個目的,而僅僅是一個手段而已,核心還是要解決如何提升中國創新公司的能力,把中國創新葯做好,把這些創新葯送到醫院、送到患者手中。奔著這個目的去,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應該回歸本質,踏踏實實建設工廠、做研發,提升研發效率和新葯生產的質量,我覺得這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心得是更值得被分享和關注的。

目前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國家已經匯聚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在新葯發現的能力方面我們其實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下一步,其實才是每家公司面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麼運用世界頂尖的設計與開發能力真正推動到新葯的研發環節。最實際的例子,比如與世界相比,我們國家現在在臨床試驗水平方面還只能算是一個新兵,目前多數大型國際試驗的項目負責人(PI)還是會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機構,與此同時我們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患者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很有效地利用起來,賦能更多創新葯的研發;如何更好地驗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動更多的創新葯面世,讓更多患者都用上,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值得驕傲的是,目前百濟神州進行的一部分臨床試驗已經開始由中國PI領導的國際中心去做,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過去很少發生,現在正在發生,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讓中國的PI逐步在更大的國際舞台上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過審以後藥物的生產問題,這直接關係到產品質量。尤其是在生物製劑領域,它的工藝比小分子葯複雜很多,需要掌控的整個工藝流程也複雜很多。過去,我們國家在藥品質量方面其實做得並不盡如人意,實際上國家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要搞一致性評價的原因。尤其是今年發生的疫苗事件,給整個業界都敲響了警鐘,大家意識到問題所在,而從意識到實踐其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與國際上高水平的地區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百濟神州從第一天開始就明確要保證我們的產品質量必須是與世界上第一流的標準看齊的,這裡面沒有任何可以讓步或妥協的可能。

一個是臨床試驗、一個是產品質量,相信未來我們的生物醫藥創新公司在這兩方面會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提高的地方,我們的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機會,我們需要去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

葯明康德:按照時間表,百濟神州在2019年有望推出屬於自己研發的新葯,關於新上市以後市場化的話題,我們之前採訪的有些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國內的團隊在市場化方面的工作也不如歐美、日本等國的生物醫藥公司經驗豐富,這方面您是如何看的?

吳曉濱博士:我們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在於,藥品作為一個產品可能是受政府監管最嚴格的行業之一,在市場化中,包括產品促銷等各方面的合規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行為必須都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那麼對於藥品的市場化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放在准入方面,所以我們國家在藥品准入的監管方面一直在做改革,葯監局最近幾年的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得許多患者盼望已久的葯現在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批准。那麼下一步就是報銷環節,現在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近期進行的腫瘤葯談判已經讓一些臨床急需的腫瘤創新葯能夠很快進入到醫保目錄上去,許多藥廠也希望這方面的機制可以越來越成熟,鼓勵讓更多的好葯能造福更多患者。

還有一點我也想要提及,我們國家以前的腫瘤葯基本上都靠進口,所以在可及性與可負擔性方面還不是大多數老百姓都可以負擔的,那麼隨著國內一批創新葯企的崛起,我覺得未來的市場格局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最近有兩款國外的抗PD-1藥物進入中國,價格都定得比較接地氣,這個在過去沒有發生過,實際上我覺得就是因為大環境的改變,由於中國也能做出非常好,甚至更好的創新葯,適度的市場競爭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對患者有利,對創新也有利,我本人看到這樣的趨勢感到非常高興。

葯明康德:感謝您剛剛與我們分享了百濟神州一系列的工作進展,也讓我們想起在今年春天您剛加入百濟神州的時候說過,希望能夠再找到一個能讓你激動的目標。那麼在新崗位上工作了大半年時間,工作實際情況與您當初的設想相符嗎?

吳曉濱博士: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個人的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講一下。我的個人職業生涯是從做醫藥銷售幹起來的,做到跨國葯企在中國市場的總經理也快有20年了,可以說是歷經了跨國葯企在中國市場從0到1的全過程。由於跨國企業進入中國,中外的交流多了,使我們國家的整體醫學水平在過去幾十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方面跨國葯企起到一個功不可沒的作用,給中國的醫藥事業和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實惠。

在跨國葯企工作了幾十年以後,我就開始想,等我退休那天,我會不會還是會有一些遺憾?我看到了中國創新葯的企業正在嶄露頭角,並且發展迅速,我覺得,如果我作為一個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中國人,如果職業生涯沒有在中國加入到中國本土的醫藥創新事業中,肯定會有一些遺憾的,所以我希望能有機會積極投入到中國本土的醫藥創新企業中,用自己積累的經驗盡一些綿薄之力。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既然這個決心已經下定了,要投身到這個新的浪潮裡面,那就是選一個平台,哪個平台你覺得是比較好。經過很仔細地考慮以後,我覺得百濟神州是目前在我們創新企業里走得比較前面的,它的產品、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進程都意味著未來這裡的創新葯將不僅在中國並且能夠在國際的舞台上嶄露頭角,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施展抱負的平台。

初來乍到的時候,其實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這是一家初創公司,許多事情肯定與我在跨國公司當總經理是不同的。比如我前一家公司擁有1萬多名員工,公司流程體系、戰略目標都是經歷了多年打磨非常清晰了。在百濟神州,這裡的工作就更接地氣,許多事情需要親歷親為,接觸面也更廣了,比如說在跨國葯企的中國公司里接觸研發的機會會少一點,但到了這裡我有時也會參加研發會議,雖然我本身也是學分子生物學的,但參加這些會很多時候對我來說還是一個吸收全新事物的過程,很多東西聽不懂,我就回去學習,查資料,自己搞懂了,覺得很由衷地高興。我到百濟神州這幾個月真的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很享受這樣一個過程。每次換一個新的地方你就會需要一段時間大量汲取新的知識和營養,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解渴的事情,也讓人非常興奮。

葯明康德:那麼從具體工作規划出發,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你希望幫助百濟神州實現那些目標?

吳曉濱博士:首先最重要的是按照預期,我們目前有三個新葯在臨床3期,其中兩款新葯的三項新葯上市申請(NDA)已獲葯監局受理,預計明年某個時候可以獲得批准上市。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籌建、準備和培訓我們的商業團隊。針對即將上市的新葯,我剛才也講到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藥品的生產質量的問題,我們如何保證我們的產品符合世界一流水準,那麼從質量管理各個環節都不能馬虎,這方面我們目前的確非常小心謹慎,每個細節都非常重視,希望能夠從某種意義上代表我們國家作為創新葯企的一個標杆。目前我們正在與德國的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合作,用世界最高的質量標準來確保生產質量,確保我們的藥品品質。

從一個公司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還有更多的臨床試驗工作要去進行。目前我們全球正在進行中的一共有50多個臨床試驗,我們需要保證所有的臨床試驗都有序進展。除了既有管線產品會陸續開展更多新的臨床試驗,我們還會不斷將新的研究成果補充到產品管線中,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

葯明康德:您剛才談到正在為明年某個時刻上市的新葯籌建市場團隊,目前您是如何預計即將上市的新葯的商業前景,最大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吳曉濱博士:產品尤其是藥品,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臨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說得更通俗點就是能否給病人帶來真正的獲益。從這個標準出發,目前我們對我們即將推出的產品有很大信心。我們的新葯的臨床數據都高於目前市場同類產品的水平。我始終相信,一個葯最根本的東西還是它的療效和安全性。

葯明康德:除了你們管線內的新葯,你們目前也正在代理新基的三款新葯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根據你們發布的2018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你們在這方面的銷售增長突飛猛進,主要原因是什麼?

吳曉濱博士:主要原因有幾個。首先我們在市場准入方面取得了更多進展,例如用於治療中危/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伴有20-30%骨髓原始細胞伴多系發育異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的維達莎今年通過談判被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其次,在適應症獲批上我們的另一款產品瑞復美,今年也獲批與地塞米松合用,治療此前未經治療且不適合接受移植的多發性骨髓瘤(MM)成年患者。

另外就是我們商業團隊今年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我們能夠覆蓋更多的醫院。這一點也很重要,過去我們只能覆蓋一些大城市的一線醫院,現在我們覆蓋的醫院數量比過去增加了許多。

葯明康德:採訪的尾聲,希望您能談談對於中國創新生物葯未來的想法,未來5-10年您認為創新生物葯的發展趨勢是如何的?

吳曉濱博士:根據我過去二、三十年的工作經驗,我對中國創新葯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否則我自己也不會在這個時刻做出職業生涯的重大轉折。我曾在不同場合講過,相信未來5-10年,我們國家一定會有十幾款生物新葯問世,這將在我國醫藥研發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且我相信其中會有幾個成為世界級的重磅藥品,目前我們的科研人員水平真的太優秀了,接下來如果加強我們的臨床試驗水平和生產能力,那麼醫藥創新的前景是大有可為。

其次,作為目前本土創新醫藥浪潮中的一員,我覺得大家看到這種趨勢,肯定是信心滿滿、激情滿滿,但我們也需要任何時刻都保持頭腦清醒。藥品關係到人民生命的問題,研發風險非常大,理想要遠大,但做事要腳踏實地,謙虛謹慎,一絲不苟。

葯明康德:有一個追加問題,您剛才說相信未來5-10年我們國家肯定會誕生世界級重磅藥品,您預期在哪些治療領域最有可能迎來這樣的突破?

吳曉濱博士:我覺得腫瘤領域一定會有。其他的領域,我個人覺得大部分可能還是集中在罕見病和難治病的方面。主要是因為這些病種相比心血管病的研發周期會快一點,產品面世的速度就會更快。

葯明康德:最後,作為一個從事醫藥行業多年的老兵,一路走來您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給讀者?

吳曉濱博士:我的個人職業生涯是從做一名一線銷售代表開始的,然後做到跨國公司一把手,現在又加入了一個新興生物葯企,一路走來我覺得大體上有一點的思路是不變的,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非常接地氣,喜歡做事情的人,信仰以本職工作為社會、為別人創造價值,這個過程讓我感到很興奮。所以對我來講,不管在哪裡做,只要我能深深體會到自己的確是在創造價值,我就會一直做下去。我希望自己繼續能在生物醫藥領域貢獻我自己的力量。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默克西妥昔單抗一線治療晚期頭頸癌中國III期臨床成功
官宣!英國「10萬人基因組計劃」完成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