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謝軍:逐夢蒼穹鑄北斗

謝軍:逐夢蒼穹鑄北斗

近日,央視網公布了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入選。

謝軍是我國空間電子信息領域知名專家,衛星導航技術領軍人物之一,長期從事衛星導航系統、空間微波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及空間微波產品的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6年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享受全國勞模待遇),他帶領的團隊,2017年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接過老一輩航天人「接力棒」

1982年,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謝軍,被分配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該院從上世紀80年代北斗計划起步開始,就一直擔負著北斗衛星系統和產品的設計製造工作。謝軍與北斗結緣的種子在那時便已種下。

「那些航天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對待工作真的是一絲不苟,這對我影響很深。」初到504所,謝軍便被所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航天人樸實嚴謹的工作作風所感染。

那是一段至今令謝軍難以忘懷的日子。剛到504所時,謝軍被分到天線技術研究室。那時測試天線一定要爬到野外一個很高的測試塔架上。當時的謝軍並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只覺得自己年輕,應該上塔架,但一爬到高高的測試塔架上他就不停地眩暈,渾身沒勁,室里的老同志知道後就不再讓他上測試塔架,於是他就在地面上負責轉動轉檯上的天線,那時轉檯轉動天線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轉和測,烈日炎炎下他一蹲就是一下午。

不久之後,謝軍接手了第一件產品的研製——同軸波導轉換,那時調節測試駐波的儀器設備非常簡陋,需要用手一點點墊模片,把模片墊得合適了指標才會滿足要求,這是一項瑣碎而單調的工作,但謝軍認為,那段時光學到的知識十分紮實。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正是在504所那段歲月的歷練,讓謝軍養成了刻苦踏實的工作作風,也讓他堅定了要從老一輩航天人手中接過「接力棒」的決心。從504所最年輕的高工、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副所長,一路走來,十幾本工作筆記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謝軍參研10多顆衛星和飛船的工作體會。

2003年的一通電話,改變了謝軍的人生軌跡。「當時的五院院長親自給我打電話,希望我可以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一職。」謝軍告訴記者,那時候北斗一號第三顆衛星已發射成功,雙星定位系統更加穩定。自己也覺得,需要有一支更加專業的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北斗工程下一步研製工作中去。

征服挑戰解決困難很有趣

2004年,謝軍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的崗位。崗位變了,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職務變了,肩負的使命更多了。「如何從關鍵設備研製單位的負責人向衛星總設計師過渡,這是一道十分棘手的難題。」謝軍坦言,擔任總師之初,許多知識都沒有掌握,諸多問題都不是很清楚。

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是每一個航天人必備的精神品質。對衛星總體結構不了解,謝軍就親自去拜訪相關領域的老專家,直到把每個部件、每項產品、每個問題搞明白才肯離去;對熱控分系統、電源分系統不了解,他就逐一去請教專業能力強的老師傅。

「作為總師,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就是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謝軍回憶說,2013年北斗三號工程伊始,經各部門研究決定,在北斗三號衛星上使用國產化行波管放大器。該設備之前一直是引進國外技術,因此要嚴格把控首次實現國產化的產品指標。負責研製行波管放大器的單位攻堅克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研製出6台設備。可是,謝軍在認真檢查這6台產品之後卻作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質量未達標,全部重做。「當初作這個決定還是非常艱難的,這不僅意味著該單位要推倒重來,繼續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設計,甚至會導致整個工程大幅度延期。」謝軍表示,質量和進度就像天平的兩端,不能顧此失彼,總師最大的壓力便來自於如何保證在「零失誤」的前提下按時完成工程進度。

當被問及是否覺得工作辛苦時,謝軍微微一笑說:「航天工作很吸引我,當你有了熱愛,所有征服挑戰、解決困難的過程都變得十分有趣。」

奉獻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2004年,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工程正式立項,揭開了中國自主導航系統研製工作的嶄新一頁。彼時,困難重重、荊棘載途。從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確定到三種軌道、混合星座方案的設計;從攻克衛星上採用的新技術、新器件、新工藝到通過批量生產和密集發射保證衛星系統發揮其有效性……十餘載「造」星路上,謝軍和他的團隊始終都在逆流而上、乘風破浪!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有「導航衛星心臟」之稱的星載原子鐘就發揮著提供時間基準的作用。在北斗二號建設時,星載原子鐘成為繞不開的「攔路虎」。「航天產品的核心是質量過硬,性能穩定。」謝軍介紹說,研製出的第一台原子鐘在工作時經常會出現突跳,精度很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他經常深入一線與大家一起分析原理、掌握一手材料;有的時候,他寧可36小時不合眼,也要堅持做完產品實驗,不會錯過一個疑點,不能放過一絲誤差。

那幾年,謝軍總是頻繁往返於北京、西安、武漢、蘭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製單位掉以輕心、鬆懈生產,擔心有一款產品未達標準、出現問題。經過謝軍團隊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讓北斗用上了自主開發研製的原子鐘,其天穩定度達到10-14量級,授時精度50納秒,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謝軍認為,衛星研製是一項團隊工程,沒有個人英雄,航天事業的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工作久了,奉獻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覺得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去做這些事情」。

獻身航天三十餘載,謝軍把他所有的執著和熱情都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帶領北斗團隊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突破了高穩定、長壽命時間基準技術、上行注入抗強幹擾技術、高精度測距技術和陣面天線技術等項目,首次實現百萬門以上國產ASIC電路在軌應用,在北斗導航系統工程實踐中自主研製成功了高精度星載原子鐘。

謝軍常說,身負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他沒有退路,只有發揮整個團隊的智慧和力量,玩命兒地干。「在這個領域做事情,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好,做的要比別人強才行。中國的北斗將來一定要成為世界的北斗!」

來源:央視網、中國經濟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印度PSLV火箭發高光譜遙感星,搭載30顆微小衛星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