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別輕易就被唬住了,真正的大師在這呢

別輕易就被唬住了,真正的大師在這呢

最近幾天,《無名之輩》一直穩居單日票房冠軍。

有不少觀眾被它樸實的故事、細膩的情感所感動。

其中包括最近鮮少露面的馮小剛導演

大範圍的肯定聲中也有例外,爭議主要集中在《無名之輩》在多線敘事結構上的崩壞。

在本橘看來,《無名之輩》還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

但瑕不掩瑜,人設和情節鋪排上的欠妥,都在結尾多條故事線交集的場景中顯露無疑。

所以《無名之輩》是一部好作品,但不足以被封神。

從討論多線敘事結構這個角度出發,近年華語片中實打實的優質之作,還得說是2006年那部讓寧浩名聲大噪的《瘋狂的石頭》。


【第一撥吃螃蟹的人】

簡單來說,多線敘事有別於常見的大情節(主人公單一,敘事結構簡潔明了),即多個人物、多條故事線同時推進,在某些節點上交錯,給觀眾帶來所有因果皆是巧合的錯覺。

大家對這種類型應該也不陌生了,從今年的《無名之輩》往回數,有《暴裂無聲》(2017年)、《大世界》(2017年)、《追兇者也》(2016年)、《火鍋英雄》(2016年)、《心迷宮》(2014年),這些知名度和質量都比較高的作品,也不乏《情況不妙》(2016年)、《提著心吊著膽》(2016年)、《命運速遞》(2015年)等遊離在大眾視線之外,質量有待提高的作品。

把時間線撥回2006年,最開始讓觀眾發現這塊螃蟹好吃的人,是寧浩。

那幾年,突然湧入的資本催生了一股華語大製作電影熱潮,前輩導演們摩拳擦掌,《十面埋伏》(2004年)、《無極》(2005年)、《神話》(2005年)、《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年)、《夜宴》(2006年)應運而生。

這些作品用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拉動華語電影票房進入「億時代」,同時有了「億元導演俱樂部」這種讓人津津樂道的說法。

在這股熱潮之下,當時名不見經也不轉的新導演寧浩,用350萬小成本拍出了《瘋狂的石頭》,並一舉拿下2534萬的高票房。

《瘋狂的石頭》圍繞一真一假兩塊翡翠展開。

一心想偷真翡翠的盜賊,最終死的死、傷的傷,還有一個落入法網;

房地產商斥重金買了塊假翡翠(以為是真的),又不幸因此喪命;

見利忘義的老廠長,以假翡翠(以為是真的)為籌碼,把工廠所佔的地皮從200萬抬到1000萬,得到了錢,卻丟了人心。

唯有從頭到尾只想儘力盤活老工廠,讓二百多位員工能繼續有飯吃的包哥,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拿到了眾人心之所向的真翡翠(他以為是那塊贗品,打算留作個人收藏)。

精巧的故事架構、貫穿全片的重慶方言、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都是《瘋狂的石頭》鮮明的標籤。

《瘋狂的石頭》里充斥著各種荒誕的巧合,甲剛好就住在對手乙的隔壁,丙扔下的可樂罐正好能砸中丁在行進中的麵包車,這些巧合的戲劇性極強,又是推動事件發展的關鍵節點。

觀眾通過上帝視角早已洞悉一切,卻欣然接受了這些巧合的存在,煞有其事地看著片中人物被耍得團團轉。

這就是《瘋狂的石頭》的魅力所在,它讓你知道所有真相,又不能停下跟著人物找尋真相的腳步。

大家忙活到最後才發現,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命運之神在《瘋狂的石頭》里最終還是眷顧了善良的人。

寧浩在採訪中說:「許多人認為我在諷刺現實,其實我只是了解現實,我從未想要關懷誰,我與我的人物都是平視的關係。因為中國的體制結構沒有甩掉任何一個人,每個人的一生寫下來都是史詩。我覺得,我們能夠從我們的民族性中,提取那些值得歌頌的精神。」

這話不假,而後面的同類型作品之所以沒能超過《瘋狂的石頭》,或許就是因為大家忽略了寧浩口中的「平視關係」。

在創作中以「上帝視角」自居,往往會把應該出彩的巧合,寫成生搬硬套的「無稽之梗」。

再說回多線敘事結構本身,沒有準確的資料能證明寧浩是同類型華語片里的第一人,但是他肯定是「第一撥吃螃蟹的人」。

《瘋狂的石頭》之後,寧浩又召集7個編劇寫出了《瘋狂的賽車》,他的野心更大、要求更高,編劇跟著他吃了不少苦,甚至在當時鬧出了「寧浩寫殘7個編劇」的小插曲。

寧浩辛苦勞作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他再次創下了用1000萬成本換1億票房的傳奇,僅憑兩部作品就邁入了「億元導演俱樂部」。


【螃蟹的銷路被打開了】

寧浩和「瘋狂」系列的成功,印證了多線敘事結構在商業上的潛力。

這是一塊香餑餑,是一塊觀眾感興趣並且一時半會不會膩的香餑餑。

所以心痒痒的導演們,都要來試一試。

上文列舉那些電影,我們先來說說評分最高的《心迷宮》。

在同類型領域內,《心迷宮》的問世,是《瘋狂的石頭》後第二個小高潮。

雖然這種分類方式有些過於粗暴,但在討論多線敘事這個命題的時候,這兩部電影總是結伴出現。

《心迷宮》的成本只有170萬,比拍攝於8年前的《瘋狂的石頭》還要少一半。

所以《心迷宮》的服、化、道很簡陋,甚至是不合格的。

但劇本的精緻與表面的粗鄙形成強烈反差,讓它看起來是一部不可多得、甚至無法複製的優質作品。

《心迷宮》圍繞一具無人認領的棺材展開。

誤殺賭徒的村長兒子,最後「被動」擺脫了嫌疑;

私下幫兒子掩蓋罪行的村長,最後卻意外「成全」了賭徒一家;

飽受家暴困擾的女人,以為棺材裡是自己施暴成癮的老公,最終她老公「湊巧」也死於非命;

賭徒的屍體以自己的身份被出殯,最後卻又以荒郊野屍的身份,悄悄被自家人「拋棄」。

《心迷宮》里講述的故事遠不僅於此,但繁而不雜,有理有序。

在這種電影里,越是細枝末節,越是舉足輕重,露得多了顯得刻意,露得少了又容易和主要故事線脫節,變成廢戲。

《心迷宮》的魅力就在於剛剛好,導演和編劇用極強的把控能力,既保證了電影的觀賞性,又沒傷害邏輯性。

導演忻鈺坤塑造人物的能力也非常紮實,像《心迷宮》里的老村長,他身陷於家庭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兩難抉擇中,是各條故事線的紐帶。

在忻鈺坤下一部作品《暴裂無聲》中,忻鈺坤給了男主張保民同樣的心理困境,又加上了一定的階級色彩,讓人物變得更飽滿。

《心迷宮》的結局更是驚艷。

當這具棺材幾易其主,最終被丟棄在荒野里的時候,老村長和兒子同時找到這裡,面面相覷,一個事件的正反兩面終於交匯。

電影在此戛然而止,雖然最後幾行字幕挑明了正義終將邪惡的必然結局,但這一幕依舊是《心迷宮》留在華語銀幕上的名場面。

《心迷宮》最終憑藉好口碑拿到了1067萬的票房,因為是全素人陣容,難沖爆款 ,但依舊是以小博大的範例。

這些年的同類型片里,陣容誘人的有曹保平導演,劉燁、張譯、王子文主演的《追兇者也》,和楊慶導演,陳坤、白百何、秦昊主演的《火鍋英雄》。

前者賣了1.3億,後者3.7億。

《追兇者也》用了類似於昆汀《低俗小說》的章回體結構,講述了一場意外串聯起三個故事的追兇案,但囿於很多因素電影明顯沒放開,看得並不過癮。

《火鍋英雄》看起來不太像多線敘事,因為各條故事線之間的關聯和標誌性的巧合併不多,但是因為節奏非常精準,又看起來有那麼點意思。

剩下幾部電影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情況不妙》的故事很飽滿,但人物沒亮點;《大世界》的社會批判性很強,但一人承包全部工種的「小作坊創作方式」註定了它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至於《暴裂無聲》,投資一上來質感當然差不了,但導演明顯要得太多,就失去了處女作《心迷宮》那樣的深度。

把這些作品放到一起來看,投入都不高,口碑都不差,但票房難有爆款。

這麼一比,《無名之輩》在成品質量不那麼高的前提下,喜提4億票房,確實是近年來最大的贏家了。


【真正發現螃蟹的人】

《瘋狂的石頭》也好,《無名之輩》也罷,大家如果有心去翻翻有關上述這些電影的評價,總是能看到 《兩桿大煙槍》的影子。

《兩桿大煙槍》(1998年)是蓋·里奇的導演處女作,也是他目前為止最經典的作品。

它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精巧縝密的敘事結構,對於後輩來說都是教科書級別的樣本。

顧名思義,電影圍繞兩桿價值不菲的古董槍展開。

四個苦於還不上賭債的小伙買了兩把槍,計劃在毒販打劫供貨商之後上演一出「黃雀在後」,但沒想到情節一環與一環交錯,引發了一連串意料之外的故事。

電影的結局最為精妙。

四個小伙錯失打劫的錢款,債主又不幸身亡,他們身上和整起案件有關的物證,只剩下那兩把古董槍。

他們差遣其中一人去把槍丟進河裡來洗脫嫌疑,打算讓生活歸於一切未發生時的平靜。

就在其中一人已經到了河邊準備丟槍的時刻,另外三個人終於知道了這兩把古董槍不菲的價值,當即打電話通知丟槍的人。

丟槍的人第一次不小心把槍丟在了欄杆外的平台上;

當他艱難地爬到欄杆上,把兜里的手機叼在嘴裡(防止掉下去),準備去把槍推進河裡的時候,電話突然響了。

(如此經典的一幕)

電話響了之後,導演分別給了丟槍人左手和右手特寫,旨在把選擇題留給觀眾:「他到底該用什麼姿勢來接電話或者是扔槍呢?」

《兩桿大煙槍》戛然而止,並沒有在最終給出明確的答案。

但這一幕又把電影貫穿始終的兄弟情、利益糾葛、階級矛盾融合在一起,精巧又耐人尋味。

聊起大師級的多線敘事作品,還必須要提到昆汀的《低俗小說》(1994年)。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看似是獨立的小故事,卻又互相關聯。

黑社會小混混朱爾斯在犯罪前有誦讀聖經的習慣,當觀眾看完全片並熟知這一點之後,導演在結尾處又讓故事回到序幕的時間點。

朱爾斯路遇一對小毛賊,並且從「受害者」變成了反手制服毛賊的「施暴者」(或者說是「執法者」),在觀眾以為朱爾斯會在誦經後一如往常地解決那兩個小毛賊時,故事發生了反轉。

朱爾斯在佔盡絕對優勢的前提下,選擇在這次做個慈悲的牧羊人(西方文化中為神牧養眾生的人,泛指心靈導師),放過這兩個小盜賊。

而這次心軟,卻在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裡產生了蝴蝶效應,觀眾恍然大悟,此刻的朱爾斯卻不以為然。

《低俗小說》這種環狀結構非常考驗編劇功底,這並非是簡簡單單讓故事回到原點,而是要營造出觀眾和片中人物在價值觀上的落差。

以此為標準來對比同類作品,高下立判。

這類電影拋給觀眾的命題是 :人生沒什麼規律,一切因果皆是偶然。

在這種命題的感召下,明明是精心編排好的劇情,卻絲毫沒有強扭硬凹之嫌,反而是讓觀眾有了以先知的姿態來審視人生的感覺。

這是很過癮的,四捨五入就是在用蓋·里奇,或者昆汀的視角來審視人生,而且人活一生,真正擁有上帝視角的機會實在是少得可憐。

回到電影本身,以上這兩部作品,除了多線敘事結構的精巧之外,《兩桿大煙槍》嫻熟的配樂和《低俗小說》精密的對白,都是後輩導演爭相模仿的樣本。

比如《兩桿大煙槍》之於《瘋狂的石頭》《心迷宮》和《無名之輩》,又如《低俗小說》之於《最凶者也》。

其實,關於這算是「致敬」還是「抄襲」的議論,一直就沒停過。

本橘覺得,正如我們小時候學寫字,都是從臨摹開始,後輩也必定是從模仿前輩的作品開始摸索個人風格。

模仿也好,致敬也罷,只要不是走到鸚鵡學舌,邯鄲學步的境地,都是值得被認可的。

畢竟就算蓋·里奇,也免不了一度被大眾稱為「英國的昆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橘子娛樂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葯神》好評如潮 製片人到場藝恩峰會發表行業見解
黃曉明Baby否認離婚 翟天臨辛芷蕾戀情要曝光了?

TAG:橘子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