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淺議《周易》與中醫

淺議《周易》與中醫

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曾經為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為輝煌的部分莫過於《周易》。《周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化中最為閃光的巨著,其對世界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在中國醫藥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地位的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他曾經說過:「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中醫醫師,若不懂得《易經》的話,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也不可能成為好的醫生。這裡的「太醫」,意即優秀醫生的通稱。藥王孫思邈的言論表明,不同《易》則不成醫,可見《易經》對中醫學的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相通的,「醫易同源」就是對這種相通性的一種客觀認識。中醫的理論經典《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至兩漢之間,充分汲取了《易經》的精華,並將其創造性地與醫學相結合,使中醫成為一門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學。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氣化學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藥物歸經、葯的升降沉浮、四氣五味,五運六氣學說、子午流注學說等等,都與《易經》有著深厚的淵源。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直接來源於《易經》,並在中醫理論中得到了極為詳盡的發揮。

《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從《易經》中開始用陰爻陽爻兩個基本符號來體現陰陽,從太極圖陰陽合抱到卦象的結構,從太極陰陽圖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無不存在著陰陽的互根原理。醫家結合《周易》的陰陽哲學,提出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重要的概念——陰陽學說,靈活地解釋醫學現象,進一步推廣陰陽。所以我們說,《周易》陰陽爻的關係,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陰陽哲理是中醫陰陽學說的起源。

張景岳在其《醫易義》中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易經》是中國傳統中醫學的根源所在,如果沒有研究過《易經》就去研究中醫學,那是沒有根基的做法,很難取信於人,最多也只能學到中醫的皮毛。張景岳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其重要著作《類經》就是學習《黃帝內經》的很好的參考書,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景岳全書》則各科齊全,條理清晰,敘述明白,堪稱是價值極高的臨床參考書,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由黃帝和岐伯合著的《黃帝內經》、神醫扁鵲的《難經》,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等,這些中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中醫學著作,無不在書中始終貫徹著《易經》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類比思想和卦爻數理。其中的陰陽學說更是中醫傳統醫學樸素辯證法的核心,是中醫理論的指導思想,並廣泛應用於闡釋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同時也奠定了中醫學關於四氣五味的基本法則。

在《黃帝內經》中,「取類比象」的思維格局對中醫學藏象學說的形成,影響極大。藏象一次,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這種以「象」論「藏」思維來自於《易經》的爻象概念。《易經·繫辭》曰:「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中醫學家效法爻象之理於人體,由此,發明了「藏象」稱謂。《內經》吸收《周易》的藏象理論,提出了獨特的帶有中醫特色的藏象學說。「藏象」二字首載於《素問?六節藏象論》,指的是藏於體內的臟器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包括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些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將人體聯繫成一個整體。中醫還將天象和藏象聯繫在了一起。例如,肝主春,與春氣相通;心主夏,與夏氣相通等等。中醫還把藏象和形象物象聯繫在一起,例五神臟理論: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

中醫整體論概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各臟器功能的弱與強,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過程。生命就是陰陽二氣在人體中的循環,一旦這種循環遭受破壞,疾病就會產生了。《內經》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順應自然養生的思想,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與《易?雜卦》中的「損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脈相承的。順應自然盛衰規律養生,強調了整體性,人與社會自然的統一性。言個體只有立足於內外環境的統一才能生存。

《易經》的卦辭直接反映出對中醫防治學與治療學的基礎指導作用,影響很大。《易經·坤卦·初六》所言:「履霜堅冰至。」強調防微杜漸,《黃帝內經》中的「治未病」的防治思想是一致的。《易經·否卦》曰:「其亡,其亡,系與苞桑。」如果一個人在面臨否卦的嚴峻時刻,仍然能夠保持「我將滅亡」的警惕性,調養身心,加強鍛煉,堅持不懈,不但不會滅亡,還會像枝繁葉茂的桑樹那樣生長。

《易經》十分重視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係。《易經·萃卦》曰:「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如果一個人因為身體有病而不斷地唉聲嘆氣,那時沒有任何好處的,不如抱病走動走動,雖有小吝,對病終究沒有多大的妨礙。《易經·無妄》曰:「無妄之疾,勿葯有喜。」人吃五穀雜糧,生病不可避免,有病時切記不要胡思亂想,心情放開朗,情緒好了,即使不吃藥,病也會好的。《易經·乾卦》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假如一個人長期以來過度緊張,使自己處於超負荷的生理緊張狀態,陷於其中而不加警惕的話,對身體健康會產生很大危害。

醫易相通,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易經》卦象與人體器官的對應,如乾為首、兌為口、離為目、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艮為手、坤為腹。「人身有太極」,這「太極」即為兩腎,左為陰右為陽,夾背而對,其形恰似太極圖。根據《易經》的宇宙全信息法則,不僅人體為宇宙的縮影,而且人體中各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也是天地的縮影,各太極間又有陰陽二氣相連。

中醫治療方法很多也得益於《易經》。肌體陰陽失衡即為病態,調整陰陽便是中醫的根本治療方法。《易》道尚中,中醫的理、法、方、葯均與「中」有關,選方遺葯,掌握藥味、藥性、藥理等,均以「中」為宜,過與不及就會偏離扶正祛邪的目的。比如「既濟」與「未濟」二卦相對,相互對立轉化,而臨床上心火與腎水未濟,會導致心神不寧、腰疼頭暈等癥狀,用「滋水涵木」法治療,會達到水火相濟、陰陽平衡的效果。可見中醫學維持機體穩態的治療方法與易象卦理是息息相通的。

中醫氣象醫學發源於《易經》提出的「八卦氣驗」,節氣與疾病相關聯。如每年春分、驚蟄前後,天氣突變日數最多,不明原因患病的頻率也較其它時日而言居多。由此可見,宇宙是一個大系統,人體是小系統,人無法脫離潛在自然率周而復始的擺布和干擾。

中醫中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針灸,在《易經》中則有著最早關於針灸的記載。《易經·咸卦》的「咸」字,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記載為「欽」,「欽」通「針」,應該說這大概是關於針石術的萌芽。中醫把易學象數引入針灸原理,建立「靈龜八法」,又稱「奇經納卦法」,將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納入洛書九宮數,按時日開穴治病。還有「飛騰八法」,以奇經八脈的八穴,按干支時辰開穴治病。無論靈龜八法還是飛騰八法,都借用了八卦之象、九宮之數。

總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分割又相互滲透,運用《易經〉創立的對立統一學說,思考宇宙萬物發展演變的規律,既是中國傳統思辨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學及其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此文請留言點贊,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琴心熙語 的精彩文章:

TAG:琴心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