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醉石傳統,醉石靈璧

醉石傳統,醉石靈璧

華嚴經云: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文人賞石,與其說是賞心中的煙霞山林,倒不如說是由外而內,尋覓一隅安放性靈的境地。智者以小見大,觀一沙一世界,芥子納須彌,悟諸相非相。以這種無礙的觀點,說明法界的體性廣大,無所不包。

本文由麗水賞石群第八堂課

「醉石傳統,醉石靈璧」演講稿整理

一、靈璧石的定義

1、廣義靈璧石:

為徐州-宿州地區新元古代南華紀局限海盆中沉積的碳酸鹽岩,歷經多期地殼運動和表生岩溶與風化作用,又被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掩埋、地下水浸澤而形成,具有溫潤色澤、特殊紋理、別緻造型、敲擊發聲悅耳的岩石類觀賞石。其出土於華北東南部的江蘇徐州—安徽宿州地區(徐宿地區),北起徐州賈汪燕子埠一帶,南至靈璧縣西南的呂庄,西起宿州的褚蘭一帶,東至邳州占城與睢寧張圩一帶,又以該區靈璧縣境內產出最豐。靈璧石主要分布於這些地區的低山丘陵、剝蝕殘丘的坡麓、山間窪地及淺覆蓋的山前平原、殘積平原地帶,隱伏於第四系土層之下(上覆土層厚度多在1.5-3.5米間,甚至達10米以上)。集中於土、岩界面附近,屬於被掩埋的不同尺度的「羊群地貌」。其母岩形成年代在為6.38-7.36億年前。

2、狹義靈璧石:

專指黑色靈璧石,包括紋石、珍珠石,主要分布於靈璧縣漁溝鎮周邊及邳州石匣—睢寧張圩一帶。 廣義概念下的靈璧石種類眾多,黑色靈璧石在靈璧石中所佔比例最大,以安徽省靈璧縣漁溝鎮磬雲山北麓為例,靈璧石形成於南華紀九頂山晚期,約七億年前的淺海環境。其硬度在莫氏3—4。靈璧磬石為黑—灰黑色中厚層狀灰岩,泥晶—微晶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其次為白雲石。包括靈璧縣的徐州~宿州地區位於華北地台南緣,在25億年前為火山活動強烈的海洋環境,約在18億年後進入內陸環境。在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震旦紀(距今10—5.41億年前),處於淮南—宿州—徐州—蒼山乃至大連的北東向的狹長徐淮海域,沉積了一套陸源碎屑岩-碳酸鹽岩。其間的南華紀(距今7.8—6.35億年),一些浮游生物死亡之後與海水中的碳酸鹽一起沉澱下來,形成了一層層的碳酸鹽沉澱,並被後期沉積物所覆蓋、壓實,在溫度、壓力作用下脫水、固結成岩,形成了靈璧石的母岩。歷經多次地殼運動,岩層發生褶皺、斷裂,在近地表的地下水與地表水數百萬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的靈璧石。進入寒武紀至奧陶紀中晚期(約4.6億年前),徐州-宿州地區隨華北地台為廣泛的海洋環境。至石炭紀中期,隨整個華北地台地殼抬升為陸地,後又下沉為淺海瀉湖。直至二疊紀晚期(距今約2.5億年),經印支構造運動後,這一帶又隆起為陸地,海水從此銷聲匿跡。同時,在印支運動期間,境內地層發生褶皺、斷裂。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受燕山運動影響,區內伴有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活動,使得部份岩石發生接觸變質作用,一些岩石得以「玉化」。進入新生代(約65百萬年以來),區內發生隆起、凹陷,在相對隆起區,靈璧石母岩進一步遭受風化、岩溶作用,特別是近100萬年以來,經第四紀殘坡積-沖洪積粘土層覆蓋掩埋、地下水溶蝕與潤澤,形成了塊體分離、形狀各異的觀賞個體。綜上所述,靈璧石的形成,基於特殊海洋環境的沉積的南華紀碳酸鹽岩地層,歷經漫長地質時期各種複雜地質作用:物理、化學乃至生物化學作用,產出於山體—平原交接地帶無其他基岩地層覆蓋的土岩界面。上述地層多數隱伏於第四系之下,少數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剝蝕殘丘處。可以說,每一塊靈璧石,均是各種自然因素集成的不可複製的偶合體。靈璧石作為碳酸鹽岩,因沉積與成岩環境不同,物質成份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和原生的結構、構造;同時,成岩後因於漫長地質時期在各種地質作用過程中所處的微環境不同,每一塊靈璧石塊體亦或具有一些特殊後生的顏色、結構、構造。靈璧磬石有別於其他類靈璧石的關鍵,在於其細膩的結構、灰黑色的色調,從而造就了其溫潤的質感和悅耳的叩擊聲音。(本章文字來源:《中國賞石美學 》 李昌銀著)

二、靈璧石的歷史

靈璧石在最早的歷史記載中,是以「石磬」原料的身份出現的,和編鐘一樣,磬也是當時的宮廷廟堂專用的打擊樂器。

「泗濱浮磬」出自《禹貢·徐州》,意為「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編磬用的石料,以古徐州的泗濱浮磬質地最好,這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禹貢》有明確的記載。

《虎紋磬》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傳統靈璧石作為觀賞石進入鑒賞收藏的視野,最早可追溯到漢魏時期。此後,由於社會動蕩,靈璧石觀賞活動進入小範圍,並以斷續、漸進式的方式發展。客觀地說,真正意義上的賞玩始於晚唐。歷史資料記載,晚唐時期,由於李德裕、牛僧孺、劉禹錫、白居易等政治、文化名人的積极參与,靈璧石的觀賞與品鑒的層面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靈璧石鑒藏活動初具規模。北宋中後期,從採石築園、登堂入室陳設清供,再經蘇東坡、米芾、杜綰等當時文化名人的有力推動,至宋徽宗修築艮岳時,靈璧石等名石迎來了中國第一次規模化的發掘與觀賞高潮。

磬雲山采磬現場

磬雲山宋代摩崖石刻

2009年磬雲山東麓出土的一方靈璧古石

靈璧石為傳統賞石的代表石種,與太湖石、英石、昆石並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石。宋代杜綰著《雲林石譜》中展示的116種優秀賞石品種,靈璧石位列第一位。可見在當時主編和出版人對靈璧石的情有獨鍾。

《雲林石譜》靈璧石篇

【原文】

宿州靈璧縣,地名磬石山。石產土中,採取歲久,穴深數丈。其質為赤泥漬滿,土人多以鐵刃遍刮三兩次,既露石色,即以黃蓓箒或竹箒兼磁末刷治清潤,扣之鏗然有聲。石底多有漬土,有不能盡去者,度其頓放,即為向背。石在土中,隨其大小,具體而生,或成物狀,或成峯巒,巉岩透空。其狀妙有宛轉之勢。亦有窒塞及質偏朴,若欲成雲、氣、日、月、佛像,及狀四時之景,須藉斧鑿,修治磨礲,以全其美。大抵只一兩面,或三四面,若四面全者,百無一二。或有得四面者,多是石碏石尖,擇其竒巧處鐫取,治其底。頃歲,靈璧張氏蘭皋亭,列巧石頗多,各髙一二丈許,峯巒嵓竇,嵌空具美。大者髙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陁拽腳如大山勢,鮮有髙峯岩竇。又有一種,產新坑黃泥溝,峯巒嵌空,極其竒巧,亦須刮治。扣之,稍有聲,但石色清淡,稍燥軟,易於人為,不若磬山清潤而堅。此石宜避風日,若露處日久,色即轉白,聲亦隨減。《書》所謂「泗濱浮磬」是也。

【譯文】

(安徽〉宿州靈璧縣有一山名磬石山,石產土中,由於開採時間久遠,採石坑已深達數丈。石體為紅泥粘附包裹,當地人用鐵刃遍刮石體兩三遍,即露出石的本色,再用竹帚等蘸上瓷末刷乾淨,叩擊,鏗鏘有聲。附在石底的漬土,有的不能去盡,即應選擇石頭好看的一面,來確定正面和背面。石在土中,生成的大小、形狀具不相同,有的像物,有的像峰巒,巉岩空透,宛轉起伏。有的亦不玲瓏缺少變化,質地過於普通,若想讓它成為雲氣、日月、佛像及四季風光,還需藉助斧鑿修治琢磨,使其完美。大部分靈璧石只有一兩面或三面可供觀賞。若四面皆好,百塊裡面,很難挑出一兩塊。也有些四面都好的,大多是一些石頭的尖、嵴部,選擇奇異精巧的部位鑿取下來,再將其底部取平。近年,靈璧縣張家的蘭皋亭置放巧石頗多,各高約一二丈,峰巒岩洞,玲瓏具美,然而也都只有兩三面,其背面亦佳。又有一種,石理皴皺,似胡桃殼紋,其色稍黑,大的高二三尺,小的尺余,或如拳大,山坡、水池、峰巒、山腳一一俱全,勢如大山, 少有高峰岩洞。又有一種,產在新坑黃泥溝中,峰巒玲瓏,相當奇巧,也需刮治刷磨。叩擊,稍微有聲,但石色青淡,石體乾燥不潤且質軟,容易加工,不如磬山石清潤堅硬。此石不宜風吹日晒,若長期暴露在外,顏色就會變白,聲音也隨之減弱。這就是《尚書?禹貢》中所說的「泗濱浮磬」了。

當代靈璧石挖掘現場

三、傳統靈璧石的審美

1、關於瘦皺漏透

「立象以盡意」是中國藝術的普遍追求。含蓄的藝術作品善於把抽象的事理內存於感性的形象裡面,這樣的藝術可以拓展解讀的空間,增添無限的審美情趣。

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很多以物象特徵表法的例子, 比如我們一進寺院,一般先看到是一尊大肚彌勒菩薩的形象,彌勒菩薩笑嘻嘻的,這個形象告訴我們,進入佛門修學或待人接物,首先要把心量拓寬,心量要大;第二個要笑口常開,笑面迎人。他的形象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意思是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我們古人創造了這種以象表法的教育方式。

在傳統賞石歷史中,我們古人總結出瘦、皺、漏、透這四字的審美標準。以極其簡約的幾個字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賞石追求,那麼這幾個字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今天在這裡我試著解讀一下,與各位一起探討。

我們先從「瘦」 字說起:

瘦:

「瘦」是什麼?米開朗基羅說過一句話:「雕塑就是把多餘的部分去掉」。藝術上的「瘦」是去掉所有不必要的部分,精簡到極致,和「精準」、「簡約」差不多一個意思。

石體的清瘦,顯示的是壁立千仞,挺拔峻峭,卓爾不凡的氣息。瘦者,與清相依,與肥俗相對。體現了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剛直勁健,清峻有力,卓然高潔的錚錚風骨。鄭板橋有詩云「誰與荒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雲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這說的是一種剛直的氣節,這種氣節在當代商業功利主義的氛圍里,尤其珍貴和難得。這是一種英雄主義的風骨,一種卓爾不群的精神象徵。

蘇州留園的冠雲峰

皺:

皺指的是石表的肌理和皺褶,褶皺使石頭充滿了韻律感和節奏感,給人感覺更加的深刻豐富。繁而不亂的皺,飄逸流暢,表現了高山流水般的氣韻。豐富波動的皺,凹凸分明,氣象萬千,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中國古代畫家在自然中汲取靈感,通過觀察這些美妙的自然肌理,發明了不同的皴法。

英石

漏:

一種說法說上下孔穴相通為漏,另外一種說法是山石倒掛垂懸為漏,如屋漏之痕,如鍾乳倒懸。寓意為上下貫通。《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人認為人秉天地之精氣而生,應效法天地而行, 君子應「上下與天地同流 」。(意思是說,上合天道,下配地德。宇宙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此語出自《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此句意思是說:君子所經過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揚的)的精神(即指思想)得到留存,於上於下可以與天地(的德行)相類似。

廣西太湖石

透:

透,就是石頭上前後貫穿的孔洞,石頭上多了孔洞,也就有了虛實,多了靈氣。中國繪畫講究留白,布局上講究疏密得當,虛實相應,以達到真空妙有的效果。用在賞石上,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無勝有,以少勝多。這就是虛實相生的奇妙意境所在。

廣西太湖石

似有幽光,如明如滅。

恰若禪境,亦真似幻。

除此之外,文人的精神層面上,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通透豁達。

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看破能放下著實不易,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功夫。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人只有洞悉人世後,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然後才會追求沉靜安然,才會有榮辱不驚,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

所以,通透的孔洞給了人們豁然開朗的感覺,圓潤舒暢的穿洞,給人以不沾不滯,自由通達的暢快感。米芾說「一日不讀書,便覺思澀」,這個思澀就是思想上沒有貫通。思想上貫通了,就會如醍醐灌頂一般思如泉湧,八面來風。

漏、透結合我們稱之為玲瓏,比如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太湖石,就是這個類型的代表。在精神層面上,寓意突破了任何形式的束縛,從現象到本質,由剎那到永恆,使精神升華到澄明玄遠的境界。

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太湖石

在此基礎上,蘇東坡提出「石文而丑」,這裡的丑,主要指形象拙樸,怪誕的不可思議。用當代語言講,估計和呆萌差不多,並不是頑劣醜陋的意思。

樸素之美:

瘦、皺、漏、透、丑是傳統賞石形體審美要求的主體部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傳統賞石的顏色,古代賞石多以黑白灰的素色為主。素者,單純質樸,若枯若淡,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老子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五色令人目盲」,莊子亦說:「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中國文人賞石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借石抒發胸中逸氣,追求以石色的樸素、石體的神韻而達到舍質而趨靈的藝術境界。

總結而言:從鮮明的形象里感悟出抽象的哲理,獲得有益的啟迪,是中國藝術思維的根本所在。

這五個字是古人在賞石活動中所總結的五個美的類型,也是那個時代文人精神思想的濃縮。簡而言之,他們分別表現的是:

——明晰精幹之美

——曲折生動之美

——深刻澄明之美

——留白綿延之美

——本色天真之美,不嬌柔,不造作,不阿諛,不附和,真實率性,本色之美。

這是五種不同的審美特徵,一件美的傳統賞石不一定非要具備上述所有的五種元素。或許兼有兩三種,或者會單獨呈現某一特徵。關鍵要注意整體的大小、肥瘦、曲直、強弱、高低、深淺、疏密的對比是否協調,是否勻稱均衡,是否感覺祥瑞舒適,是否生機勃勃而又含蓄內斂,這才是最主要的。

英石

廣西太湖石

2、關於雲頭雨腳

有人說供石欣賞是傳統賞石的最高境界,因其幾乎無法用言語表述。這類石頭擺脫了具象造型的束縛,張揚而不狂,誇張而不妄,形體充滿了變化,又展示了流動的曲線美,充分體現了自然和諧的特徵。這是一種既對比又統一、被極度抽象化了的天然藝術品。

「雲頭雨腳」是傳統供石裡面一個經典的制式。她的審美情趣是建立在多重意義的基礎之上的。

(1)窈窕淑女

雲頭,乃指女子之雲髻,挽發而結於頂,謂之「雲髻」。雨腳,謂美人之蓮步。雲頭雨腳,是對女子曼妙身姿的形容,所謂:千種幽思,起於雲鬢;萬般風情,始於足下。

此類供石宜曲忌直,尤其是中心主軸要有曲線變化,人稱「兩彎半」即是。如美人回眸一笑,萬種風情盡在胯、腰、肩、頸、面部轉動中的曲線中。一方供石竟能將美人的絕佳秀姿展現得淋漓盡致,美石勝美人。

英石

(2)詩情畫意

雲頭,是雲朵;雨腳,乃雨絲。這種命名形象化、詩意化,把浪漫意象凝固在可觸可摸的天然雕塑里。雲的形態氣象萬千,無拘無束,代表古代文人追求心靈自由的一種思想。一方好的雲頭雨腳之石,雲頭宜大宜圓,宜下卷。若有洞,宜偏忌正,半遮半掩為佳境。上部像翻騰的雲頭在涌動升華,下部宜沉穩,像仙鶴的單腳站立,寧靜而堅韌。 供石的直立放置展示了其獨立天地間的清高和孤傲,顯示了動與靜的有機結合。石頭沉重、厚實,由於置放的倒懸和石身曲折的動態,所以演繹出了靈動與騰飛,變靜止為舞動。置於案頭,觀之可神思飄渺,倏忽萬里,直上雲霄。

(3)和諧思想

「雲頭雨腳」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和諧思想。古人說:「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 「陰陽之氣,和則雨。」

這種和諧辯證法。用之於自然,則萬物化生。用之於個人,則身心抱一。用之於夫妻,則家庭和睦。用之於社會,則風調雨順。用之於國家,則是澤被天下,政通人和。

悠悠頑石,結天地靈氣而成。

落落氣息,負陰陽沖和而成。

四、當代靈璧石審美

社會在向多元化發展,審美趣向也在不停的變化,即便在古代,大家的審美也不盡相同,只是流傳下來的書籍這樣記載,大家誤以為古人就是那樣玩石頭的,實際上,這並不全面。現在發現很多拙樸的古石並未記載在歷史裡。而當代大家的審美更加趨於個性化,範圍也更寬泛,一些色彩艷麗的,造型誇張的,甚至造型極其簡單的賞石都出現在我們的收藏視野里。收藏的趣向實際上反映我們內心的需求,不同的審美更是不同個性的體現。喜歡絢麗多姿的藏家內心亦多豐盛,熱情而富有激情,喜歡素雅簡約的,性格多淡然平和,樸素而含蓄。

1、簡約之美:

大道至簡,在賞石作品表現(或者說創作)中,作品裡的人物、花鳥、山水,只是藝術的表象,而真正要欣賞的,卻是情緒、靈魂、思想。簡約,就是用最少的物象表達最豐富的內涵,讓欣賞者用最直接的途徑達到美的體驗。比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無效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東西,以極度簡約的造型,表達內心豐富的思想。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偏樸素簡單的東西。

古典與當代,傳統與時尚,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人的審美思想的形象外化,沒有高下之別,我們應該以平等的心態面對形形色色的石種並尊重不同的玩法。

清凈平和,不立知見。

2、關於山形石審美的不同觀點:

人們對一些賞石理念的總結往往基於自我的認知,個人閱歷及感受理解會直接影響對事物的判斷。所以,某些貌似合理的思想觀點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局限性,比如山形石,有人認為好的山形石應該主次峰呼應自然,藏風聚氣,可居可游。這是過去人們基於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的要求。這樣的山看上去是美的,更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可這僅僅是自然界裡面很少的一部分山的形態。那些遠離人煙雄偉壯觀的大山往往不具備這些要求,但他們更加壯美。只是過去人們受條件的制約無法了解到,現在旅行和資訊的便利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自然地貌、名山大川,了解了更全面的真實。所以我們應該不受成法所約束,師古而不泥古,道法於自然,擴大我們的眼界,嘗試不同的體驗。

佛法講萬法由心造,同樣一方石頭,由於欣賞者過往的知識、經驗不同,他們的審美體驗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這種差異化的審美,才讓賞石有了更多的樂趣,使人們從賞石中獲得自然生命活力和審美帶來的精神愉悅。感悟日深,精誠所至,自可見「靜心隨處凈土,開門亦是深山。」的清涼平和之境。

欣 賞

來源:中國奇石公眾號,已獲授權轉載。

點擊進入

嶺南盆景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

盆景投稿:微信lnpj178

書畫交流:微信tyzw17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盆景 的精彩文章:

探枝的神韻與境界!
紫砂,慢節奏的藝術

TAG:嶺南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