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科舉考試的奇葩事兒:有不懂裝懂的考官,也有命運悲催的考生

古代科舉考試的奇葩事兒:有不懂裝懂的考官,也有命運悲催的考生

斗破蒼穹

斗破蒼穹

玄觴

00:00/03:40

文/趙心放

據史料載,文舉制度開創於隋代,歷經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一千多年,共產生599位狀元(另有數據,相差不大),以此走上仕途的學子難以計數。

總的來說,科舉制度為選拔優秀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特別的貢獻,但由於受時代局限等各方面原因,對考試閱卷選拔等規則也有不少差強人意之處,因而也產生出好些逸事、趣事和糗事。

在此聽筆者聊聊,讀者們定能「魚和熊掌兼得」,不僅開心有趣,還能豐富歷史知識。


(一)出現地域之爭,雖然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但主考官被流放,全部考官被處決

筆者管見,從歷史來看,北方地區開發在前,經濟文化各方面嘛當然領先。以後由於北方地區戰亂頻繁,受生態環境變化影響等諸多原因,持續發展有些受阻。

南方地區逐步開發後,發展勢頭相對較大,時有趕超北方之勢。作為科舉取士,宋代就出現過陝西人司馬光「逐路取人」與江西人歐陽修「憑才取人」之爭。「逐路取人」就是分地域取人。

實話實說,自古以來,某個時期某些地方的學子的確參考成績好一些,分地域取人意即對參考成績差的地方適當補償。「憑才取人」就是不分地域,不講照顧,取真才實學取人。

1397年春季會試,入選的51名進士全系南方人,北方人連種子選手也沒撈到一個,這是自隋以來從沒出現過的怪事,即使司馬光歐陽修在世恐怕也分析不出其中原由。

作為「弱勢群體」的北方考生群情激憤,聯名上告是南方人的主考官劉三吾,說他包庇同鄉人,甚至聚眾在大街上攔官轎喊冤。當朝皇帝朱元璋聞訊後下令複查。估摸劉三吾自認「奉公守法」,聲稱「江南本多才俊」,絕無營私舞弊之事,咬緊牙關堅持原榜不變。

朱元璋仍抱懷疑態度,另派人員審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是找不到一點兒營私舞弊的真憑實據。

如何擱平北方考生呢?朱元璋硃筆一揮,判主考官劉三吾流放,考官們全部問斬。朱元璋坐陣皇宮御眼閱卷,增補61名北方考生為進士。一般人可能認為老朱是「胡塗官斷胡塗案」吧,其實不然喲,當時元蒙勢力還比較強大,北方社會也不太穩定,皇上是從政治角度考慮的。可憐劉三吾無辜當了階下囚,其他考官冤枉丟掉性命。

自此明代就開始實行「南六北四」閱卷錄取制度,以後又細化為「南五五、北三五、中一十」閱卷錄取制度。南北好理解。「中」指的那裡?就是把川、桂、滇、黔和包括朱元璋出生地鳳陽一帶的幾個府單列出來,讓幾個後開發地區和開國皇帝出生地的讀書人有機會直接沐浴皇恩。


(二)有糊塗和不懂裝懂的考官,也有命運悲催和享受資格的考生

清光緒十五年的會試,頗有名氣的潘祖蔭擔任主考官,他是個愛才之人,得知江南著名才子張謇要來參加考試,特命考官們注意閱卷,不要把這樣的人才落掉了。殊不知張榜公布一看,張謇偏偏名落孫山。

潘祖蔭十分生氣,經查登記冊,是熙麟初閱的。潘祖蔭就責怪他閱卷水平不高,甚至有作梗之嫌。再繼續查下去,熙麟初閱時,密封著的考生姓名沒拆封,而熙麟初閱時就覺得張謇這份考卷答得特別好,特地把這份卷子送給潘祖蔭看,不知潘主考官當時在想啥幹啥,在卷子上批個「不通」,就這樣被直接判了「死刑」。

怪誰呢?潘祖蔭打掉的牙齒往肚裡吞,張謇也只好自認倒霉。

帝師水平不可謂不高,翁同龢是清代同治和光緒兩帝之師,水平自然高得爆表。據說翁帝師當年中狀元後,曾暫代刑部右侍郎,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就是經他查明真相,才得以平反的。但他也有不少毛病哦,其中就有不懂裝懂。

清何剛明《春明夢錄》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廷試中,閱卷大臣發現一份試卷答得水平高,但對其中「閭面」一詞不解,請教翁帝師是不是「閭閆」的筆誤。「閭閆」者,原意閭巷之門,後泛指老百姓也。翁帝師信誓旦旦地說他曾在書中見過「閭面」這詞。後來問做這份考卷的考生文廷式。文廷式明說是筆誤。清代科考對錯別字的處理特別嚴厲,如果當時查明了,文廷式的名次,至少要從第二名後退N名。

清代辛巳年開恩科,軍機處章京(參謀)趙翼技癢難忍,報名參考打算弄個狀元來噹噹。但當朝皇帝乾隆詔令不讓在軍機處供職的人當狀元。同朝為官,閱卷大臣知曉大才子趙翼的根底,小心翼翼閱卷,生怕把他的卷子評上了。殊不知趙翼這大才子神不知鬼不覺得變換文風和字體答卷。推薦為狀元的考卷當著皇帝面拆開考生姓名的密封一瞧,哎,就是趙翼!閱卷大臣嚇得說不出話來,慌忙跪下直嗑響頭。乾隆皇帝又好氣又好笑,把趙翼降成第三名。趙翼悲催至極。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朝廷下詔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但給了外國留學生一個機會,臨時組建專門機構,考核外國留學生,凡考中舉人者,授予其相應資格,梵谷中進士者,授翰林院修撰,當時的人們戲稱這些留學生為「洋翰林」。看來不僅僅是官晉級,還包括掙學歷,講享受資格或待遇,老祖宗時代就有哦。


(三)是偏重「擅長弓馬」或「講求謀略」,武舉考試錄取標準不停變化

公元702年,武則天詔令「天下人學武藝」,並公布考試辦法,由此確立了武舉制度。武則天當政時的錄取辦法簡單而直接,只有「長垛、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舉重、言語」等項目。

後來認為只考武藝不行,加了一種制科考試,偏重於謀略,其目的是為軍隊培養帥才。打算雖然不錯,但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因為統領軍隊的帥才難從通過制科考試的人中直接選拔。

宋代的武舉考試明確分成了「謀略」和「武藝」兩部分,錄取原則是「以策問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但這個辦法也有很大問題,武藝高強但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就會落選。明代的武舉考試偏重於文科,到了末代時期,邊境衝突不斷,急需軍事人才,崇禎皇帝乾脆廢除了文科。

清代完全講的是武藝和力量。康熙皇帝下詔,武舉錄取以馬步箭俱佳、人才出眾者為主。道光皇帝十分看重膂力,武舉技藝拉硬弓一項,只要拉得開就過關,不強調射准。鴉片戰爭後,逐步告別了冷兵器時代,1901年,清朝廷頒布上諭,正式取消了武舉考試。

實行武舉制度以來,據有關史料載,一共產生了118名武狀元。筆者認為歷史上最有出息的武狀元,是武則天實行武舉制度伊始的郭子儀。他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受到了唐、宋、明、清四個朝代的尊崇,享年84歲。

這就是古代科考場,趣事還真不少。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曾從事多類工種和企業管理工作。近來年發表的各類體裁文字散見於網路和本地報刊。重慶南岸作家協會會員。

郭靖為什麼會愛上黃蓉?

遊走在男人之間的好萊塢超級電影明星伊麗莎白·泰勒

李叔同和他的日本妻子誠子: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詩仙李白的愛情傳奇
左宗棠手下戰將魏光燾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是如何血戰日軍的?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