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晚期乳腺癌沒救了嗎?NO!像慢病一樣管理,乳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

晚期乳腺癌沒救了嗎?NO!像慢病一樣管理,乳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

2018年,《柳葉刀》雜誌針對2000年~2014年的全球癌症生存率變化趨勢監測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2000年~2004年的75.9%上升至2010年~2014年的83.2%,接近發達國家的治療水平。

出席近日在上海舉行的全國乳腺癌大會,發表「多基因檢測的現狀及對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影響」專題報告的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廖寧教授表示,對於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超過90%;而診斷時為晚期的患者,隨著越來越多新藥物的上市,晚期患者可以像慢病一樣管理,延長生存期。

晚期乳腺癌,生存與生活還有很多可能性

採訪當天,她門診、病例討論之後,已經晚上7時多,還有幾台手術在等著她……廖寧教授,是廣州為數不多的女性乳腺外科醫生之一,除了專業知識與手術技術之外,她比男性外科醫生更加感性,因為她更了解女患者的心理。比如她出門診時,用一台被譽為「鷹眼」的彩超給女患者檢查乳房,患者一點都不會感覺緊張,還會邊整理內衣邊說:「我經常會覺得乳房痛。」「我也會痛。」廖寧很自然地回答。就這樣,看病就像女人間的閑聊。 「門診還會遇到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女性。一旦確診是乳腺癌晚期,她們忍不住當面大哭。」 廖寧說,「通常我要等她們哭一會兒,才會告訴她『你沒有生命危險,你能很好地活下來』。」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即使乳腺癌一查出來就發現已經轉移,現在這麼多新葯,經過一線、二線、三線治療,也能讓很多患者有五年時間的生存,還是有時間去對自己和家庭做一些安排的。

左起:廣東省人民醫院:廖寧教授;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 Dennis Joseph Slamon教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Charles M. Perou教授

早期發現乳腺癌的跡象

45歲-55歲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可以通過鉬鈀的檢查找到一些微小的1mm大小的癌前鈣化,這也是乳腺癌最早的信號。廖寧教授介紹,我國乳腺癌患者具有發病年齡早,就診病期晚的特點。女性乳腺癌平均發病年齡較歐美國家年輕10歲左右,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至55歲,由於自身重視程度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篩查,導致了國內乳腺癌初診時分期較晚。

「40歲左右的女性大多是孩子的媽媽。」廖寧說,「隨著二孩的開放,有些患者孩子還很小。每當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她們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她記得有位媽媽,發現乳腺癌時,孩子才剛出生,她得知自己患癌後,問的第一句話是:「我能聽到孩子叫我一聲『媽』嗎?」在廖寧教授的患者中,即使是乳腺癌晚期的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基本上都能延長生存期。

乳腺癌患者需要醫生更多的聆聽

「我非常願意傾聽病人的訴求和她們內在的想法,為此也會投入相對較多的時間。」廖寧教授說,「特別是早期乳腺癌,目前有的技術,保乳、重建,自體重建以及放假體各種情況,都需要較多的時間來討論,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一般每個患者除了看診之外,我至少會談三次話,術前一次,術後一次,輔助治療前再談一次。」

例如有一位40歲的女設計師,就診時說自己左手臂痛、手腫,在網上一查癥狀和乳腺癌很像,懷疑自己患了乳腺癌。結果做了B超和鉬靶檢查,廖寧教授很仔細地看完了所有片子,認為不是乳腺癌。「女設計師還是覺得自己的癥狀和網上描述的腫瘤晚期癥狀很像。」廖寧說,「結果我跟她解釋了一個小時,因為要慢慢解開她心理的結。」

她表示,如果女性在乳腺上摸到有腫塊,就該馬上到醫院乳腺專科做篩查,別動不動就在網路上找答案,這往往只會嚇死自己。此外,乳腺癌的早期篩查很重要。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尤其是一級親屬,母親或者姐妹最好去醫院做相關的乳腺癌基因檢測。50歲以下女性一般篩查以B超為主,在40歲以後,則需要結合鉬靶篩選。「建議40歲以上的女性每一兩年加做鉬靶篩查」。

圖/采采

像管理慢病一樣治療乳腺癌

廖寧教授表示,相較於肝癌等其他癌種,乳腺癌並不算兇險,並且治療手段更為多樣,故對於晚期無法治癒的患者也能夠逐步實現帶瘤生存,真正地將乳腺癌這一「紅顏殺手」當作一種慢性病來管理和治療。

晚期乳腺癌患者在帶瘤生存的同時,應當強化全程管理模式,通過基因檢測,長期維持有效的治療方式。在疾病進展後及時變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讓患者獲取最佳療效。隨著乳腺癌治療手段的多樣化,從早年單純的手術治療方式到化療藥物的運用,以及後來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另外,近年來,個體化治療、精準醫療等概念的提出,也為乳腺癌患者的預後改善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多基因檢測帶來臨床獲益

幫助乳腺癌治療決策

全國乳腺癌大會近日在上海展開,廖寧教授作為特邀專家前往大會發表了「多基因檢測的現狀及對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影響」專題報告。廖寧教授說:「通過多基因檢測,能夠幫助臨床判斷哪些患者5年內複發率高,哪些患者不需要化療。」

報告中提出了廖寧教授在乳腺癌治療史的重大發現。乳腺癌多基因檢測技術多元,主要目的是能夠評估預後和預測療效,並帶來了實際的臨床獲益,指導個體化治療,將乳腺癌治療從傳統組織學分級預測預後邁向了精準治療時代。從這樣先進的多基因檢測技術以及相關研究發現,腫瘤病理與生物學特徵同樣重要。但是由於乳腺癌分子特徵複雜,未來需要更多多基因檢測方面的研究,以提供支持改變決策的結果數據,也有可能改變臨床實踐。

乳腺癌術後的病理指標關乎患者的治療方案。有些患者,手術後病理指標HER2陽性,不但意味著5年內的複發風險更高,也是生物靶向治療決策的依據。內分泌治療的決策主要依賴於雌激素受體(ER)的檢測。每種治療手段都有相應依據和最佳方案,按照醫生指示,積極配合治療便是最佳的自我管理。

除了求生存,還講究生活質量

乳腺癌的早診早治對患者不僅意味著生命,也意味著保持一個完整的女人,因為乳腺癌奪去的是作為女性的性特徵。一旦因乳腺癌切除乳房,失去的不僅是身體的一部分,或許還有婚姻、伴侶的關愛等。因此,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礙發生率遠高於其他很多惡性腫瘤患者,患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也會高於其他腫瘤。

然而在中國,直到現在,當詢問患者需不需要保留乳房時,通常患者在思考幾天後選擇了「全切」。廖寧教授表示自己2000年回國時就開始做乳房重建,做的人很少,而對這些少數的重建患者中,再回來做乳頭重建的就更少了,99%的人不做乳頭重建。所以對於身體的不完整,中國女性真的極其隱忍和包容。但實際上,當命保下來之後,隨著時間推移,可能發生婚姻危機事件,保留乳房這件事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沒有回頭路可走。

廖寧教授說:「所以,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偉大,作出很大的自我犧牲;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讓患者知道,保命和保乳常常並不矛盾,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得生命的延長。即便切除了乳房,她還可以好好做女人,可以追求有品質的生活。這是我作為女人,也作為乳腺癌醫生的義務。」

乳腺癌術後管理不能忽視

廖寧教授指出,臨床上有些患者錯誤地認為,乳腺癌通過手術切除病灶就可萬事大吉。做完手術切除,其他治療可有可無,不做也行。這種觀念在基層醫療機構治療的患者中並不少見,這與我們對乳腺癌的認識不足有關,有可能導致病情複發,甚至治療失敗。還有的乳腺癌患者,出院後就自以為「以後不再需要任何治療或隨訪了」。廖寧強調,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隨訪應在初始治療後就開始,一直堅持到終生。

廖寧教授解釋,因為癌症治療後的5年內是複發的高危時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用5年生存率來衡量某一癌症的治療效果。但是乳腺癌患者有所不同,部分乳腺癌患者雖然在手術治療後的5年內隨訪並無異常發現,卻在隨後幾年中複發。所以需要長期隨訪。「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有很好的跟診服務,我們會給患者打電話,跟蹤患者術後情況,有沒有定期複診、有沒有堅持用藥等。督促患者術後兩年內每3個月回醫院做一次檢查;3年~5年內每半年做一次檢查;5年以後可以考慮每年複查,隨訪期間如有不適應及時就診。」

專家簡介

廖寧,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暨行政主任,國際前哨淋巴結協會(ISNS)、美國腫瘤外科醫師協會(SSO)國際理事會理事;國家衛計委醫政司《乳腺癌治療規範》編寫組成員、國家衛計委《乳腺癌診斷指南》專家組、國家衛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腫瘤藥物組》專家組成員;美國NCCN乳腺癌指南(中文版)專家組、St Gallen國際乳腺癌指南(中文版)專家組成員;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CACA-CBCS)、中國醫師協會乳腺外科專業委員會(CMDA),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常委。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圖/受訪者提供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責編:余燕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的精彩文章:

隨著年齡漸長,為何冬季更易皮膚瘙癢?
凜冬到來,警惕中風

TAG: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