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擋住李自成百萬大軍,險些拯救明朝,頭骨出土後令人傷心

此人擋住李自成百萬大軍,險些拯救明朝,頭骨出土後令人傷心

公元1643年八月,李自成在潼關外大敗明軍,全殲陝西巡撫孫傳庭部,明軍最後一支成建制的野戰部隊全軍覆沒。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陝西稱帝,建立大順,決定東征明都北京。

李自成選擇了一條最近的路線,從陝西穿過山西,走寧武、大同、宣化,即今天的同蒲線,直接兵臨北京城下。大順軍打著「不當差、不納糧」的口號,一路勢如破竹,兵不血刃攻下永濟、太原、汾州,抵達代州城下時,大順軍才遭到山西總兵周遇吉的抵抗。

周遇吉是明末為數不多能打硬仗的悍將。他本人忠於大明,沒有明末軍中那種軍閥習氣,不吃空餉,不養私兵,將士樂於為他效死。1642年,李自成在陝西與孫傳庭鏖戰,周遇吉接任山西總兵。他到任後立即整頓防務,修繕兵器,裁汰老弱,為北京建立阻擊防線。第二年,李自成攻克陝西全境,周遇吉遣使向京師求援,朝廷已無兵可派,只是象徵性地調來兩千老弱。

忻州淪陷後,代州成為敵軍下一個攻擊目標。周遇吉在代州堅守數天,糧盡援絕,只好率軍向西突圍,退守至寧武關繼續抗敵。寧武關與偏頭關、雁門關連接,構成外三關,像一條鎖鏈一樣將攔腰斬斷,而寧武關正好介於三關中路,三面環山,北倚長城,南扼太原,北屏大同。歷史上少數民族南侵,寧武關為必經之路,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周遇吉退守寧武關時只有數千孤軍,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李自成百萬大軍,陷落只是時間問題。戰前,李自成曾勸降周遇吉,周遇吉不降,並斬其使者。李自成又展開心理攻勢,威脅五日內不投降便屠城。周遇吉仍不為所動,慘烈的寧武關保衛戰就此展開。

寧武關地勢險要,大順軍人數雖多卻無法展開,在守軍的反擊下傷亡慘重,短短數天內便傷亡數萬。周遇吉的猛烈抵抗讓李自成心生畏懼,一度準備放棄攻打寧武關,但他手下將領一再堅持,李自成才下定決心全力攻打。寧武關在火炮的猛烈轟擊下處處坍塌,大順軍前隊戰死,後隊立刻跟進,寧武關終於被打破了。周遇吉仍在城中堅持抗敵,身中數箭後被俘,敵人把他吊在旗杆上射死。他的妻子劉氏也是巾幗英雄,帶領幾十名婦女登上屋頂向敵軍射箭,最後被放火燒死。

寧武關保衛戰持續時間雖短,但也讓大順軍付出了傷亡七萬餘人的代價。傷亡如此巨大,令李自成沮喪不已,下令屠城,同時也為東征北京憂心忡忡,和眾將說道:「從代州到北京,還有大同、陽和、宣府、居庸關,倘若都像周遇吉這樣抵抗,能打進北京城嗎?不如還秦休息,以圖後舉。」然而就在當晚,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就送來了降表。李自成大喜,繼續揮軍北上,僅用了十五天時間便趕到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北京城再無險可守,圍城兩日後,兵部尚書張縉彥、太監王德化開城投降。

自李自成東征以來,周遇吉是唯一一個抵抗到底的武將,《罪惟錄》中記載:「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周遇吉死後,被草草安葬在寧武關外,清朝順治年間才為他重修墓地,刻碑立傳。90年代寧武縣政府搬遷周遇吉墓時發現他的遺骨,其頭骨處有15厘米長的刀傷,牙床骨受損嚴重,可推測當時被亂兵毒打的慘況。周遇吉在寧武縣長期得到百姓的尊重,民間戲曲《寧武關》就是為他而傳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江南七怪的武功有多強?他們是金庸小說中被嚴重低估的組合
此皇帝一天殺掉七十位將軍,比朱元璋更狠,卻被稱為一代明君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