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巾老將邵榮之死:對不起,我們不是一路人

紅巾老將邵榮之死:對不起,我們不是一路人

原標題:紅巾老將邵榮之死:對不起,我們不是一路人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有一個情節,是任何電視劇都沒有拍出來,以後應該也不會拍的,就是年幼的張無忌和楊不悔走到濠州遇到了災荒,差點被忘恩負義的簡捷、薛公遠生吃,好在與簡、薛同行的徐達良心未泯,偷偷放走了張無忌二人。張無忌雖然又被抓住,卻成功自救反殺,同時徐達也喊來了幫手:湯和、鄧愈、花雲、吳良、吳禎,還有一個和尚,當然就是終極大boss最終贏家朱元璋。


至於張無忌和常遇春的戲碼,那就更多了,也是電視劇一直都拍出來的。



但有一個後來和徐達、常遇春齊名的濠州人,卻不但無緣得見未來的明教教主,更深深地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明史·常遇春傳》:

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

同一篇傳也揭示了他被埋沒的原因:

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與參政趙繼祖謀伏兵為變。事覺,太祖欲宥榮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義不與共生。」太祖乃飲榮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愛重遇春。

《續資治通鑒》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

吳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以謀反伏誅。

榮粗勇善戰,與吳國公同起兵濠州,公待之甚厚。自平處州還,遂驕蹇有覬覦心,常憤憤出怨言。部將有欲告之者,榮不自安,與繼祖謀俟間作亂。至是公閱兵三山門外,榮與繼祖伏兵門內,欲為變,會大風卒發,吹旗觸公衣,公異之,易服從它道還。榮等不得發,遂為部下士宋國所告。公召榮等面詰之,俱狀,曰:「死而已!」公不欲即誅,幽於別室,謂諸將曰:「吾不負榮,而所為如此,將何以處之?」常遇春曰:「榮等一旦忘恩義,謀為亂逆,公縱不忍殺之,遇春等義不與之俱生。」公乃具酒食飲食之,涕泣與訣,皆就刑。

於是,《明史》沒有<邵榮傳>;人們提起明朝開國功臣,也往往能說出徐達、常遇春,而不知在明朝建立前6年就以如此不光彩的方式倒下的邵榮。


如果光看這些正史記載,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邵榮是把自己作死的,朱元璋想大發慈悲饒他一命都沒辦法。


但學界對邵榮多有研究,其實事情恐怕並沒有這麼簡單。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朱元璋和邵榮是如史書描述的那樣簡單的君臣關係,朱元璋越來越發達,邵榮應該高興才是,安心為朱元璋打江山將來做開國功臣就是了,為什麼要造反?難道他早就預見到朱元璋登基多年後要大殺功臣,不如在明朝沒建立時就放手一搏?


查繼佐在《罪惟錄》中將邵榮列入卷三十一〈叛逆列傳〉,說:「邵榮與朱元璋為布衣之交,恩義不薄,又沒有人激怒他,朱元璋兵威正盛,邵榮憑什麼造反?既然朱元璋親自問案,自然可以問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案情。」


所以其實歷史的真相就是,朱元璋和邵榮,根本就不是君臣關係!


談遷在《國榷》中對邵榮謀反的動機解讀得比較簡單,就是見老同事發達了,自己心理不平衡。

但事實上,複雜多了。


1355年,紅巾軍首領韓林兒即「小明王」建國號「宋」,年號龍鳳。用的是元朝的官制。


眾所周知,朱元璋的老上級是郭子興,這一年剛去世,他的手下中地位最高的是他親兒子都元帥郭天敘,其次是他妻弟右副元帥張天祐,其次才是左副元帥朱元璋。


六月,朱元璋、邵榮等人渡長江作戰。九月,元降將陳埜先突然發難,誘殺了正帶隊攻打集慶的郭天敘,又追殺了張天祐,二帥所部紅巾軍敗軍退向句容、溧陽地區。


第二年四月,邵榮升任同僉,當時就和朱元璋地位相當。七月,韓宋設立江南行省。


1358年二月,朱元璋遣邵榮、徐達率大軍取道長興圍攻張士誠治下的湖州。張士誠為了解圍,遣兵攻陷宜興。


此後的戰事,《明史·丁德興傳》載「徐達、邵榮攻宜興」,《續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載「吳將徐達、邵榮克宜興」,但據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邵榮仍在湖州,並未參與宜興戰事。且邵榮地位在徐達之上,史書那樣的寫法,彷彿邵榮是徐達下級了。


根據《皇明開國功臣錄》,分兵攻打宜興的只有徐達,邵榮繼續圍攻湖州,並未參與其事。徐達順利拿下了宜興,邵榮卻沒能拿下湖州。


當初和邵榮同時升同僉的是邵肆、廖永安二人。邵肆別名「邵四元帥」,而邵榮別名「邵六元帥」,是不是同族兄弟,史書沒有記載。邵肆已經陣亡,廖永安不久又被俘,邵榮的元老地位就凸顯了。


但也許那時候他已經察覺到了危險,因為不久前郭子興的另一個兒子郭天爵被以謀叛為由處死了。

1359年,邵榮被朱元璋論功任為江南行省平章,正月在餘杭打敗張士誠,二月圍攻湖州李伯升,互有勝負。


五月,朱元璋陞官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兼江南行樞密院同僉,邵榮改任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江南行樞密院同知,分別掌握政權和軍權。


六月,因杭州、紹興戰事不利,朱元璋回到應天府(就是後來的明朝都城、現在的南京)防備西線的陳友諒,但邵榮大軍在鄧愈、胡大海配合下,仍然留在浙東對付張士誠。紅巾軍同時也攻打元朝治下的地區,防止它們和張士誠聯合:七月,常遇春攻克衢州,十一月,胡大海攻克處州。同月,邵榮未能攻克湖州,回屯臨安。


年底,邵榮接受了新的任務:進取杭州。


《明實錄》記載,朱元璋告誡帶隊的常遇春「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日關羽號萬人敵,卻為呂蒙所破,因為無謀,你應該引以為戒。」


但如前所述,邵榮地位高於常遇春,據分析,朱元璋這話告誡的是邵榮的可能性更大。


這一次還是沒有成功。


1360年五月,陳友諒攻打朱元璋,常遇春與徐達守池州,大敗陳友諒。史書沒有記載他們的老上級邵榮是否也參與。


閏五月,朱元璋被陳友諒弟陳友仁攻打,調邵榮率馮國勝、常遇春等帳前五翼軍三萬人埋伏在石灰山抵禦。朱元璋數戰不利後調邵榮軍沿江西截殺敵軍,即「龍灣之戰」,最後漢軍被斬殺和溺死二萬,被俘七千,漢將張志雄、梁鉉、俞國興、劉世衍等皆降,朱元璋軍俘獲漢軍大船「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百餘艘及戰舸數百,陳友諒、陳友仁乘小船逃脫,僅以身免(愛德華·德爾《明代的軍事起源》第84頁誤以為邵榮初戰即被俘,所以對此後戰鬥過程的敘述和解釋與《明實錄》《紀事錄》均無法吻合)。


早在一年前,韓宋政權已經崩潰了,其江南行省實際上就是吳國公、位在行省之上的朱元璋最大了。

明朝的建立實在是個奇蹟,總公司都破產了,分公司卻了。


1361年三月,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邵榮改任中書省平章政事,仍然為諸將之首。


1362年二月,處州苗軍元帥李佑之、賀仁得作亂,殺死了紅巾軍將領胡大海、耿再成等。當時的浙江行省右丞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朱文忠(李文忠),但朱元璋覺得外甥沒那麼多軍隊,就派邵榮去處理了。三月,張士誠又派弟弟張士信率兵萬餘圍攻諸全州,守將院判謝再興告急於朱文忠。當時金華叛軍剛被平定,嚴州地近敵境,處州又正被叛苗佔據,朱文忠也的確沒那麼多軍隊,得知邵榮要來了,於是與都事史炳合謀,派間諜在義烏古樸嶺揭榜揚言「徐右丞(徐達)與邵平章領大軍到嚴州了」,果然嚇得張士信的軍隊圖謀夜遁。胡大海的養子同僉胡德濟偵察得知,秘密與謝再興合謀,派壯士夜半開門鼓噪出擊,張士信軍混亂逃跑,自相蹂踐及溺死的很多,諸全因而保全。


四月,邵榮真的到了,與元帥王佑、胡深等在劉基(就是那個伯溫!)參謀下攻處州,燒其東北門,軍士乘城而入。李佑之自殺,賀仁得逃跑被俘,檻送應天,伏誅。王佑守處州,邵榮回應天。


如前所述,七月邵榮回到應天后,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李新峰《邵榮事迹鉤沉》、《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郭玉剛《1360年前後邵榮的地位及「應天集團」的性質》等文引用俞本《紀事錄》、劉辰《國初事迹》還原了邵榮的戰功和被正史掩蓋的紅巾軍內部奪權鬥爭:


就算往簡單了就按史書說的那樣,陳埜先誘殺朱元璋被察覺了所以轉而誘殺郭天敘,也有個很明顯的問題,朱元璋既然察覺到陳埜先有問題,為什麼不告訴革命同志郭天敘呢?


陳埜先死後,從子陳兆先率部歸順朱元璋,得以備宿衛,「感帝大度,效死力」,後在鄱陽湖之戰中戰死。


這種反常關係實在由不得群眾不猜測老陳和朱元璋之間存在某種交易,更何況是當時的人呢?


畢竟郭天敘、張天祐的死,對朱元璋太有利了。

先是郭天敘、張天祐,再是郭天爵,作為郭子興的舊部,邵榮能不「常憤憤出怨言」嗎?


1362年七月,邵榮剛平定處州之亂獲得威望,而浙東、江西兩次大規模叛亂後朱元璋根基動搖,邵榮的機會來了。同謀的趙繼祖正好也是紅巾軍元老。


但朱元璋早有準備,一旦邵榮造反,他再除掉邵榮,不就名正言順了嗎?就算邵榮不反,他也會給邵榮創造條件,甚至像查繼佐說的那樣製造冤案也未可知。


覺察到有異象了就逃脫暗算,然後就收到密報擒拿了邵榮,似乎早有準備。


《續資治通鑒》這裡有個烏龍,那個告密的人不叫「宋國」,也不是已於1356年於南台陣亡的宋國興,也不是黃金所認為的宋國興的弟弟宋晟,而是如俞本所載「授指揮,守廣德」的宋國興父親宋朝用。


劉辰《國初事迹》也記載了邵榮之死,排除掉列在1355年八月的烏龍,大概是這樣的:


朱元璋得到告變後,令平章廖永忠、都護康茂才(原文誤作其父康鐸)以設宴為名命壯士擒邵榮、趙繼祖,給他們戴上枷鎖,設酒招待,問:「我和你們同起濠梁,希望事業成功後共享富貴,為一代君臣。你們為什麼要謀害我?」邵榮答:「我等同年出外,攻取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兒相守同樂,所以作此圖謀。」不喝酒,且追悔了,哭泣。朱元璋也淚下。趙繼祖對邵榮喊:「如果早為之,不見今日獵狗死於床下。事已至此,哭有什麼用?」痛飲。朱元璋想禁錮邵榮終身讓他自己死。常遇春說:「如果邵榮得逞,豈肯留我等性命?我們的妻兒也要被沒為奴婢了。您有天命,其事敗露是老天要誅殺他。現在反而留下他,是違背天命。不要讓後人仿效。遇春等實在心有不甘。」於是朱元璋命縊殺邵榮,抄其家。


比正史的記載多了一些對話,但朱元璋和常遇春的態度大體一致。


先前巢湖水軍將領趙伯仲因失守安慶,被判處決,常遇春勸諫看在趙伯仲是渡江舊人的份上姑且赦免,但朱元璋堅持「不依軍法,無以戒後」。


論資歷,邵榮更是舊人中的舊人了,為什麼這時候卻反了過來,朱元璋不想殺,常遇春卻勸殺了?

只有趙繼祖看穿了這一切,知道沒有活路了,只恨沒有早反。


朱元璋的目的達到了:我寬宏大量,是邵榮忘恩負義,不得不殺。


後來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官方宣傳其事迹時說:他有三子,老大戰死,老二被降將殺了,老三被小人蠱惑自取滅亡。


反正不關我朱元璋的事。



俞本、劉辰等所記錄下的邵榮的諸多戰功,在正史中多被掩蓋,如邵榮帶著徐達打的,就記在徐達名下,常遇春、馮國勝等同理。宋濂給季汶寫《故處州翼同知元帥季君墓志銘》時,提到志主參與了平定處州之戰,不提邵榮不行了怎麼辦,於是書「平章邵某」。有些甚至壓根就不提了,只能通過行軍路線和地圖判斷。


歸有光《昭信校尉崇明沙守御千戶所正百戶晁君墓志銘》提到志主祖上曾經追隨「邵六元帥」,但隨後即寫道:

而邵六元帥者,今
不可考其人矣。蓋興王之際三十四功臣,『富貴淫溢,亦多隕命亡國』,耗焉。

還沒改朝換代,死了才大概兩百年的邵榮就已經逐漸地在人們的記憶中被抹去了。


邵榮臨死前是不是真的天真到心存僥倖也不重要了,因為這已經不能改變結局,他,必須死。


就算和朱元璋是同起濠梁的革命同志又怎麼樣?

對不起,我們不是一路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雄國史 的精彩文章:

《隋邊城郡公爾朱休神道碑考》辯誤:爾朱休與爾朱最不是兄弟,是一人

TAG:群雄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