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穿越回2000年前,只怕「女德專家」們自己的腳都不保

穿越回2000年前,只怕「女德專家」們自己的腳都不保

林黛玉剛進賈府的時候,賈母曾問她念過什麼書,黛玉謙虛地表示只念過《四書》,還順便多了個心眼問府里姐妹們讀的什麼書,賈母回答她「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於是,本有詠絮之才的黛玉等見到寶玉問她同樣的問題時,就改口了,「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不怪黛玉說了謊,黛玉和寶玉們存在的時代,流行的還是明朝大文學家陳繼儒的名人名言,「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套「女德」評判標準的起源,嚴格說起來該追溯到兩漢時期。

1.

西漢以前的女性,遠不用擔心自己的才華這件事。

「女德」這個詞最早的提出,早在春秋時期,載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女德無極,婦怨無終。」這一道德歸於其中所界定的「禮」,但也不過是「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雖然要求女性的柔順,但至少夫妻、婆媳之間的關係是相對平等的。直到西漢初年,這一套理論依然被著名學者賈誼所認可,認為這是「禮之至也」的表現。

況且說起來,西漢的建國者劉邦,其夫人就是個不得了的女性。

劉邦沒讀過什麼書,未發達以前,他在沛縣做芝麻官,娶了當地大戶呂公的女兒呂雉。作為大家閨秀的呂雉嫁給劉邦後,不但沒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反而還帶著兒女參與耕作,對家事的掌控並不弱於自己的丈夫。

對於劉邦一舉奪權建立西漢,有一種說法認為,其背後少不了呂雉的輔佐,所以就算後來劉皇帝新歡不斷,呂雉依然是西漢的第一任皇后。劉邦在位時,呂后在國事上擁有相當份量的發言權,比如關於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在呂后的堅持下,一直是派出宗室女代替公主前往。劉邦死後,呂后殺戮異己,壯大呂氏勢力,把持朝政十餘年(要是現代的「女德專家」們穿越回西漢,恐怕要被喜歡做人彘的呂雉女士砍腳再剁手)。雖然褒貶評價不一,但這套大女主操作,在800多年後,還受到過武則天女士的效法。

在家庭身份之外,西漢早期的貴族女性社會地位也很高,「漢承秦法,設尚主之儀,以妻治夫」,皇后臨朝的就有好幾位,從呂后開始,西漢的霍氏、傅氏及東漢的六後臨政,都是承秦太后地位尊崇的原因。西漢以列侯之爵佩帶印綬的女子也頗多,比如樊噲之妻受封臨光侯,蕭何之妻受封酇侯。

被太史公盛讚「為人剛毅」的呂后一定想像不到,在未來的200多年後,女性的地位即將迎來歷史上第一次低潮期。

2.

東漢史學家班昭快30歲時,丈夫曹世叔(曹壽)死了,50多歲時,姑、舅等人也死了。終於不用再受婆家牽制的才女,到了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們又正當出嫁的年齡,班昭擔心她們未來嫁人不懂為妻之道,於是在閑暇時寫了一篇《女誡》以作家族女子的勉勵。

《女誡》共七章,不長,卻把女性的地位放得非常低,「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叔妹第七」。然而她開篇就強調了,她之所以寫作這篇《女誡》,其實是因為自己嫁到曹家之後,「戰戰兢兢,常懼絀辱」活了四十多年,熬到自己的婆婆、丈夫都死了,「乃知免耳」,生活才算稍稍輕鬆一點。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們未來出嫁免遭這份屈辱,才不得不總結出一份自己親身經歷的婆家生存指南。

而讓班昭「戰戰兢兢」生活的那幾十年,不得不說相當一部分原因,其實來自她的哥哥班固。

西漢以來,女性的地位是一點一點自上而下被剝奪的。比如漢武帝執政期間,因為早年有過受制於竇太后與王太后的屈辱經歷,他任用的儒學家董仲舒就有過倡導「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的言論。還有漢成帝時期,因為皇后干政、公主勾結大臣叛亂的情況頻發,宗室的劉向特意編纂一部《列女傳》,試圖以「禮教」來制約外戚,《列女傳》宣傳強調女性的行為舉止皆應以男性、國家、社稷的利益為中心。

直到王莽以外戚身份篡位事件爆發,敲響了劉氏王朝統治者們的警鐘,從東漢光武帝開始,便開始專心致力於防範外戚專權,而最簡單粗暴持續的手段就是,從法律上開始直接定義、貶低女性。

漢章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白虎觀會議」,是由他親自主持召開的,以討論儒學經典為主。史學家班固,被授命為整理會議內容的作者之一,這場會議最終總結成書為一部具有法律性質的,規範政治、思想、倫理等各方行為的《白虎通義》。它的出現,使東漢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將女性定義為男性附屬品的王朝。

《白虎通義》中提出「婦人無爵」說,直接取消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因為女性是「陰卑」之人,沒有社會屬性——「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班固等人編纂的《白虎通義》誕生於公元79年,中國女性的地位自此一落千丈,作為名家後代的她的妹妹班昭,也逃不過在婆家「戰戰兢兢,常懼絀辱」的命運。《白虎通義》發布約30年後,五十餘歲的班昭寫下《女誡》。

3.

班昭的《女誡》,被後世的一些觀點解讀為,是告誡女兒們,在這樣一個操蛋的時代,要想稍微輕鬆一點生存,只能學會把自己低低埋入塵埃。

殊不知,因其開了針對女子禮教的家訓先河,又看似與《列女傳》、《白虎通義》一脈相承,一時之間,女教在漢末蔚然成風,從此淪為專制社會統治者們變本加厲約束女性的儒術言論。這一風氣直到戰亂頻繁的魏晉南北朝,和以武則天稱帝打臉儒家男女定位的唐朝,才稍微對封建女德出現一定的叛逆和反抗,可惜好景不長。

北宋末年,靖康之難爆發,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雙雙被俘,隨後跟著徽、欽二帝被押送至北方金朝的,還有無數平民百姓,大量宗室皇族、後宮嬪妃與貴卿、朝臣。這其中就包括宋徽宗的22位公主、他的妃子,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的母親韋氏、髮妻邢秉懿。

亡國的男人們成為俘虜,亡國的女性則淪為官妓、奴婢,甚至蹂躪致死。靖康之難,被視為歷代亡國恥辱的巔峰。很多年後,南宋以後的社會,逐漸開始嚴格到變態地審視女子守節的問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面向全社會提倡。

諷刺的是,無辜遭罪的女性,被戴上越發沉重的枷鎖。而亡國的男人們,卻能夠理所當然地活著,徽宗被俘後,在金朝的五國城度過自己生命的最後8年,這期間還生下了6個兒子、8個女兒。還有宋高宗,他在髮妻邢秉懿死後,連忙立了自己的寵妃吳氏為後,然後命人在史書里抹去了這段無關痛癢的記憶。

中國女性地位的第二次斷崖式下降,自兩宋時開始,再無逆轉的可能。到明清時期,貞節觀念被推到女德的首位,加上後來居上的裹腳風氣,有才無德論等等觀念的出現,官方、民間對女德教育的普及,女德的觀念終於深深植入封建社會民眾的思想之中。

4.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上千年推行擴充的女德觀念,即使是在最嚴苛的時代,其實也並沒有被全社會徹底地貫徹。就比如林黛玉初到的賈府,儘管姐妹們被說讀書不多,但每次吟詩作賦賈寶玉都是那個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人。而詢問黛玉文化水平的賈母,本就是一個詩禮簪纓之族的貴夫人,她見多識廣,很有修養。

在魯迅們看來寫滿「仁義道德」、卻無處不是「吃人」的歷史長河之中,也不乏女性掙扎和反抗的例子,那些想把女性的存在和意義抹殺的,最終被證明不過是一場專權者的意淫。

可惜距離作為女德起源的《女誡》誕生快2000年後,當近代以來歷經文化思想變革以後,現代女性好不容易把「順從」和「忍耐」的枷鎖從頭頂移開,所謂的「女德專家」們,又把它從垃圾堆里翻出來,扭曲本意、奉為圭臬。

那些宣揚「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的丁璇,鼓吹「婚姻四項基本原則: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的溫州未成年人女德班——要是知道2000多年後的現代人,脫離了權力者對女性的欺壓,自己又重新給自己戴上苟且、屈辱的鐐銬,班昭老師恐怕會被氣活。

道德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性別之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朋友犯錯的時候,看看胡適是怎麼做的
遭遇家暴不準離婚?婚姻法都不敢這麼寫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