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寵臣張英,雍正寵臣張廷玉,為何三代獲得最高禮遇

康熙寵臣張英,雍正寵臣張廷玉,為何三代獲得最高禮遇

撰文:趙立波

張英的書房掛著一副親自書寫的對聯:「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留心。」【1】作為康熙早年最重要的貼身文臣侍從,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嚴格底線「非理事決不做;費力挽回事決不做;敗壞生平、不可告人事決不做;衙門中事因物付物;一事當前,只往穩處想;不迎於事前,不留滯於事後。」【2】

張英畫像

張英,字敦復,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考取第二甲第四名進士,不久被安排到弘文院庶吉士,此後成了跟從康熙最重要的侍從長達二十餘年之久。十年後,由於學問出色,人品端方改任日講起居注官,即給康熙和群臣講課,可見學而優讓他近水樓台。按照當時規定,官員雖然扈從皇帝卻需要「自備乾糧」,由於康熙非常欣賞張英,加之念其家中條件艱苦,特意下發諭旨說:「俱系遠離家鄉,京城毫無資產,常川隨朕,不免艱苦,殊為可念。」【3】最後決定張英的日常開銷由大內負責。康熙十五年,由於日講出色,被提升為侍講學士,康熙肯定張英學問「所進講章甚為精詳實於學問政事大有裨益。」為表彰張英,康熙親自寫了「清慎勤」「格物」大字各一幅送給他,因為張英「每日進講,啟導朕心,甚有裨益。」【4】

康熙畫像

康熙十六年(1677),對大學士們說:「我想要在翰林內選擇博學善於書寫的二人,經常陪在我左右,但他們目前各司其責,且都住在城外,突然召見不能馬上就到。此後在城內賜給房子,停止職務調動,幾年後優先提升。」【5】諸臣一致推選張英出任此職讓康熙覺得非常滿意,於是設置了南書房,由張英以正四品主持。在宣布任命後,康熙對他談話說:「在內供奉,當謹慎勤勞,後必優用,勿得干預外事。」於是張英也成了詞臣賜居內城的第一人。

因為「慎密恪勤」的工作作風深得康熙重視,高級文秘工作缺乏不了謹慎、保密、堅守原則和勤勤懇懇。不久又親自給吏部批示進一步明確對張英等人的培養方向:「張英和內閣學士徐乾學學問淹通,宜留在朝中辦理文章之事,嗣後不要將他們列為巡撫人選。」

六尺巷美談

《清史稿》稱「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低調謙和的性格讓康熙越發欣賞,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翰林院掌院學士出現空缺,康熙認為,「張英為人厚重,不干預外事,補授此缺最為合適。」【6】但不久張英仕途出現重大挫折,康熙在觀察張英一段後,意識到「張英乃是一好人,但不能統轄翰林。」同年9月,又因與侍讀學士德格勒在寫《起居注》時出現失誤,吏部拿出將二人降職處分的建議。康熙認為:「張英原無甚不好處,但全無一定主意,隨東逐西而已。」【7】張英擔任禮部尚書後,仍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但僅僅在個月就因為康熙斥一等公佟國綱所寫的祭文為「極為悖謬「,張英則因未能詳審祭文而被免去了禮部尚書職務。

張英著作

康熙三十八年張英再次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仍兼經筵講官。清初沿襲明帶體制,已經屬於閣臣就不應再負責經筵,雍正之前,唯有張英等四人以大學士兼此職「蓋殊數也」。而張英在經筵工作更是非常負責「凡生民利病,四方水旱,知無不言,造膝前席,多社稷大計。」但是在涉及自己一點利害關係時卻能做到「終身不言」。「綜理庶務,持重平恕,不為苛急之行」,「不動聲色而百事就理,士大夫嘆以為難。」【8】

康熙四十年,(1701),由於衰病精力不濟,張英遂向康熙提出退休請求。此前多次回鄉的想法均為康熙拒絕,這次看著病體衰邁的張英康熙終於批准了他的請求,稱讚他「才品優長,宣力已久,及任機務,恪勤益勵」。離京前夕,康熙專門在暢春園給他舉行踐行宴,又親自給他寫了「篤素堂」匾額賜給他,留作紀念。

就這樣,以文字和講學一生的張英告別了歷史舞台。但他的兒子張廷玉在此前已經張廷玉成了康熙的貼身秘書,重複了其父張英仕途軌跡。一直到四十五歲,直接給康熙服務十二年,官至從二品的禮部侍郎。「辰人戌出,歲無虛日。塞外啟從,凡十一次,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隨獵於邊塞」。【9】

張廷玉畫像

康熙的車駕遠巡遍歷蒙古諸部落,「窮邊絕漠,余(廷玉)皆洱筆以從」。《澄懷園語》由於表現出色,四十五歲那年,張廷玉被明確為禮部侍郎。對文字水平要求較高的康熙非常讚許他的文字能力,在此期間,通過積累,不斷拓寬了張廷玉的政治思想視野,開闊了思路格局。出身於康熙朝大學士張英的家庭,從小就得到一流教育。潛移默化的學術家風漸漸長進了他的骨骼。不僅如此,這個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都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合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將書香門第與官宦人才結合到最高成就。

張廷玉和康熙影視形象

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述了雍正對他賦予厚望。一是他學問優長,「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有才幹。二是他為自己恩師張英之子。這對胤禛來說是日後難得的信靠之人。

皇位新舊交替後,即命張廷玉兼學士銜,協同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辦理大事典禮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務殷繁,諭旨每日下數十次,皆由張廷玉承命應辦。若有緊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而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精敏詳瞻,悉當聖意」《漫懷園文存》 。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禮部尚書,並指出:「朕再四思維,非汝不克勝任」。從此,張廷玉躋身於最核心的密臣之列。

張廷玉影視形象

張廷玉的一生就是全力戒除其父在工作上的失誤,張英撰寫起居註失誤,被吏部題革職降級,康熙帝從寬處理。數月後,康熙帝命內閣學士李光地接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張英改任兵部右侍郎。雖然此事沒能對張英造成嚴重後果,卻對於整個工作業績大打折扣,此後三年,父親張英的這些失誤,這些都成了張廷玉彼時最深刻的教訓,為此他的文字工作量雖然龐大卻精細無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皇帝身旁工作,隨時都可能因一絲一毫而徹底葬送一切努力,張廷玉無時無刻不謹小慎微,盡一切可能把自己變成如同雍正的影子那般契合。

張廷玉書法

張廷玉性格繼承張英最多,《清史稿》稱「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低調謙和的性格,在其子張廷玉身上得到了全面延伸。康熙四十七年,張英在故鄉病逝,享年72歲,康熙接到信息非常悲痛,評價他「久侍講幄,簡任機密,老誠勤慎,始終不渝」【11】尤其雍正對其子張廷玉的更加重視,甚至要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打破清代文臣最高紀錄。並評價張英及其後輩時深情地說道:「張若藹(張英之孫)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鍾,故能若此。非獨家瑞,亦國之慶。」【12】將張氏家族人才上升到大清之慶幸,可見雍正是何等欣賞張廷玉。

雍正張廷玉影視形象

除了官方評價外,在民間當時張氏父子就被許多人所羨慕,並對他們進行了大量記載,給他們貼了許多標籤「父子大學士」、「三世得謚」(張廷玉子張若藹)「四任江蘇學政」「六代翰林」等等,更有人評論說張氏家族:「自祖至曾玄十二人,先後列侍從,躋鼎貴,玉堂譜里,世系蟬聯,門閥之清華,殆可空前絕後而已。」【10】

注釋:

【1】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

【2】《國朝詩人征略》卷7,《張英》。

【3】《康熙起居注》第一冊,第295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4】《康熙起居注》第310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5】《康熙起居注》第325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6】《清史稿》卷267《張英》。

【7】《康熙起居注》第二冊,第1452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8】 《國朝先正事略》卷7,《名臣張文瑞公式略》;《宰輔》九。

【9】 《《澄懷主人自訂年譜》第二卷。

【10】《郎潛紀聞筆二筆三筆》第93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11】《國朝蓍獻類征》卷9,《宰輔》九,《張英》

【12】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6,第130頁,中華書局1982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廟號「仁宗」的為何都是性情比較溫厚的?看看嘉慶就知道了
李煜到底是怎樣的人?趙匡胤一言點出真諦,沒想子孫將此發揮極致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