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狗十三》控訴父母皆禍害?導演恐怕都沒這麼想

《狗十三》控訴父母皆禍害?導演恐怕都沒這麼想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梁鵬飛】

我看到的大多數評論,都在說《狗十三》這部電影是在控訴大人們如何殘酷地毀掉一個孩子的天真,所以這是一個「狗13」的社會。

但問題是,一個孩子可以一直按照他的心意來面對這個世界嗎?

1.《狗十三》真的是在控訴大人嗎?

看完《狗十三》的全過程,其實前面我一直不能理解的,並非電影中的大人們,反而是前半段的李玩。

故事是從一條狗說起的。電影片名原來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講兩條狗和一個13歲少女的經歷,後來改名「狗十三」。

故事的衝突,從爺爺弄丟了狗開啟。而爺爺之所以弄丟狗,是因為正在買「孫女愛吃的螃蟹」。

李玩情緒突然爆發,開始瘋狂找狗。

《狗十三》劇照

其實這一段我有點費解,因為就電影前面部分的鋪墊,看不出李玩對小狗有這麼深的感情。

因此把出來找她的爺爺推倒在地,扭傷了腳;

後來多年不曾出門的奶奶出去找她,結果差點走丟;

就在狗丟的那天,爸爸和後媽還專門過來,買了輪滑送給她,顯然是想安慰她。

這些都說明大人們非常在乎李玩。

《狗十三》劇照(圖/豆瓣)

而小狗愛因斯坦,本身也是作為某種補償物出現的——因為爸爸逼她報英語興趣班,她不開心,所以買了條小狗哄她。

因為電影沒有充分交代,所以我們不知道李玩丟了狗為何這麼激動。也許,這就是純粹的青春期叛逆。

但不管怎麼說,電影這段劇情展示給觀眾的印象是:大人們都在盡量顧及李玩感受,反倒是李玩顯得有點不講理,她甚至出去喝酒。

《狗十三》劇照(圖/豆瓣)

於是爸爸爆發了,打了李玩——因為一條狗,鬧得家裡雞飛狗跳:爺爺摔傷腳,奶奶差點走丟,自己天天工作忙得不可開交,還要回來解決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說實話,在那一刻,我可以理解這個父親。當然,他使用暴力肯定不對。

如果說大人們不理解13歲的李玩,那李玩做這一切又有替大人們考慮過嗎?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喝酒,這實在有點過了。

我不明白,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李玩為什麼會變得這麼叛逆。

叛逆少年多出自於問題家庭,而這家庭顯然不是一個問題家庭。雖然爺爺有爺爺的毛病,爸爸有爸爸的問題,但他們都真心愛李玩,甚至愛得有點笨拙。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離異,爸爸再婚,小姑娘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在動手打了李玩後,爸爸也很後悔,把李玩叫過來給她道歉,說「爸爸也是因為愛你」。

我看到網上很多評論表示這一幕讓人噁心。暴力後的道歉確實無力,但就情感層面來講,這是一個父親真心後悔,他說自己也因為工作上的事兒有點急躁,他甚至落了淚。他的態度絕對是真誠的,只是對待女兒有點不知所措。

《狗十三》劇照(圖/東方IC)

2.導演只是客觀陳述一個真實的世界罷了

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於能夠引發大家思索和討論,但不輕易亮出自己的態度,留有足夠的留白。

李玩的家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家庭:爺爺和父親有點重男輕女,更喜歡後來的孫子,父親還有點父權主義;但父親也有自己的煩惱和艱辛,這些電影中都有所提及,他不可能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女兒身上,有時候還欠缺一點耐心,而且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女兒相處……

曹保平導演並沒有要控訴大人世界的意思,他只是想通過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小事來體現「日常生活里的不尋常」。曹保平在電影首映禮上接受採訪時有提到,這個故事劇本打動他的就是對家庭親情關係的思考:

「看完以後你會突然覺得,我對我女兒這樣是不是對,然後作為女兒看完了以後,如果這個女兒有良心的話也會說,我對爸爸是不是也太過分了。《狗十三》是一劑良藥,可以解家庭關係中的一點問題……」

所以,曹保平並不是想探討誰對誰錯的問題,可能大家都有錯,但總之我們的家庭怎麼就搞成這個樣子,大家需要討論一下,也許也需要反思一下。

這才是導演拍這部電影的目的所在。

在電影后半段,李玩開始變得「懂事」,比如陪爸爸參加酒宴、吃掉一口狗肉,等等。可以看出,李玩開始妥協,開始做她不喜歡做的事情。

這是對是錯?是否是成長道路上的必然?成長會讓我們失去什麼東西?導演並沒有明說。

但是,我要說的是,一個孩子並不能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任何人遲早都要面對自己不順眼的世界。

即使成長如此殘酷,那也必須面對。

在電影最後,李玩給媽媽打完電話,問爸爸「是怎麼和媽媽認識的?」電台中《再回首》的旋律響起,爸爸痛哭流涕,他還有點害羞,捂住了李玩的臉。

李玩把爸爸的手握住,說想給爸爸點首歌《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顯然,在電影最後,父女倆和解了。

故事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弟弟去學習輪滑,他不停地摔倒,想要求助,但教練讓他自己來。

這鏡頭意味深長,顯然還是在講成長,探討成長中是不是必須要自己面對一些東西。

3.電影的票房和影響

《狗十三》其實早在2013年就拍攝完畢,當時已拿到廣電總局的龍標,也開展了首映禮,參加了國外的一些電影節,甚至在國內也已收穫部分票房。

但是電影「因故」沒有大規模上映,具體原因不詳。可能和當年《無問西東》有點類似,也許也有導演自己的選擇。不過如果真在5年前上映,我估測它會死得「悄無聲息」。

2013年那會兒,國產電影剛剛開始流行《致青春》和《小時代》這樣的「青春片」,有良心的小成本文藝片根本沒有票房。比如和《狗十三》一樣講述家庭親情關係的電影《萬箭穿心》,獲得外界一致好評,結果票房才300萬。類似例子還有不少,再比如《鋼的琴》和《大明劫》。

《狗十三》如今上映,時機肯定比當年好得多,票房也證明了這一點。

《狗十三》周六票房比周五增長了近50%,周日票房比周六僅跌去6%,走勢極佳,今天工作日票房依然保持不錯。

作為一部略顯平淡,沒有大牌明星的文藝片,這個票房真的可以了。

去年11月底,中國電影同樣上映了一部反映家庭倫理的現實主義佳片《嘉年華》。當時雖然有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助攻,但這部電影最終票房並不理想。

看看這2部電影票房對比,《狗十三》明顯好於《嘉年華》,最終票房有望突破5000萬。

電影票房倒在其次。

我們的社會在發展,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部電影讓觀眾、讀者在繁雜的生活之餘能留出一些時間回望、思考家庭關係,這或是一個更可喜的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吳承恩故居掛滿六小齡童像 網友:到底是誰的故居?
空客和中國移動將合作開展中國空對地連接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