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國防建設最重要的目標:不是十幾艘航母 也不是幾百架殲20

中國國防建設最重要的目標:不是十幾艘航母 也不是幾百架殲20

二十年前,當我們還在糾結於殲八是否能夠戰勝F-16的時候,在遙遠的大洋彼岸,有一個新的作戰理論悄然出現在美軍的會議室中,這就是「網路中心戰」。這一理論由美國海軍研究所阿瑟·塞布羅夫斯基海軍中將和約翰·加特斯卡合著的一篇文章正式公開,其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作戰理論。

彼時的中國,或者是那時的世界,對於武器裝備的性能比較還很熱門,軍迷在剛剛興起的網路社區中揮斥方遒,卻並未對這項新興的理論提起興趣,但經過20年的發展,網路中心戰已經成為了信息化作戰的根基,可以說,沒有這項理論的提出,就沒有如今的信息化條件的作戰環境。

那麼網路中心戰具體是如何作戰的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很多艦艇和飛機,都在具備一項時髦的高技術作戰能力,那就是CEC協同交戰系統。這項系統的核心,就是可以實現「A射B導」,簡而言之就是一架飛機發射導彈,由另一架飛機負責照射制導,或是由一艘艦艇負責發射,由飛機或者士兵負責制導,這就是協同作戰能力。這項作戰能力的核心技術,就在於數據鏈系統,只有開發出大容量高速度三軍通用的數據鏈,才能實現三軍的協同作戰。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軍就開始研發數據鏈,先後研製成功了Link-4(4A/4B/4C,主要用于飛機)、Link-11(A/B,主要用於艦艇)、Link-16、Link-22等,數據鏈也先後由固定的UHF波段變成了跳頻波段,從需要中繼變成了超視距,數據鏈的變化,見證了信息化作戰的變遷。同時數據鏈的不斷研製成功,其實也促進了民用產業的發展,我們熟悉的TDMA技術,其實就是Link-16數據鏈民用化的結果。

網路中心戰的另一項成果,就是在戰術編組上。在信息化技術普及和應用於作戰以前,戰術編組相對固定而且龐大,陸軍的作戰集團軍、師、旅、團等等都以固定模式投入戰鬥。在網路中心戰和協同作戰理論應用後,不僅陸軍的戰術編組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即著重強調小快靈的快速反應化部隊,強調合成化的常規常備部隊,空軍也從單一機種變成了合成機種的部隊在某些局部戰爭中和小規模衝突中,三軍聯合作戰成為了真正實行的戰術編組。從這個角度來講,網路中心戰或者說協同信息化作戰的基本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強調作戰的中心是網路;

2、突出「信息就是戰鬥力,而且是戰鬥力的倍增器」;

3、明確作戰單元的網路化可產出高效的協調,即自我協調;

4、增強作戰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為指揮人員提供更多的指揮作戰方式。

由此可見,網路中心戰早已成為了世界各軍事強國的主要建設目標,其引領的就是現在和未來交戰模式的變革,甚至可以說,興起於20年前的網路中心戰,徹底的改變了戰爭的模式。(利刃/東風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23軍情觀察室 的精彩文章:

60億美元到賬,美軍繼續訂購F35,單價已降至8千萬
飛行員迷暈戰友後駕駛戰機叛逃,只是為了百萬賞金!下場有點慘

TAG:123軍情觀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