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時期,我們最應該記住的一位「巨匠」,一生為國終卻抑鬱而終

宋朝時期,我們最應該記住的一位「巨匠」,一生為國終卻抑鬱而終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結合現代知識,我們知道大抵上一個朝代,或者說一個制度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接入新鮮的血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而朱熹也有一首詩,詩作中表明了一個道理:為什麼這一汪清泉能夠永遠清澈?因為總是有源流送來活水,而歷代出現的變法家無疑都具有這樣的功勞。

從春秋的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強大,到清朝末期的戊戌變法,其實,都有他們的實際意義。在公元11世紀,我們中國就有這樣一位變法家,他既有變法的決心和冷酷,提出了「天言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這樣驚天動地的口號來。

當然,他也有對人才惺惺相惜的一面,面對早年蘇軾的年少輕狂,他用自己的閱歷給他上了一課。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是極具特色的,用心如猛虎,細嗅薔薇來形容他我想再恰當不過。在1058年,年僅38歲的王安石就心懷天下,對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對國家弊端洞若觀火,但是,他被召回京師,這時候,他需要向朝廷上交一份陳述見聞類似表面盡忠職守的報告。

這位臨近不惑的文士卻不按常理出牌,而是寫了一篇自己多年所得的政治抱負,表明了他對祖國世事、政治經濟軍事的看法。他的如椽巨筆彷彿不是書寫在紙上,而是指點江山,勾勒出一幅強國盛世的畫面,這就是當時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 ...釋此一言而毛舉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聰明... ...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天下幸甚。」

更誠如《宋史》所說,「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

但是,明珠蒙辰,當時他的這篇論文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可王安石並不喪氣,他依舊心藏抱負,夕惕若厲。直到十年之後飛龍在天,得到宋神宗的信任和器重,他才一展胸中抱負,這時候的他就如同蛟龍出水,一發不可收拾,後世對他的改革,也是毀譽參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他的信就是十年後他的盛世藍圖,表明了他對自己的信心,也從側面體現了他的性格的執拗,更為後面他的悲慘結局做了鋪墊。

王安石胸中不止裝得下大山和大海,也有著柔情的一面。在同一年,他寫了兩首詩,題目都叫《明妃曲》。是典型的借古抒情的詩,在詩作中,鐵血宰相化身一位諄諄教導的藍顏知己,對出使塞外的王昭君表明了他的問候: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王安石心中細膩的一面,也看到了作為政治家他不拘一格的創新思維。

提到王昭君,我們更多想到的是杜甫批評畫家毛延壽的詩句,正是因為王昭君天生麗質,不願意賄賂毛延壽,導致毛延壽惱羞成怒,故意花丑了這位絕世美顏,因此,皇帝當時隨手將這位其貌不揚的美人送給了匈奴,後來,當他看到王昭君天地為之變色的容貌之時,一氣之下殺了所有的畫師。

然而,王安石卻自有想法,他認為:人的美麗和靈動是畫家無法定格在畫上的,尤其是這種傾世容貌,毛延壽就算認真去畫,難道能夠勾勒得出這份靈韻嗎?因此,他勸王昭君不需要暗自神傷,怪罪畫家。而且,作為漢家的皇妃,難道就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嗎,你不是也看到金屋藏嬌的皇后最後也是凄慘地獨守冷宮嗎?

第二首詩作中,王安石繼續寬慰王昭君:「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且不論民族,胡人對待王昭君絕對會比漢朝的皇帝對皇妃感情更深,為什麼呢?自古就有趙飛燕的悲劇,漢朝也有阿嬌的悲劇,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代皇帝的薄情和寡意,即使你的容貌能夠讓他心動一時,但是他絕對不會心動一世,最後人老珠黃之時他或許會棄之如敝履。王昭君的結局或許對他才是最好的。

從王安石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那種超脫民族之外的思考,他不是站在所謂的民族情結上,而是透過整個歷史去思考,放佛,王昭君就在他的面前,他和她談的也不是什麼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之類的大局是非,而是娓娓道來。他告訴昭君,或許,匈奴也是她不錯的歸宿,這樣全心全意地設身處地的著想,不是反映了王安石內心細膩的一面嗎?

王安石這種一反古調的作品一出,得到的竟然也是同代人的共鳴。當時,這首詩名重一時,更有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司馬光等倚歌而和之,顯示出了宋朝人特有的「求新求異」的風采。而且,這種標新立異之風延續到了宋朝,程朱理學的發展,更是運用到了極致,只是在求新的度太過,其中,對經典的憑空猜測導致了後世對經典的誤讀而貽害終身,當然這是後話,

著名的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曾指出:「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但是,這種不拘泥於時的思想,確實有助於整個社會的活力和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這也是精神獨立的宋人氣象,所以,在盛唐無可超越的唐詩之後,又屹立起一座不亞於它的宋詞豐碑。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春日》、《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明妃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雖為中國名將,但卻心胸狹隘,凡惹了他的人下場異常凄慘
謀略再強的人,若是遇到了一位昏主,就是有通天之才也沒什麼卵用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