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法國「黃馬甲運動」折射西方國家治理困境

法國「黃馬甲運動」折射西方國家治理困境

黃馬甲本是法國司機配備的一種背心,如今卻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抗議運動的標誌物。11月17日以來的每個周六,眾多身穿黃馬甲的民眾走向街頭,已掀起四次大規模抗議運動。騷亂讓巴黎等城市的街頭一片狼藉,一些標誌性建築物遭到破壞,部分商店被洗劫,警察和抗議者多次發生嚴重衝突。

颶風起於青萍之末。事件肇始於政府增稅導致的約合五角人民幣的油價上漲,以司機為主的抗議者率先走向街頭,很快引發其他社會群體的大量參與。讓「一場五毛錢引發的抗議」發展成「滿城儘是黃馬甲」的燎原之勢的,則是民眾對政府由來已久的不滿。今年以來,法國油價一再上漲,而馬克龍執政以來的多項改革,也被指責損害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法國政府12月4日宣布暫停增加燃油稅,抗議運動卻並未停止。12月8日的第四次抗議運動,仍有超過十萬民眾參加。「黃馬甲運動」還越過法國國界,傳染到周邊鄰國,引發了歐洲的普遍擔憂。此次運動之所以能釀成法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騷亂,還有著複雜的國際國內背景,並折射出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面臨的嚴重治理危機。

首先,政治極端化傾向難以根本扭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及其導致的民生多艱,導致一些國家的「雜亂的反抗」此起彼伏。在沉痾染身的法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不斷累積,極端政治勢力空前滋長。在此次運動中,原本尖銳對立的極左和極右政治勢力實現了「團結」,趁機煽風點火,甚至試圖聯合發起對馬克龍的不信任投票。引發此次大禍的增稅政策,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當民眾被激怒後,壓在身上的每一根稻草,都會成為支撐其持續抗爭的理由。打著「非左非右」旗號上台的馬克龍沒能阻擋政治的極端化趨勢,反而遭遇到極端政治力量的聯合阻擊。

其次,精英和民眾對立更趨嚴重。2017年,精英色彩明顯的馬克龍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一度被民眾寄予厚望。不過,面對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恐怖威脅、移民難民危機等各種棘手問題,馬克龍的改革並沒有給普通民眾帶來多少實惠。他被指責為不了解民間疾苦,甚至被扣上「富人總統」的帽子。執政18個月,馬克龍的支持率也一路向下,從66%跌至23%。在反體制、反傳統精英的世界性潮流中,沒有在大選中倒向民粹主義的法國,還是沒能通過傳統的精英治國途徑回應國內迫切的民生需求。

再次,全球治理和國內治理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儘管國內弊病纏身,法國仍試圖在全球治理中展現大國姿態。此次馬克龍政府提高燃油稅,一個重要動機是落實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促進節能減排。作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東道國,這當然值得肯定,但法國民眾卻不買賬。這表明,在艱難時世下的世界政治中,政府不得不在「自掃門前雪」和治理「世界瓦上霜」之間更加小心把握,尋找全球治理國際責任和民眾訴求之間的平衡點。

面對抗議,法國政府一度態度強硬,將矛頭指向少數極端勢力,但民調顯示,80%的法國民眾支持此項運動。馬克龍或許已經意識到,如果只是以輕蔑的態度將民眾視為「烏合之眾」,把老百姓的訴求看作無理取鬧,那麼政府和民眾就會陷入無法破解的對抗螺旋之中。迫於形勢,法國政府終於轉向了妥協。在12月10日發表的電視講話中,馬克龍主動承認未能及時回應民眾訴求,宣布調高最低工資和停止向低收入者加稅。這種低姿態為問題的解決創造了契機。

「馬克龍蛋糕」對於收拾「眼前亂」,是一張無奈但可能有效的藥方,妥協之後,法國政府能否以持續的治理績效回應民眾訴求,則是更艱巨的挑戰。已經在國內動蕩中喪失了不少民意基礎的馬克龍,不得不在嚴重的世界性治理困境中尋求突圍。

(來源:北京青年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