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襄樊之戰關羽回師荊州,為何不從水路返回?可能有四大原因

襄樊之戰關羽回師荊州,為何不從水路返回?可能有四大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關羽揮師北上發動襄樊之戰,此戰可以說是攪動天下風雲變色,戰役前期關羽進展順利,襄陽的呂常和樊城的曹仁被關羽擊退並被包圍進退不得,可是在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之後,不僅曹操大驚連孫權也坐不住了:一方面關羽主力大軍北上給孫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另外一方面如果關羽拿下襄陽和樊城劉備的實力將會大大增強,那在三國爭霸中東吳就要成為配角了,所以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藩,雙方一拍即合,孫權偷襲荊州並且很快得手,此時大概是十月份。

關羽在得知荊州失守的情況下迅速擺脫和徐晃的糾纏回師荊州,可是有點令人不解的是,按說從襄樊到荊州南郡走水路應該比陸路要便捷很多,然而關羽偏偏走的是陸路,那麼襄樊之戰關羽回師荊州,為何不從水路返回?可能有四大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第一,孫權為了保證這次偷襲荊州成功,和呂蒙陸遜等人謀划了很久,考慮得很全面:主力是呂蒙和陸遜這一路,但是同時派了潘璋和朱然率兵截斷關羽陸路的退路,不僅如此,東吳大將「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這裡「循江上下」指的是沔水也就是漢水,呂蒙早有準備,關羽順江而下的圖謀很難奏效。

第二,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荊州南郡處於三方勢力的交界處,即便關羽走水路也走不了多久就要棄舟上岸折往東行走陸路,因為在尋口和漢津一帶再往前走水路就是東吳的勢力範圍(尋口和漢津關羽其實並不陌生,赤壁之戰後關羽協助周瑜從曹仁手中拿下南郡時「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就是在這一帶),而且離南郡越行越遠,所以如果關羽走水路從漢水南下到了尋口和漢津也是要棄舟走陸路的,如此一來反不如直接走陸路更為便捷。

第三,陸路更靠近孟達和劉封駐守的東三郡,戰事不利可以迅速向東三郡靠攏,相比較於水路也更能得到孟達和劉封可能的支援。第四,《資治通鑒》記載:「羽遂撤圍退,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大概的意思就是關羽撤圍準備回師荊州時,把舟船橫於沔水(漢水)之上,這樣做可能有兩個目的:首先是徐晃打通到襄陽的通道需要時間,其次也可以阻擋曹軍一陣子為自己撤退贏得時間,從這點來看,也許關羽一開始就沒想過走水路。

關羽雖然回師但是他對孫權偷襲荊州的嚴重性估計不足,『關羽數使人與呂蒙相聞」,多次派使者和呂蒙溝通大概是責問孫權為何背盟等等,卻又被呂蒙擺了一道,「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如果關羽能夠認清荊州其實已經奪不回來了這個事實,回師途中迅速向東三郡靠攏那麼事情還大有可為,當然荊州是在自己手上丟失的驕傲的關羽斷不會如此行事,只能是感嘆關公由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曹操麾下戰鬥力強悍的青州軍,為何在官渡之戰中不見蹤影?
劉備痛失關羽和荊州,為何過了一年多之後才大舉伐吳?有四大原因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