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陌生人溺水》:拉里莎,你願意,用一雙鞋子來救一個孩子嗎

《陌生人溺水》:拉里莎,你願意,用一雙鞋子來救一個孩子嗎

《陌生人溺水》:拉里莎,你願意,用一雙鞋子來救一個孩子嗎

倫理學家彼得·辛格曾經構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思想實驗,這個實驗叫「拯救落水兒童」:假如在上班路上看見一個孩子落水了,一般人都會選擇救人,即使這會弄髒他們的鞋子,讓他們上班遲到被扣錢。但是,他們卻不會把買鞋和上班掙的工資捐給每年一千萬個死於貧困的五歲以下的孩子。為什麼?

對於普通人會而言,「距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道德事實。一個人如果看不到、聽不到遠方的陌生人,很難不把他們看做一種抽象而次等的存在,對他們的苦難和死亡,也無法產生真實感。彼得·辛格藉助這則實驗指出這背後的荒誕。在他看來,每一個有自己感受和渴望的人的價值都是無差異的。近在眼前的落水兒童和死在偏僻角落的貧困兒童之間沒有差別。甚至,你的家人和陌生人之間也是沒有差異的。

然而事情也有例外。當彼得·辛格自己的母親罹患癌症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理論無法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他不可能把花在減輕母親痛苦的那筆錢用於拯救更多別人的生命。他和所有孝子一樣,儘力為母親治療,請人來照顧她,希望提高她最後時日的生活質量。對違反自己倫理觀的這一切,他只說了一句話:太難了!

美國《紐約客》雜誌的特邀撰稿人拉里莎·麥克法誇爾在她的書《陌生人溺水》中記述了十餘位「行善者」的故事。他們並不是辛格那樣的哲學家,基本都是凡塵俗世中的普通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信念、動機,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感到一種對於陌生人的痛苦的責任。這責任讓他們日夜難安,成為一種難以克制的衝動,讓他們犧牲自己的一些東西,換取他人的幸福。

在戰區行醫、為麻風病人建立烏托邦般的美好社區、為陌生人捐獻器官、收養二十名孤兒、捐出自己全部的收入、為養殖場肉雞遭受的苦難大聲疾呼,等等,他們做的是我們認為對,但不會去做的事情。其中有些行為甚至會讓普通人感到過於極端。 普通人很難理解他們怎樣承受這樣巨大的犧牲,因此,利他主義曾經被視為一種病態。

正如麥克法誇爾在書中所言:「為了活下去都得學著習得一定程度的盲目。他們學會將他們的恐懼編篡成例行公事與他們能據此生活的一套習慣。」他們為了理智地活下去,必須選擇在達到自己承受力極限的時候,對一些痛苦視而不見。總有一個時刻,面對自己的責任感,他們得對自己說,我做了我該做的,已經足夠了,現在我要閉上眼睛和耳朵,轉身而去了。

蘇和赫托克,沒有收養第二十三個孩子。他們曾經被失敗感壓垮,陷入酗酒和爭吵,差點兒就離婚。最終他們承認孩子們的問題不全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已經盡了全力,無論如何,他們都愛這些孩子。當孩子們紛紛了動蕩和痛苦的時期,他們的生活走上了正軌,回憶過去,他們認為自己能夠被蘇和赫托克收養,是一種真正的幸運。

記得我自己,在十幾歲的時候,曾經陷入了一次精神危機,我要求自己不自私,但卻無法劃清自私與無私的界限。我替被老師體罰的同學出頭,和小混混論理,每天奔走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扶傾倒的自行車,撿垃圾。不久之後,我覺得自己精疲力竭,並且無比迷惘。如果遵守「不自私」的原則,我應該在買水果的時候挑走壞的,升學考試的時候故意考砸,應該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但我不知道我自己怎樣活下去。

事實上,我遭遇的是一個非常淺顯的倫理困境,它無法與《陌生人溺水》中的任何困境相提並論。今天,再回首這個問題,我已有了自己的答案:肯定生命的無差別,也意味著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利他行為的前提,是對自己的生活負起應當的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一個醫生的故事》:姑娘去掉大腫瘤,哭著說,我沒有瘦衣服穿啊
《我們為什麼不長尾巴》:方舟子,敬佩他的成千上萬,鄙視的更多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