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拯救瀕臨滅絕的蘇門答臘犀,我們還有機會嗎

拯救瀕臨滅絕的蘇門答臘犀,我們還有機會嗎

TRAFFIC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這或許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會遇到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的地方,當你進入位於美國中西部的辛辛那提大學的齊默大廳時,它就在那裡。

它名叫伊普(Ipuh),重達一噸多,是一個龐大的標本。它全身呈現紫紅色,角已經被削去,它的表情可以說是陰鬱的,甚至是嚴肅的。

伊普是在蘇門答臘島野外出生的體型最大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其標本仍在辛辛那提大學

Mongabay / Jeremy Hance

伊普或許並不出名,但它很可能是這112年內的圈養蘇門答臘犀牛的雄性「祖先」。

拯救計劃 靈犀再現

在往期文章「靈犀不再 — 如何讓蘇門答臘犀重見天日」裡面,交通君與大家一起了解了神秘且極度瀕危的蘇門答臘犀牛,也介紹了目前正在實施的圈養育種的拯救計劃,而就在前幾日,這項拯救計劃第一步的「凱旋之音」就吹響了。

11月25日,一頭成年雌性蘇門答臘犀牛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省東部的西庫泰區陷入阱坑,這是由蘇門答臘犀牛救援計劃的野生動物專家設置的,24小時之內,環保人士和印尼政府官員將犀牛轉移至了西庫泰區的康復中心,在那裡獸醫和犀牛專家將對其進行全天候照料。

這頭犀牛取名叫帕胡(Pahu)。

這頭被捕獲的雌性蘇門答臘犀牛被取名為帕胡(Pahu)

WWF-Indonesia / Ridho Hafizh Zainur Ridha

加里曼丹省東部的保護機構負責人Sunandar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帕胡處於良好的穩定狀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另一份聲明中稱,康復中心的團隊將努力確保它在新環境中的安全和健康。

曾經低靡的圈養史

蘇門答臘犀牛是這個星球上最具進化特徵的哺乳動物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由於棲息地喪失、偷獵等原因,蘇門答臘犀牛在野外已不足100頭,或許只有30頭左右分布

蘇門答臘犀牛自早期就處於被圈養的「命運」下,根據資料《圈養中的犀牛:自羅馬時代至1994年間的2439頭犀牛名單》(The Rhinoceros in Captivity: A List of 2439 Rhinoceroses Kept from Roman Times to 1994),已知被圈養的第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是在1941年被捕獲的,它被安置在蘇門答臘島的北端。

1889年,一個更加引人注目的事件發生了,一頭在印度加爾各答動物園內的蘇門答臘犀牛在被圈養幾年後成功繁殖,生物學家曾撰寫了一本在當時極具影響力的關於圈養護理和繁殖的手冊。

婕朗(Jeram), 圖為它被綁在棕櫚樹, 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第一頭被圈養的蘇門答臘犀牛,它差點被偷獵者捕獲,但野生動物護林員首先趕到了那裡 Mohammed Khan bin Momin Khan

自1959年開始,在瑞士的巴塞爾動物園和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的領導下進行了一次抓捕蘇門答臘犀牛的探險。在1641年至1984年間,共有56頭蘇門答臘犀牛被記錄在圈養數據中,直到1980年,它們全都死亡了

1984年隨著新加坡會議的召開,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政府官員與動物園之間的一項協議標誌著該國際計劃的正式開始,該計劃將40頭蘇門答臘犀牛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和美國圈養繁殖起來,試圖避免滅絕。

在1984年行動中用來轉移被抓獲的蘇門答臘犀牛的橋和板條箱 Francesco Nardelli

但事實證明,整個事情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複雜得多,在短短的11年內,該計劃失敗……

首先,最初表現出興趣的兩家動物園——邁阿密動物園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動物園由於成本高昂而退出該計劃

在馬來西亞捕獲的犀牛被裝上卡車運走。在1984年會議召開後的幾年裡,馬來西亞決定不把犀牛送到美國或英國的動物園

而當時馬來西亞半島不願意分享犀牛給國外的動物園,這意味著最終美國和英國的動物園只能依靠一個犀牛種群:來自蘇門答臘島的犀牛種群。

第一頭犀牛於1984年11月抵達美國,在洛杉磯度過冬天后前往了辛辛那提。

由於捕獲隊伍不具備專業知識,且拒絕了所有國際援助和建議,對這些動物進行的捕捉活動讓他們陷入巨大的危險,隨著更多的犀牛被捕獲,死亡數量也變得越來越高。

為在馬來西亞半島捕獲的犀牛準備的運輸箱

Mohammed Khan bin Momin Khan

到1995年,在被抓獲的40頭犀牛中,近一半已經死亡,沒有一頭犀牛在圈養中成功繁殖。今天,這個計劃僅有一位倖存者:比娜(Bina),它居住在蘇門答臘犀牛保護區的坎巴斯國家公園裡,已經被圈養了27年,環保人士仍在努力讓它繁殖。

圈養的死亡魔咒

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犀牛死亡呢?專家指出了幾個原因:首先,由於捕獲的對象均為處於難以繁殖的現狀,許多被捕獲的犀牛可能年齡較大,面臨著基因衰退。

更糟糕的是,動物園和保護區一開始就把犀牛喂錯了,他們習慣了照顧黑犀牛和白犀牛,而不知道如何滿足蘇門答臘犀牛的特殊需求。

在蘇門答臘捕獲的一隻雄性小犀牛被護林員餵食了全脂牛奶。不久後, 它去世了Mohammed Khan bin Momin Khan

作為熱帶雨林動物,它們不吃草,只吃樹葉和樹枝。它們傾向於把植物吃進嘴裡,然後大口地咀嚼,直到吃光。

另一個問題是疾病。這些犀牛很可能年紀較大,是近親繁殖的,它們面臨的問題包括癌症、眼部疾病、寄生蟲,在某些情況下還有細菌感染。

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馬來西亞半島的養護環境中,基本衛生條件普遍較差,至少有一些蘇門答臘犀牛長期生活在缺乏基本衛生規程和生物安全措施、缺乏經驗豐富的獸醫護理的設施中。

這頭蘇門答臘犀牛於1985年在馬來西亞被捕獲。之後,它被送到泰國作為送給泰國國王的禮物。在被捕獲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它在動物園的圍欄里被意外勒死,因為圍欄間寬度不對Mohammed Khan bin Momin Khan

繁育終於成功

隨著20世紀的結束,1984年開始的蘇門答臘犀牛圈養繁殖計劃至今還沒有繁殖出一頭小犀牛。

作為美國最後兩隻蘇門答臘犀牛的家園,辛辛那提動物園對蘇門答臘犀牛的繁殖行為指出了幾項重大發現,其中包括雌性只有在與雄性接觸時才會排卵。

世界上第一頭出生的圈養蘇門答臘犀牛安達拉斯Cincinati Zoo

慶祝第一頭圈養出生的蘇門答臘犀牛的會議合影Terri Roth

安達拉斯(Andalas)於2001年在辛辛那提出生,是世界上第一頭圈養的蘇門答臘犀牛。這一成功,以及隨後其他四隻幼崽的出生,導致了對整個項目的重新評估。

現在,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犀牛原始棲息地的繁殖中心,認為這是圈養繁殖的未來。

1995年對該行動的批評達到了頂峰,目前看來對當時圈養繁殖項目失敗的說法過時且幾乎有偏見

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犀牛保護區出生的兩頭小犀牛之一,它們的出生為圈養繁殖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 Rhett Butler / Mongabay

於今年九月初,包括國家地理、WWF、IRF、IUCN和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宣布了一項經過印度尼西亞政府認可的捕獲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的計劃,並建造了兩個額外的設施來容納它們。

這個計劃是通過引入野生犀牛來補充和增加目前圈養種群急需的遺傳多樣性。這個新計劃實際上已經在兩年多前開始了,令人遺憾的是它以悲慘的發生而開始。

婕朗(Jeram)正在馬六甲動物園的泥浴中休息,1984年人們在一個棕櫚種植園中發現了它,它在馬來西亞圈養的時間比其他犀牛都長,於2002年去世 Mohammed Khan bin Momin Khan

2016年3月12日,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偶然間陷入由環保主義者設置的陷阱,但由於它在被捕獲前六個月持續的傷以及被困在陷阱中近四天半的時間,讓它承受過度壓力和光照,幾周後就死亡了。

儘管如此,這次意外並沒有打擊環保人士,他們仍然認真對待圈養繁殖的計劃,正如新宣布的蘇門答臘犀牛救援計劃所示。

高級野生動物護林員與獸醫在運輸捕獲犀牛的箱子前握手

BORA

簡言之,該救援計劃共分為三步驟:通過在印度尼西亞建立兩個新的蘇門答臘犀牛保護區(一個在加里曼丹島,一個在蘇門答臘島北部),並擴建坎巴斯國家公園現有的設施;通過搜索救援的方式將孤立生活或小規模的犀牛遷移至附近的保護區內;將犀牛納入一個單一的保護育種計劃,該計劃將使用最先進的獸醫和畜牧業護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種群數量。

隨著圈養育種計劃的展開,近期對帕胡的營救是這系列捕獲轉移行動的第一步,即使不考慮到捕獲轉移的風險,這仍可能是拯救蘇門答臘犀牛種群的最後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使者 的精彩文章:

在文化古城紹興,尋找你的那些蛙朋友
海底紅色預警:紅珊瑚危機

TAG:自然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