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人冬天取暖的方法好精緻,這就是傳說中的「溫柔鄉」?

古人冬天取暖的方法好精緻,這就是傳說中的「溫柔鄉」?

又到了天寒地凍的季節,很多地方迎來初雪,在「斷崖式」降溫的支配下,網友調侃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電熱扇,古人是怎麼過冬的呢,難道真的單憑一身正氣過冬?

其實,古代人過冬還是有很多絕招的,很多方法至今都在被人效仿。

網路配圖

湯婆子

「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宋代黃庭堅的詩《戲詠暖足瓶》,就說到古人晚上用湯婆子取暖。熱水袋就是在塑料問世後,由湯婆子演變而來。湯婆子有個扁圓的大肚壺,上方是灌水的螺帽小口,蓋子里還有防滲漏作用的厴(yǎn)子。把湯婆子放在被窩裡,暖手暖腳,美滋滋,甚至《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明代)形容這才是真正的溫柔鄉——「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網路配圖

飲熱酒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下雪天,與好友共飲一杯熱酒,好不愜意。古人說喝酒取暖,注意,這裡特指熱酒。熱酒能消除酒中的一些有害成分,而且不易醉人。喝熱水過於寡淡,喝熱茶又太過文藝,不如喝杯熱酒,一邊看雪,一邊把酒言歡,再悠然不過。但須留神,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切不可貪杯。此外,古人也利用食物取暖。

網路配圖

熱炕頭

「熱水溫我手,火炕暖我軀。」王冕《冀州道中》的這半句詩,通俗易懂。北方獨有的火炕,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古人的這項偉大智慧發明,與現代暖氣的原理異曲同工。炕搭在卧室,灶壘在過堂屋,炕與灶隔牆相通,灶台的熱氣通過管道擴散到炕的四處,炕就熱起來了,廢煙最終彙集到煙囪口排放到室外。老話說:「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冬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炕頭取暖、聊天,這是古代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網路配圖

椒房火牆

「今宵駕幸池頭宿,排比椒房得暖無?」椒房,是用椒和泥塗抹牆壁,使室內溫暖、芳香,並象徵多子。因為椒房殿是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的宮殿,因此椒房也成了后妃的代稱。另外,早在秦漢時期也已出現取暖的火牆,火牆與炕類似,也是利用爐灶的熱氣採暖,只不過把通氣管道安置在了牆上。

網路配圖

火道地龍

「地炕蘊火多,郁養催瓜菽」,這句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宮廷劇里的地龍。明清時期,皇宮都採用火炕取暖,但是宮廷中又不方便設置大煙囪,因此就在地磚下面鋪設縱橫相通的火道,直通殿外的地爐子,熱氣既能均勻地擴散到地面每個角落,又沒有煙氣污染,這便是地龍了。現在的地暖,就是源於地龍設計。

網路配圖

小手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古人沒有暖寶寶,但有精緻小巧的暖手爐,這可是小姐、夫人們的必備,就連男子都拒絕不了它的融融暖意。很多古裝劇,尤其是宮斗劇里,冬日裡的嬪妃們人手捧著一個小銅爐,更添弱柳扶風不深寒的嬌柔之態。

網路配圖

火爐火盆

「背窗雪落爐煙直」,南方的雪在李清照的詞里也是格外寒。烤火是普通老百姓最便宜最直接的取暖方式了,古代人過冬都會儲備很多柴,富貴人家則燒煤燒。有一年正月大雪,宋太宗感念皇帝可以在暖室避寒,貧苦百姓過冬卻異常艱難,因此派人特地給開封城的窮苦百姓和老年人送去衣服、食物和木炭。這就是「雪中送炭」的由來。

另外,古人也很講究衣服、被褥方面的取暖,這裡便不再一一贅述了。

文:阿風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詩風詞韻 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2.1 億港幣《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創新高,看古籍到底要戴手套嗎?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