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書育人是大學的天職

教書育人是大學的天職

「當看到有的青春年少的學生,帶著希望與渴求,帶著父母的囑託與期待,來到大學學完了某個專業,畢業後卻在人才市場處處碰壁,連工作都找不到,連自己都養活不起,一些大學的領導是不是應該捫心自問:學校開設的專業到底對不對得起學生的學費?學校的課程到底對不對得起同學4年寶貴的青春?」網友的話雖然未必恰當,但卻提到了一個關鍵問題。近來,社會各界對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問題頗為關注,有學者批評,部分高校存在專業與社會脫節、關注教學不夠的問題。不久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也談道,要改變「一部分教師認認真真培養自己,稀里馬虎培養學生」和「一部分學校領導精力投入不足,教師精力投入不足,學生精力投入不足,資源配置投入不足」的狀態。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並朝普及化方向的發展,學術下移、知識下沉,大學逐漸揭去了「象牙塔」的神秘面紗,知識不再壟斷,而在大學的功能諸如科研、智庫、社會服務、市場適應、國際化等不斷增生中,大學與國家、市場、學生的關係複雜而多元,尤其是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挑戰既有對大學教師專業能力的挑戰,更有對大學教師如何克服市場誘惑,堅守大學育人為本、履職盡責的挑戰。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部分高校教師的「個體戶」「自留地」「小作坊」式的生存狀態,顯示大學存在的育人弱化問題。原本作為大學天職的教育教學,急需補位,更需複位。何以複位?在筆者看來,根本在於價值回歸、機制保證、待遇激勵和主體定位。

價值回歸。大學本體功能在於其育人價值。其他功能都必須以其教學本體功能為基礎才可能獲得存在的合法性。科研和社會服務只有以育人為前提,大學價值發展才不會偏離軌道。失去了教育教學必然失去了大學的價值根基,大學的良心自然不在。

機制保證。回歸大學育人價值需要制度保證。當前,大學發展中人才培養計劃不斷出台,大學湧現出大量的領軍人物,他們在科研、社會服務、國際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在我們倡導和選拔培養這類人才時,也要在滿足一流大學的科研等需求外,激勵各類傑出人才走上本科教學的第一線。讓大學以教學為天職,以育人為根本,不成為一句空話,必要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建設是制度保證。

待遇激勵。與價值和機制相匹配的則是待遇激勵問題。搞好大學資源投入,將辦學投入真正向一線教學傾斜,改變大學投入結構,實施傾斜政策,真正將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放在大學日常工作的重心。實施重點投入、抓好長效機制,將各類支持計劃都轉向教育教學第一線,在待遇激勵機制建設中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引導大學教師將工作重心和精力集中於教育教學工作上來。

主體定位。恢復大學作為學習之地的本來模樣,讓大學生作為求學者,居於大學學習的主體地位。相對於求學者,大學是一種學習服務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誡者。這需要在大學辦學評價導向中要有客戶服務意識,學生作為學習的當事人的評價權利和地位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培育學習者「用腳投票」的機制,樹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是大學育人天職的應有之義。

只有在真正的育人中才能實現育己,才能彰顯大學的內在價值,否則,成就越高,地位越高,離育人可能越遠。

(作者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2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培養改造社會的人 開放式教育如何實施?
為辦成世界一流採礦學科而奮鬥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