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Topic:「免於責備」、「知情」,八位寫作者想像中的 21 世紀人權

Topic:「免於責備」、「知情」,八位寫作者想像中的 21 世紀人權

Topic:「免於責備」、「知情」,八位寫作者想像中的 21 世紀人權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已經簽署 70 年。這 70 年中,世界從兩次大戰的傷痕中逐漸復原,冷戰將全球秩序再次洗牌,而進入 21 世紀,互聯網的普及也在世界產生了許多全新的矛盾……

巨變之中,從前的經驗在今天是否還仍然有效?《衛報》邀請了《盲刺客》、《使女的故事》作者Margaret Atwood在內的八位寫作者,對當代社會的人權進行了新的構想。

Atwood 以漫不經心的口吻講述了一則暗黑的都市寓言。

在這個故事裡,隨著宗教保守勢力和自由派的矛盾激化,難以調解,在新興生物科技的幫助下,一個複雜的解決方案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強制性頭部移植——那些不希望生孩子的人將和無法生育的人進行身體交換,「皆大歡喜」!

圍繞墮胎法案的爭議顯然給了 Atwood 靈感。疾控中心最新的報告顯示,美國墮胎率現在達到自 1973 年羅訴韋德案最高法院宣布墮胎成為憲法權利以來的最低數字。一方面這顯示了年輕群體中避孕知識普及的成效,一方面也伴隨強烈的擔憂,即墮胎成為一件愈發難以獲得和昂貴的事情——本月早些時候,俄亥俄州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最嚴格的墮胎法案之一,在可以檢測到胎兒心跳的情況下禁止墮胎。

女性的子宮像一個物件一般被放到檯面上討價還價,而在這場爭辯之中,似乎所有人都有發言權除了女性本人。因此 Atwood 提出,應當在原本《宣言》的基礎上,添加「作為一個人,而不是物件」的權利。

環境記者和作家 Bill McKibben 為《宣言》加入了一個原版完全沒有涉及到的視角,即環境生態。「我們正在(緩慢地,也許過晚地)意識到人類可以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以及反過來環境會如何反擊到我們身上。」

但正是這其中最具破壞力的群體,比如石油工業、農業巨頭拒絕承認和對此做出改變。 McKibben 認為,人們必須認識到,對於環境無法挽回的破壞,是對全人類生存權利的損害和剝削,這不僅僅影響到現世,對下一代也責任深重。

如果說環境問題只是因為人們仍忙於戰後的信任重建而無法顧及,有些事情的發展則是 70 年前的制定者的確難以預見的。

科技跨界藝術家 James Bridle 和作家 Dave Eggers 都指向了在科技聯網時代,人們所面臨的全新問題。

在技術加速發展的時刻,一切的複雜程度都在以幾何倍數快速增長,擁有和理解技術的人對其餘個體所具有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幾乎是壓倒性的。而一旦這份信任出現裂縫,恐懼、憤怒和迷失就會迅速佔據主流情緒——這僅在過去一年內都有很好的體現。

Bridle 認為,對世界運作方式的「知情」是大眾應得的權利,而科技技術的掌控者應當被要求提高透明度,並致力於讓大眾更有決策力與參與度。

2016 年,聯合國通過一項無約束決議,將網路接入權定作一項基本人權,倡議」在線自由「,並譴責故意剝奪或破壞其公民互聯網接入的國家。而同理, Eggers 認為,人們也應當享有「離線」的權利,沒有人應當被迫使用互聯網,或生活被網路強制佔據。

現代文學理論教授 Josh Cohen 對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觀念發起質疑,即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其實質和意義首先在於工作。他認為人們應當有權將自己從機械的「生產力」角色中解放出來,享有真正生活的權利。

愛爾蘭作家 Anne Enrigh 認為女性應當享有選擇的自由:「人們應當有權利生活而免於責備,不管你是否願意和一個男人睡覺,不管你有沒有讓房間里的男性感到擁有主導……有權不被強姦,有權決定是否要為一個人做晚餐……有權擁有慾望,因為思想是自由的。」

英國記者 Reni Eddo-Lodge 和小說家 Olivia Laing 則表現出對少數族裔和性少數人群的關心,認為人們應當有權「免於歧視」和「自我定義」。

這些構想或天馬行空,像是 Atwood 所描述的「換頭實驗」;或角度新奇,認為在爭取工作權和在線權的同時,反之亦然。但它們無一例外地展現出對現代社會矛盾敏銳的感知,和一種確信——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應該讓每個個體都生活地更好而不是更糟。

題圖來源於Wiki Common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萬達再提10年開1000家萬達廣場,但這次情況有點不一樣
宜家改造北京體驗中心,換了個辦法在市區賣貨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