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曾是南京標杆建築群,2000年前繁花似錦,今幾乎成最落魄地

她曾是南京標杆建築群,2000年前繁花似錦,今幾乎成最落魄地

在南京城南,有一道中華門。中華門以東,民間常稱以「老門東」;中華門以西,南京人口傳「老門西」。這片區自六朝以來,便是江南織造中心、商業繁華之地。後來老門東改造成了文旅項目,「老居民搬走了,現在只剩下老門西了。」

據南京地方志和老城南部分居民介紹,這裡最早在2000年前就有原住民建城造房,是南朝帝都建康所在地,古時建康城人口高峰時曾達百萬之眾。昔日門西的鳳凰台更是與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並稱江南四大名樓。李白、杜牧、劉禹錫、曹雪芹等頂級大文豪對此格外愛慕,流傳出了「鳳凰台上鳳凰游」、「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千古絕唱;曹雪芹《紅樓夢》(原名《石頭城》)更以江寧織造府構建了紅樓文學帝國。

登隆巷,聽說這條巷子以前是燈籠集市,有萬家燈籠煙火之說

登隆巷現狀,新舊結合,漸漸翻新復古

然而,今日的老門西卻大不如從前,許多人(包括南京白領租客)甚至都不知道老城南還有一個與老門東齊名的「老門西」;而那些仍舊居住在老門西的老南京更是彆扭萬分,祖居故土卻面臨拆與不拆,搬與不搬的困局。「小孩念完大學都不願回來住,自己在外面租了個房子」,「就怕拆成老門東那樣,老居民都走了」,「無所謂,反正現在都租給外地人了」,「拆了好,這房子窄小陰暗還漏雨,我們就能換大房子住了」……

走在老門西窄小、七拐八彎的巷子里,有機會與那裡的老居民聊天,總會聽到一些「互相矛盾」的說法,也能在感官上隱約感知他們矛盾的內心。有時候偶爾會看到幾個來拍照的遊客、寫生的學生,老居民說「見怪不怪了,有時候也懶得搭理了」。或許因為一些特殊的緣故,部分居民確實不願待見外地人,拒絕與非老門西住戶打交道;有些老人乾脆直勾勾地看著外來客,卻不願多說一句話。

別看安品街這不起眼的20號,可曾是陳作霖先生的「可園」!

安品街交錯的巷子

老門西現在的住民也不全是老南京人了,甚至還不以老南京人為主。

據了解,相當部分原住民搬出去住了,把原有房子出租給來寧工作的外地人。因房屋有些歷史年頭,過去一兩代人的設計布局空間窄小、格局有限,顯然不符合現在的生活水平需求。有條件的原住民在別的地方置辦了房產,老早裝修好搬出去住了;沒有條件的原住民雖然沒有搬,但子女很少回來住了,只有老人守著。他們要麼空著房屋,要麼把擱置的空間出租給來寧工作的外地人,一可添加人氣,二則增加額外收入。「加上現在門西的公共環境比過去好多了,還有很乾凈的公廁……」有些老住民在街巷之間還開著小賣部,銷售著日常百貨,還能自力更生、足以養年。

狀元街倉巷附近的古巷子,傍晚陰雨只見一盞路燈

「琳琅滿目」,汽修門店輪胎堆積,卻意外地裝飾了這條古街

不難發現,在門西巷街巷之間開小賣部、門店的多半也是外地人。

諸如汽修、安慶餛飩、酒鋪、百貨縫補等,聽著口音,很少有南京腔。打聽才知道,他們是來寧務工的較早一批,有來自安徽的,也有來自江西、四川和湖南的。因學識、人際、資源有限,依靠自己一技之長在老城區謀生,沒想到一干就是十幾年。有些人家的孩子在南京出生、長大、工作,漸漸也就成了半個南京人;但總體來說,他們還在依賴老本行,「做別的工也不會,就只能用力干這行,況且在這裡生活久了,漸漸也成了本地人。」門西一家酒鋪的老闆如此調侃自己。

老門西釣魚台,聽說孫權、朱元璋兩大帝王經常在這裡釣魚

與孫權有關的環榴閣

經營雲錦的吳家賬房

「現在小區居民也多,平時賣早點、小吃,能勉強糊口。」一家燒麥店鋪的掌柜說道,因小區居民上班人多,每天早上都忙不過來,他們都是上班路上順手買早點,使自己有些收入。與燒麥店鋪不同,個別安慶餛飩店面經常擠滿客人,用餐時間還會排出長隊,窄小的用餐空間經常忙不過來。於這些店鋪掌柜而言,有些是老字號老手藝,有些是養家糊口的生計,有些則是晚年兼營、自由自在,他們每天都有相當一部分重複的顧客,每天都忙得樂此不疲,逢人照面都能嘮嗑好几几句。

與釣魚台巷交錯,飲馬巷也別有故事,逃亡的帝王座騎伸頭飲水而得名

巷子雖然不長,卻也有不少古民居

家修門戶,老一代人的廣告,在門西隨處可見

在門西,看見聽見最多的是電動車、舊式單車。它們在不影響窄小巷子交通的情況下「隨意擺放」,「我們那一代人都是騎單車,就是自行車,能夠擁有一輛鳳凰或永久,都是驕傲的。」老大爺說話爽朗,他說現在的電動車太多了,也方便多了,不用一溜煙的工夫就跑了一個來回。「現在都流行電動車,你家兩三輛,我家兩三輛,有時候鬧得煩,有時候很方便,孩子上班得帶它。」

與飲馬巷交錯,這條甘露巷也是老門西重要組成部分

甘露巷另一頭,直通中山南路

附近的白果古樹(銀杏別名),蒼老斑斑

像這樣的銀杏白果古樹,在老門西還有好幾棵,大都是上了「年紀」的銀杏。每到深秋時節,它們在老門西古民居建築群中就顯得格外顯眼,金黃色的葉子與水墨灰色的古民居交輝相映,宛若大都市中別具一格的庭院人家。有些銀杏樹還會長出許多白果實,喜好中醫的居民會撿一些飽滿的白果回家,洗乾淨當作中藥食用。當然,食用白果的方法得有講究,食多了也容易發生食物中毒,所以要在老人或懂得如何食用白果的親人朋友指點下方可食用。

與飲馬巷平行,是窄小的六角井巷

六角井裡還藏著一個小學,共享單車零散停放門口

銀杏伸出了腦袋,裝飾了六角井

六角井另一端,是80後童年記憶里的小賣部

這是一條以古井命名的街巷,窄小、悠長、彷徨,碰到雨季就像真的走進了戴望舒的《雨巷》,好生懷舊!水墨灰舊的街巷在地面產生了亮光、倒影,一下子使不起眼的老巷子變得滿盤詩意。

與六角井隔著中山南路、長干門而相望的是陳家牌坊

家鵝就在門前吃起了雨水,幾聲叫喊能通透整個巷裡巷

陳家牌坊在門西老城牆處,幾乎與明城牆平行而置。不過,外地人置身其中,幾乎很難分清楚不同街巷之間具體的街巷,交錯的巷子雖有明顯的路牌標誌,但也容易讓人產生錯覺——這是一條巷子的延伸,而不是一條獨立的巷子。

與陳家牌坊相連,同鄉井別有雨巷的味道

銀杏落葉把同鄉井撒了一地

這裡果然有古井,看樣子還是有居民到此取水的

是否如雨巷,寂寥、彷徨

斑駁同鄉井

同鄉井巷,承襲了老門西統一色調。

這些房子不修就慢慢不能住人了;如果修,則面臨方方面面的問題。有些老居民乾脆自己上點石灰水泥糊牆,不同人家用不同的方式,塗在不同的牆面,也使整條街巷有了許多「可愛」的色調。

在老門西,這樣的古井有好幾口

鳴羊里,靠近胡家花園和鳳凰台

劉芝田的故居,是「九十九間半」重要部分

老門西巷子,這些移動攤位是老居民的早點供應地

在老門西,隱藏著許多名人故居,許多故居都藏著許多載入歷史的故事。遊人稍微不加註意,就會輕易錯過許多值得遊覽的房屋,而且這些房屋大都還住著人家。

名人故里

斑駁陸離

從不同街巷名字來看,每條街巷似乎都是按照該街巷重點建築、核心門頭或廟宇命名的,雖然有些名字所指的實物已經找不到了。

在老門西,許多巷子都以重點門頭、廟宇命名

每條巷子幾乎都有一個故事,都是一部歷史

荷花塘,以後應該是不錯的文旅項目

改造中的鳳游寺路

門西現在已經處於局部改造狀態了。關於拆不拆、搬不搬,不同的居民有著不同的說法和願景。不過,此前倒是聽聞已有相關部門對老門西進行了保護規劃,採用小規模、逐院式、全譜式逐步實施保護。作為熱愛南京的半個南京人,也衷心希望這裡既可以重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地理文脈;也希望原住民在這裡住得舒坦、住得驕傲和自豪!

改造中的愚園老門西

拆、搬指揮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蠻的卡農先生 的精彩文章:

南大這兩棵銀杏與雨天更配,簡直是模特落了一地衣裳
南京最老大學行政樓,被爬山虎裹得嚴嚴實實,牆磚超600年歷史

TAG:野蠻的卡農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