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二六事件 日本少壯派「愛國賊」如何清君側

二二六事件 日本少壯派「愛國賊」如何清君側

原標題:二二六事件 日本少壯派「愛國賊」如何清君側


躁動的少壯派軍官


1936年2月20日,第19屆日本眾議院選舉正式舉行。一個月前,立憲政友會提出了對岡田啟介內閣的不信任案。於是,原海軍大將出身的岡田首相宣布解散眾議院,進行大選。然而,20日選舉結果卻以立憲政友會慘敗而告終。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蕭條讓「大正民主」的果實漸化泡影,普通日本民眾將農村凋敝、城市中下層赤貧化等社會矛盾統統歸咎於政黨、財閥之間的「狼狽為奸」。立憲政友會不僅丟掉了眾議院第一大黨的位置,議席也從第18屆的301席猛跌至175席。選舉結束後,日本國內輿論普遍認為岡田內閣根基將因此愈加穩固。恰好在選舉的同一天,人們都在關注眾議院大選之時,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一道看似尋常的軍令,卻引發了明治以來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這場政變不僅讓眼下這場選舉的結果變得毫無意義,更成為昭和時代的轉折點。


2月20日,參謀本部正式發布了第一師團移駐中國滿洲的命令。


此命令引發了第一師團內大批支持皇道派青年基層軍官的不滿與憂慮,他們擔心這是統制派軍閥們調虎離山的「奸計」。所謂「皇道派」、「統制派」皆是陸軍內部的派系。雙方的派系之爭由來已久,歷史淵源甚至可追溯至明治末期。簡而論之,皇道派主張一舉顛覆政黨內閣的政治架構,主張建立以天皇為核心,混雜軍國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的軍事政權;統制派則主張在日本現行政治架構下,自上而下地穩步推進「軍部獨裁」,使日本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度國防國家」。此外,雙方在對外政策方面亦有矛盾,皇道派認為應集中力量對蘇備戰,統制派則視英美為主要假想敵。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雙方圍繞陸軍控制權的爭鬥日趨白熱化。

1934年5月,支持皇道派的荒木貞夫卸任陸軍大臣,另一位皇道派核心人物、原有望繼任的真崎甚三郎改任陸軍教育總監,傾向統制派的林銑十郎出任陸軍大臣。次年,真崎甚三郎又被迫辭去教育總監,皇道派在陸軍高層人事鬥爭中落於下風。眼見高層鬥爭失勢,大批持皇道派主張的青年基層軍官蠢蠢欲動。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狂熱分子陸軍中佐相澤三郎公開在陸軍省辦公室里斬殺了皇道派中樞人物軍務局長永田鐵山,成為少壯派軍官一系列激進行動的肇始。


刀光劍影「清君側」


時至1936年初,伴隨著第一師團調令的到來,最終迎來了矛盾的大爆發。


聽聞調令風聲後,以第一師團基層軍官為首的青年皇道派軍官便私下聚集討論對策,決意在部隊調動前冒險發動政變,具體計劃是通過刺殺一批天皇身邊的「國賊」來「清君側」,武力佔領包括陸軍省、陸軍參謀本部、警視廳等東京市內的重要機關並控制皇居,進而要求實施所謂「昭和維新」,打倒財閥、政黨等老舊勢力。在之後公開發表的宣言書中,政變軍官坦承:「恰逢第一師團出動之大命頒發,年來發誓翼贊維新,以期徇死獻身奉公之衛戍帝都之我等同志,將登萬里征途,而反顧國內現狀,憂心如焚,不能自己。」


實際參與政變的21名現役軍官全部都是基層尉級軍官,年齡最大者不過34歲,最小者剛滿23歲。其中,第三聯隊第六中隊長安藤輝三指揮的兵力最多,亦成為政變部隊主力。此外,先前被免去軍職的村中孝次與磯部淺一參與了政變。他們堅信惟有通過武力手段刺殺壟斷國家權力的顯貴才能推動「昭和維新」。這批軍官中,大部分人均或多或少受到了北一輝所著《日本改造法案大綱》的影響,秉持所謂「國民天皇」的概念,希望終止現行明治憲法規定的政治格局,轉而建立以皇道派軍人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政權。



23日起,東京市內飄起鵝毛大雪。25日深夜10點前後,第一師團第一聯隊的栗原安秀中尉下令打開彈藥庫,率眾運走了大批彈藥與武器。26日凌晨2點30分,政變部隊集合完畢,各軍官向自己麾下的士兵宣布「檄文」:「堅決施行昭和維新。以拂曉5點為期,全國一同起義……」之後,1558名士兵在皇道派青年軍官的指揮下,頂著百年難遇的風雪,走入黑夜之中。


政變部隊兵分六路,在凌晨5點至6點間先後襲擊了首相官邸、財政大臣高橋是清、天皇侍從長鈴木貫太郎、內大臣齋藤實、內務大臣後藤文夫、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及前內大臣牧野伸顯的住處。


這批遭刺殺的權貴重臣中,高橋是清、齋藤實、渡邊錠太郎當場死亡。後藤文夫恰好不在家,躲過一劫。鈴木貫太郎身中兩槍,負責刺殺的安藤輝三大尉認為鈴木必不久於人世,在鈴木夫人請求下未繼續揮刀斬殺。放下刀後,安藤甚至向鈴木夫人致歉,表示個人非常尊敬鈴木侍從長,但為了「昭和維新」不得已為之,並帶領士兵一同向其敬禮。結果,鈴木貫太郎命不該絕,經搶救生還。事發時,牧野伸顯正住在神奈川一家溫泉旅館中,行刺軍官未能找到其蹤跡,只能放火焚燒了旅館,而牧野本人趁亂逃走。刺殺岡田啟介的經過最為曲折。政變部隊在栗原安秀中尉指揮下包圍首相官邸後,與負責安保的警察發生激烈交火,四名警察被擊斃。岡田被槍聲驚醒,急忙與妹夫松尾傳藏一起尋處躲藏。之後,松尾傳藏出去查看情況時,被政變士兵發現,卻被誤認是岡田本人而遭殺害。26日上午,岡田的女婿迫水久常無意在壁櫥里發現了躲藏其中的岡田啟介,並讓其混在前來弔唁的人群中乘亂逃出了首相官邸。


松尾傳藏(左)、岡田啟介(右)


除刺殺外,政變部隊還佔領了陸軍省、參謀本部、警視廳,順路還打砸了長期持自由主義立場的《朝日新聞》報社。此外,曾有政變部隊試圖佔領皇居,但未成功。至26日上午,政變部隊佔領了櫻田門、虎之門、赤坂見附、三宅坂一帶的地區,並開始構築工事。同時,政變軍官還前往東京各主要報社,遞交了政變軍官的宗旨書——《蹶起趣意書》,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刊載報道,若不執行便會實施所謂「天珠」。在這份宗旨書中,發動政變的青年軍官們宣稱日本國體理應「在萬事一系之天皇陛下統率下,實現舉國一體」,指責「所謂元老、重臣、軍閥、財閥、官僚、政黨等皆為破壞國體之元兇」,因此「斬除君側之奸臣、軍賊,粉碎彼之中樞,乃我等責任,宜妥善為之」。



事變發生後《時事新報》的號外。由於情況不明,媒體均以為岡啟首相已遇刺身亡。



政變部隊在屋頂升起上書政變口號的旗幟:尊皇討奸。



駐守的政變部隊


裕仁天皇對政變的態度


政變發生後不久,裕仁天皇便得知此事。清晨6點,便召集陸軍侍從武官本庄繁商討對策。出乎政變軍官意料的是,裕仁非常堅決地要求陸軍儘速鎮壓。

上午11點前後,陸軍大臣川島義之向昭和天皇報告了政變事態。根據侍從木戶幸一記載,裕仁當即表示:「此次之事,不論其精神如何,甚非朕所望。朕意以為傷害了國體精華。」出於為陸軍整體辯護的心裡,川島曾答:「發生如此重大事件,實由於內閣現行政策措施多不合民意。臣認為應迅速成立能堅決實施政策的內閣,穩定國民生活,充實國防。」曾有記錄顯示,裕仁聽罷此言非常不滿,訓誡道:「陸軍大臣不必說那麼多,先決條件難道不是採取措施迅速平定叛軍嗎?!」


然而,在隨後召開的陸軍軍事參議官會議中,以皇道派精神領袖真崎甚三郎為首同情政變的意見卻一度佔據主流,主張先勸退政變部隊而非武力鎮壓。下午2時,時任陸軍少將山下奉文帶著軍事參議官會議通過、陸軍大臣發布的告示前往政變部隊佔領的陸軍大臣官邸。這份告示有意模糊處理了天皇態度,只稱「暴動宗旨已達天聽」,並以近乎認可的態度表示「承認諸子的行動乃基於宣揚國體之至情」。聽完宣讀的告示,政變軍官追問:這是否表示承認他們是「義軍」而非「叛軍」。山下不置可否,匆匆離開。約一個小時後,東京市內開始實施戰時警備令,甚至還向政變部隊提供了糧食補給。晚上9點,軍事參議官們與政變主謀進行會談。期間,真崎甚三郎明確拒絕了出任首相的請求。與此同時,幸免於難的後藤內務大臣出任代理總理。裕仁在接見他時再次強調:「務必迅速鎮壓暴徒,一定要勵精圖治,直至恢復秩序。」



行進中的政變部隊


27日早晨8點20分,參謀次長杉山元向天皇請求頒發奉敕命令,準備武力鎮壓政變。所謂「奉敕命令」即天皇直接向軍隊下達的命令,意義非同尋常。敕令要求戒嚴司令官香椎浩平「解除叛軍武裝,萬不得已時可以行使武力」,最後期限是28日凌晨5時。裕仁特別指出:「如此凶暴殺戮朕之股肱老臣之軍官等輩,即就其精神而言,豈有絲毫可饒恕之處。」下午3點,東京市內開始實施戒嚴令,以第14師團為主力的鎮壓部隊4000餘人包圍了政變部隊。4點,真崎等皇道派高級將領再次與政變軍官會晤,試圖說服其主動撤退,但無果而終。另一方面,天皇態度則變得愈加堅決,「每二三十分鐘便召喚一次,垂詢事態進展,督促儘快鎮壓」,甚至曾對本庄繁說:「朕當親率近衛師團予以平定。」


至原定最後期間28日凌晨5點,戒嚴部隊仍未採取行動。統治派將領們開始越來越不耐煩,堅決要求馬上進攻解決事態。此時,除了天皇本人堅決要求鎮壓的指示外,陸軍方面也感受到來自海軍方面的壓力。相較於陸軍內部「欲拒還迎」的曖昧態度,海軍則異常堅決。畢竟遇刺重臣中,岡啟、齋藤及鈴木三人皆有深厚的海軍背景。26日當天得知政變消息後,第一艦隊便駛入東京灣。27日時,已有多達40艘戰艦將各自炮口對準了政變部隊,海軍陸戰隊也開始集結登陸。若出現海軍「越俎代庖」乃至天皇「御駕親征」的局面,對陸軍內任何派別自然都是無法接受的奇恥大辱。



在芝浦碼頭集結的海軍陸戰隊


在重重壓力下,香椎浩平最終同意武力平定政變。原定28日午後就發動進攻,但由於居民疏散未完成等原因,進攻時間又被推遲至29日凌晨5時。下午1點,出於保全陸軍顏面的考慮,陸軍大臣川島義之通過陸軍侍從武官本庄繁向裕仁提議:請天皇派遣敕使命令他們切腹自殺謝罪。如此一來,既能解決事態,又能維繫政變軍官所謂「忠君愛國」的榮譽。結果,這個自以為兩全其美的提議被裕仁憤怒地駁回,大罵道:「要自殺,隨他們的便,派什麼敕使,免談!」至此,陸軍內部皇道派企圖解決政變危機的努力徹底失敗。至28日晚,從周邊各地調集來的平叛部隊已多達2.38萬人,將政變部隊團團圍住。


29日凌晨5點,香椎浩平以戒嚴司令部名義通過無線廣播宣讀了《告士兵書》,並派出飛機向政變部隊散發3萬張傳單,要求士兵「立即歸隊」,「抵抗者全部為逆賊,格殺勿論」,「你們的父母兄弟將成為國賊」。8點,在坦克引導下,鎮壓部隊縮小包圍圈,荷槍實彈進逼政變部隊。眼見大勢已去,坂井中尉、清原少尉等軍官集合士兵撤退,政變部隊遂開始投降。中午時分,在鎮壓部隊監視下,高唱著「昭和維新之歌」的政變部隊均陸續撤回營區。


政變主謀畫像。上列左上香田清貞、左中野中四郎、左右安藤輝三,下列左下清原康平、左中安田優、左右丹生誠。


二二六事變之後


回首整場政變,不難發現裕仁天皇堅決平叛的態度起到了最重要的主導作用。政變部隊自詡是「尊皇義軍」,希望剷除政黨、官僚及陸軍內部的異己勢力,以天皇為中心建立類似當時德國、義大利那樣的法西斯軍政府。然而,裕仁本人對此不屑一顧,非但未追認所謂「昭和維新」,更督促採取堅決鎮壓的態度。裕仁晚年時曾說:「我只有兩次積極執行了自己的主張,一次是這件事(指『二二六』),一次則是終戰。」二二六事件中,政變部隊雖標榜「尊皇討奸」,但本質上就是不折不扣的武裝政變。在裕仁看來,無論其宣稱的宗旨為何,若順從其行動,天皇威望將蕩然無存。


在事後舉行的軍法審判期間,裕仁力主嚴厲追究參與政變的軍官,被視為政變軍官們精神領袖的北一輝及其弟子西田稅亦遭追究。最終,多達124人遭起訴,所有軍官及其他主謀全部被控犯有叛亂罪。審判期間,所有被告均沒有辯護人,也不得上訴。包括北一輝、西田稅在內,19人被判處死刑。


二二六事變落幕後,岡田本人雖倖免,但其內閣已無法存續。廣田弘毅出任新總理,負責組閣。在日本陸軍內部,皇道派自此一蹶不振,統制派藉機完全把持陸軍。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恢復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從而實際上把控了內閣人事行政大權。軍部開始凌駕於政府之上,政黨內閣已名存實亡。


1937年7月15日,15名政變軍官在澀谷軍事監獄被執行死刑。8月14日,北一輝、西田稅等四位非軍籍被告人,同樣在澀谷遭槍決。與此同時,全面侵華戰爭剛剛發動。



1989年五社英雄導演的電影《二二六》(松竹映畫)描繪了政變全過程。片中,匯聚不少知名演員如竹中直人、本木雅弘等,中國觀眾較熟悉的三浦友和則出演了「安藤輝三」一角。

來源:澎湃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人煙火 的精彩文章:

抗戰時毛主席為何重用高崗:「照顧山頭」的需要
人個子雖小, 卻是一代抗日名將, 曾同時獲得三國最高勳章!

TAG:愚人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