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夷狄」學會了造長城之後.....

當「夷狄」學會了造長城之後.....

原標題:當「夷狄」學會了造長城之後.....


說起長城的作用來,大概連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出來:「自然是中原王朝修建用來抵禦外族入侵的啦,比如那個秦始皇修長城就是抵禦匈奴啊,明朝的長城就是防禦女真啊,蒙古什麼的……」沒錯,你說的都對,但是不知道你了解不,除了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之類的漢人王朝修的長城之外,歷史上還有很多被所謂「戎」「狄」這些民族修建的長城,而這些橫亘在中國北部大地上的「非漢族修造特色」長城,竟然也是用來防禦游牧民族入侵的!


(北京八達嶺長城)


夷狄為了防夷狄而修長城,這個操作可以說是很耀眼了。


話說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大地上生活著這麼一群少數民族,他們的名字叫做鮮卑族。這個鮮卑族雖然時至西晉早期還是一群盤踞在北方草原上,以游牧射獵為生,以刻木投石記事的處於原始階段的野蠻人,但是到了西晉末期,南邊的晉人往北部手搭涼棚這麼一看:可了不得,這幫鮮卑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悄咪咪的成了一個擁兵十餘萬的龐然大物。不僅兵多,他們還佔據了相當廣大的土地:從東部的遼河到西邊的伊犁河一帶,東西綿延14000餘里,南北7000餘里,緊緊貼著漢家的并州,就像一把隨時會刺下來的利劍一樣懸在頭頂上。


然而鮮卑人可不像後來的蒙古人,女真人那樣直接發兵南下,而是選擇以一種非常遵守遊戲規則的方式參與到晉末亂世的逐鹿活動中來。這鮮卑族中的一支,叫做拓跋氏的,慢慢的開始進入南方漢土,在并州生活之餘也開始積極學習漢家的文化。

公元310年,拓跋珪,也就是這一支鮮卑人的酋長,被晉朝賜封為代國公,裂土在陘嶺之北,也就是如今的山西代縣一帶,正式以「狄」的身份一腳踏入了中華王朝的官僚體制內。隨後,拓跋珪的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地位隨之水漲船高———公元314年,拓跋珪受封代王,正式建立封建國家。隨後拓跋珪開始放飛自我,一腳踢開晉朝,於386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



(北魏疆域圖)


經過十幾年的征戰,河北大部分州縣被北魏佔據,此刻這個漢化的外族政權稍稍喘息,餘光往北這麼一瞥:可不得了,北邊又強盛起來一批人,這批人就是柔然人


這柔然人原本是拓跋部的奴僕,後來自己溜了,跑到北邊發展,趁著老東家北魏在南邊大殺特殺,瘋狂吞併小部落,拓展實力,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奴隸制部落聯盟,並且仗著自己力氣大性子野,不停的南下騷擾老東家的邊境:結果是風水輪流轉,現在是北魏鮮卑人開始擔心北面的游牧民族入侵了。

北魏明元帝,太武帝與柔然人是打了一仗又一仗,打了一仗又一仗,雖然期間贏多輸少,卻也不勝其煩,被搞得疲憊不堪。於是乎,這兩位皇帝陛下想了個非常漢化的主意:修長城。


明元帝太康八年正月「蠕蠕(這是鮮卑人罵柔然人做蟲子的說法)犯塞。築長城於長川(內蒙古興和西北)之南,起自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備置戍衛。」這條長城是在戰國趙長城的基礎上建造的,大致路線是起於赤城縣東,走南邊到 崇禮縣和赤城縣交接處,轉而去西到萬全,張北縣交界,然後進入內蒙古興和縣,再過豐鎮,察右前旗,察右後旗,呼和浩特市到達固陽縣內,蔓延很廣。


這還不算,在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七月,太武帝北巡到了和龍,也就是如今遼寧朝陽市,又發民夫三萬築長城一段,接著太平真君六年,又發「司,幽,定,冀四洲十萬人」 在河北上谷,也就是居庸修起,沿著北京——涿鹿縣——蔚縣——山西廣靈縣——寧武縣這條包圍著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北部的大環線修了一條用以保護首都,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的長城。


修了這麼多還不放心,太武帝修完,他的後代,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接著修。


太和八年,一個叫高閭的人建議皇帝說:「如今北面確實有點阻擋了,陛下和我暫時安心,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啊,萬一柔然人繞過來打我們不還是得歇菜么?所以,就算不開疆拓土了咱都能行,但是咱們這國防建設可不能停啊,陛下您再發十萬人,三萬人負責三百里的工程,大概其一個月就弄完了,對你好我好大家好哇!」於是乎孝文帝一拍腦門,大手一揮,接著征民夫,從內蒙古武川縣開始,一路往南走商都,化德,康保,太僕寺旗,多倫,一直修到豐寧縣裡又搞了一道長城。

這回好了,長城前前後後修了小四五條了,整個北部國土被包裹的嚴嚴實實,長城密密麻麻縱橫交錯,蠕蠕人總打不進來了?咱們鮮卑人可以鬆口氣兒了吧?



可誰知這外患剛剛得以解決,內患就冒出頭來:北魏末年,駐守長城的六鎮居民起義,北魏統治者傻乎乎的竟然邀請柔然人來幫助平叛,到頭來歷經三代修造的耗費幾十萬人民心血的長城在柔然人前面到成了擺設,柔然人一鼓作氣打進了山西,搞得北魏守無可守,打又打不過,只好和老冤家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長城北都給柔然人,長城南還是鮮卑人的地盤。可就這分了一半的地方,還要再分一次:不久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力量又削弱了一遍不說,還記吃不記打。


(東西魏疆域圖)


東魏丞相高歡為了防禦北部邊境,竟然學著老祖宗,又開始修起長城來——「築長城於肆州(忻縣)北山,西至馬陵(山西靜樂),東至土墱(山西代縣西南)」這段長城110公里,大部分用片石砌牆,只有少部分夯土,耗費可想而知。大概是高歡最後意識到了這麼做不僅勞民傷財,還毫無作用,於是只修了四十天就停止了。就是如此,也沒能勒住拓跋家族滅亡的腳步。


公元556年,一個叫高洋的人物把拓跋家的皇帝拉下了馬,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北齊,到這兒您可提醒自己,別看這傢伙姓高,是個漢族人,但是長久在鮮卑人手底下當官兒謀生,已經高度鮮卑化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說他就是個鮮卑人。


且說這高洋登基之後,也得面臨北面的威脅吧,於是正打算照貓畫虎修長城防柔然呢,卻聽說柔然人的首領跟斗敗公雞一樣的跑到西魏國去避難去了,不禁懵了一陣。打聽打聽才知道,原來這柔然人也遇上狠角色了,那就是突厥人。這突厥人比柔然人還野蠻,還兇猛,把柔然人打的跟個孫子似的,一口氣從北方壓到了北魏長城一線。


高洋一看,不行啊,長城還得修,柔然人完了還得防突厥人呢,來重啟工程吧。於是乎,文宣帝高洋踏上了這條修長城的不歸路。



(北齊北周疆域圖)


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帝至黃櫨嶺(山西離石),仍起長城,北至杜平戍(山西五寨北),四百餘里,立三十六戍。」這段長城長200公里,起自山西呂梁市,往東北走,經方山,嵐縣,最後到達五寨縣。三年後,天保六年「詔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北京昌平)自桓州(山西大同),九百餘里。」隔了短短一年之後,天保七年,又從今山西汾陽修長城一直修到了現在的山海關地區,馬上就要入海了,這條長城綿延三千餘里,光是在山西境內就五百公里,在後世還多次被修繕使用。


以上,高洋一年連著一年的瘋狂修造長城,就為了抵擋突厥人的進攻,不料他並沒有看到突厥人大舉入侵的那一天,反而是到了武成帝河清三年的時候,突厥人才聯合北周一起入侵北齊,可喜的是,這一堆耗費民力物力的長城可算是沒白修,終於在這次戰役里派上了用場。北齊軍隊大破聯軍,保衛了軍事首都晉陽不受打擊。


經歷這一次勝利,北齊統治者更加熱衷於修長城了,像是找心理安慰一樣


北齊後主在天統元年,又自庫堆到東海海邊修了二千餘里的長城。可是這回長城卻保護不了北齊人民了,這二千餘里的長城竣工十來年後,北齊就被北周滅亡了,對,就是那個聯合突厥打北齊的北周,這傢伙也是鮮卑的政權。


北周滅了北齊後以為自己牛的不行,就開始飄飄其然起來,周武帝緊接著就去打突厥人,想一次解決兩個麻煩,永保太平,沒想到被突厥爸爸教做人,武帝自己也死在了這次戰役中(一說是還未出發就去世了)。


這回北周傻了,知道了我爸爸還是我爸爸這個客觀事實,於是想起來那一年敗在北齊手下的遭遇——北齊靠什麼贏得我,長城啊!修,咱們也得修長城!於是他的孫子靜帝大象元年,發山東民夫修長城,從山西修到大海邊,有可能是今河北盧龍縣內,勒於碣石,以為北藩。


可萬萬沒想到,北周防住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卻忘記了自己還在逐鹿中原呢,於是乎不久北周就被隋朝代替,中國大地實現了大一統。


就是秦朝這麼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修一條長城,還讓人民苦不堪言呢。像北魏,北齊這樣的割據國家,動不動就修長城,三十萬人,十萬人的征夫,幾千里的修造,就算長城修好,禦敵於外,也終究會從內部崩潰於民怨,現實中,他們不也多是正是因此而滅亡的嗎?


所以說啊,這修長城固然有其作用,然而終究是個自我封閉,勞民傷財之舉。


參考資料:


《長城史話》葉小燕:社科文獻出版社;《世界奇蹟——長城》羅哲文:文物出版社;《中國文物地圖集》:國家文物局出版社


圖片皆來自於網路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牙疼用水銀,生病就放血,西醫還有這些黑歷史
滅桀燕、退契丹,他是不為人知的前晉名將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