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摧毀世界的洪流

蒲甘王朝,大理國與果占璧的均勢使三國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

孱弱的南宋王朝似乎並沒有進攻大理和大越,完成收回故土的使命。比起南邊的鄰居,北邊的敵人早已讓南宋統治者苦不堪言。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倘若中原王朝的弱勢一直持續,我們並不清楚雲南政權會不會像越南一般走向最終的獨立。比起越南脫離正式脫離中國的時間(五代十國),南詔則在300年前更早地取得了實質上的獨立(唐朝)。

問題是:為什麼雲南最終回歸了中國,而交趾卻走向了永遠的獨立?

可以觀察到的直接原因是,元朝的擴張滅亡了大理並把其納入了直接的統治(雲南行省),而對於越南的入侵卻遭到了失敗。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然而,緬甸的蒲甘王朝在同一時期也遭到了蒙古的滅亡,並納入了直接的統治(緬中行省),為什麼雲南與緬甸的命運依舊不同?

蒙古滅大理之戰

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七月,由於南宋襄陽城久攻不克,淮河防線的攻勢也受阻,蒙哥汗最終決定採納其弟忽必烈建策,決避開宋軍主要防線,進兵大理國,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迴攻宋之勢。

事實上蒙古進攻大理的理由十分單純:她僅僅是進攻南宋路上的一顆墊腳石罷了。這個稱霸東南亞多年的帝國不幸淪為蒙古與宋王朝帝國戰爭中的犧牲品。而藉由大理之路,蒙古可以撕開宋王朝長期賴以仰仗的長江防線。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同時,這場長途奔襲的戰役策劃非常精彩,稱得上是長途奔襲戰爭中的經典。對於蒙古軍而言,他們不僅僅要穿過條件惡劣的松潘高原濕地,同時要翻過環境險惡的大涼山,並面對以逸待勞的大理軍隊。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1253年9月,蒙古以忽必烈為統帥,發兵三路大舉進攻大理,並在易守難攻的龍首關(今大理自治州境內)全殲大理軍隊主力,12月末攻克大理城。從發兵到滅亡,大理僅僅支撐了3個月。

蒙古滅果占璧之戰

1253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建雲南行省。1254年,蒙古大軍越過瀾滄江,進入果占壁,果占壁軍民奮起反抗,蒙古大軍損失慘重。

蒙古將軍步魯合答每攻破一城,就大量殺戮果占壁的傣族士卒和百姓,果占壁各部聽聞蒙古大軍的殘虐,或逃亡或歸順,芳罕最後只能管轄瑞麗一帶的領土,最終也不得不歸順元朝。而最重要的是,傣族百姓為躲避蒙古大軍的搶掠,開始向更遠西方及南方遷徙。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儘管在南詔帝國崩潰之後,泰人就開始南下到達湄南河流域並受到當地國家的統治,但泰人部落持續的南遷無疑加強了泰人在湄南河和湄公河的實力。

1261年,果占壁各部合派八位使臣赴北京朝謹忽必烈,蒙古人的元朝改果占壁為「金齒」,並設置金齒安撫司。

元緬戰爭

1271年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繼續以武力威脅試圖使周邊國家臣服。到1276年滅 南宋 後,國力大增。自1277年開始,元朝與蒲甘王朝開始在雲南邊境地區發生戰事。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1283年,元軍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王朝,蒲甘城破,國王那羅梯訶波帝向元朝投降,緬甸中部被元朝置為 緬中行省,後緬中行省撤消,但那羅梯訶波帝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淪為元朝的傀儡。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蒙古南下的後果

蒙古帝國的南下對東南亞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她直接導致了幾個較為顯著的結果:

雲南重回中國版圖;泰民族持續的南遷運動,並在未來將深深動搖高棉帝國在東南亞的統治;緬甸將迎來長達百年的大分裂。

泰民族南下前的中南半島

在13世紀之前的中南半島,南亞語系的高棉人與孟人幾乎佔據了整個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而此時湄公河與湄南河流域也幾乎是南亞語系民族的天下。

中世紀東南亞形勢圖。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高棉帝國佔據了中南半島60%以上的領土,一家獨大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他們早在公元1世紀就建立起屬於他們的文明並引入印度教,藉助印度教進行國家統治。印度教文明也最先在中南半島地區昌盛。而南下泰民族所要面對的,也將是他們建立的幾個主要王國。


屹立的諸國

陀羅缽地

該王國是湄南河流域的第一個政治實體,大約在5世紀時由扶南國分出。與扶南和驃國相似,陀羅缽地可能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而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從半島的沿海地區擴展到湄南河的河流流域。

陀羅缽地大致位置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該地區的人民使用的是孟語(Mon)。孟語與高棉語,越南語同屬南亞語系,主要由孟人使用,同時孟人也是高棉人的親緣民族。但陀羅缽地人是否是孟人是未知的。有證據表明,這些公國可能包括許多文化群體,包括馬來人和高棉人。

公元2世紀在陀羅缽地發現的羅馬人銀幣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大約七世紀後,陀羅缽地南北的兩個主要國家——羅渦與哈利奔猜逐漸強大,逐漸統一了南北陀羅缽地。

羅渦

傳說中孟族統治者據說在公元450年左右建立了羅渦這座城市,並成為陀羅缽地城邦之一。

羅渦首任國王使用「Lavo」(羅渦)這個名字作為王國的名字,它來自印度教名稱「Lavapura」,意為「 熔岩之城」。中國史書亦將其譯為「羅斛 」。

11世紀東南亞形勢圖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儘管來自高棉帝國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但小乘佛教仍然是羅渦的主要信仰。大約在7世紀後期,羅渦逐漸強大,開始成為陀羅缽地南部地區的霸主,並擴展到了北方。在泰國北部編年史中,哈利奔猜第一個統治者占末旦維(Camadevi),也是羅渦國王的女兒。

陸真臘重新統一水真臘並建立吳哥王朝之後,8世紀的高棉君主伊奢那跋摩一世開始擴大吳哥王朝的影響力並重新統治了湄南河流域,並重新把羅渦變成自己的屬國。而北方地區則不受高棉霸權的影響而形成了哈利奔猜王國(Hariphunchai)。羅渦依舊是湄南河高棉當局統治的中心。

在11世紀吳哥衰落之後,羅渦依舊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

哈利奔猜(女王國)

根據占末旦維和泰國清邁編年史,哈利奔猜(Hariphunchai)這座城邦王國是由一位孟人隱士於公元629年建立,並以今泰國南奔府為中心。據編年史記載,羅渦王國的統治者派他的女兒占末旦維成為其第一任女王。

在十二世紀高棉人帝國重新強大並控制了羅渦之後,哈利奔猜王國高棉帝國發生了正面的衝突。1213年,1218年和1219年的南奔銘文提到了南奔國王賦予的佛教紀念碑。編年史說,高棉人在11世紀多次圍攻南奔城,但都遭到了失敗。

東南亞形勢圖:10世紀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因此哈利奔猜也成為中南半島上少數幾個保持獨立的國家之一。她與高棉帝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在立國之初,占末旦維女王就選擇了小乘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

這不同於高棉文明的婆羅門教,亦有別於南詔帝國的大乘佛教滇密。而南下的泰民族受其影響,最終也接受了小乘佛教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從此小乘佛教開始在中南半島昌盛並作為中南半島文明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

陸真臘(文單國)

真臘在公元707年分裂為陸真臘與水真臘,高棉正式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

分裂的原因以及真臘吳哥的歷史已經在高棉篇中敘述,在此不做介紹。

東南亞形勢圖:7世紀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在陸真臘時期,陸真臘的首都——統治中心十分偏北,大概位於今寮國占巴塞省境內的瓦普(Vat Phou)。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寮國當今首都萬象城也被認為是一個以印度教寺廟為中心的早期高棉定居點。據高棉碑文記載,高棉王子會在萬象附近朝聖地進行朝聖,說明萬象曾經是高棉帝國的一個宗教聖地。

而在這裡敘述陸真臘的原因是為了突出這片土地民族取代的徹底。我們可以看到,之後南下的泛泰民族幾乎完全取代了這一片土地的文明和人種。11世紀和12世紀,寮國人和泰國人被認為是從中國南方進入東南亞的時候,該地區剩下的少數高棉人被殺死,被移除或同化為寮國文明,泛泰民族很快就會超過該地區的南亞語系高棉民族。

東南亞形勢圖:8世紀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而這不僅僅發生在今寮國境內,今湄南河境內的南亞語系孟人國家——哈利奔猜與羅渦,也將被泰人取代,孟人獨立的民族國家將被蠶食殆盡。而這些將發生在公元13世紀。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在中南半島會發生這麼大規模的民族國家取代?

換句話說,為什麼高棉帝國無法同化那些南下的泰民族,保持東南亞的大一統?


東南亞的政治模式與文明特點

當文明發展到4世紀之後,世界上大多數農耕文明已經基本奠定了文明的基調並得到了高度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大規模民族取代事實上非常少見。

儘管南下的日耳曼人摧毀了羅馬,但是之後在西班牙和義大利建立起的西哥特王國與東哥特王國並沒有保持他們的日耳曼語,而被拉丁化。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南下印度的白匈奴和中國游牧民族。

那麼,為什麼同樣的情況沒有發生在高棉帝國?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這顯然不是僅僅因為所謂人口,文明程度,文明同化能力之類淺薄的原因所能簡單概括。

我們希望做一些更加深入的、富有意義的探討。

東南亞的政治模式:曼荼羅

曼荼羅「Ma??ala」是一個梵語詞,意為「圈子」。

事實上在早期東南亞的歷史上,在當地的部落酋長比中央領導更重要。用康奈爾大學東南亞歷史學教授奧利弗威廉沃爾特斯的話說,即:


早期的東南亞地圖從史前的小型定居點網路發展而來,在歷史記錄中顯露出來,是一個經常重疊的曼荼羅拼湊而成的地圖。

這種別具特色的東南亞政治模式,即被稱為「曼荼羅」。

佛教的曼荼羅胎藏大結界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曼陀羅的概念抵消了尋求統一政治權力的現代趨勢,即王國和後來歷史民族國家的力量。

它被用來表示傳統的東南亞政治組織,尤其是各個主要政體下的統治中心(蒲甘城,阿瑜陀耶城,吳哥城,室利佛逝城)。它被20世紀歐洲歷史學家從古印度政治話語中採用,作為避免傳統意義上的「 國家 」 一詞的手段。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東南亞政體不僅不符合中國古典和歐洲對具有固定邊界和官僚機構的領土定義國家的看法,而且方向上大相徑庭:政體是由其中心而不是其邊界來定義的,它可以由許多其他分支政體組成,而不需要進行行政整合。

在某些方面,它類似於歐洲的封建制度,各公國在宗主國 - 朝貢關係中有所聯繫。這一點可以類比日耳曼森林中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早期,她的統治一樣的破碎化。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該術語與印度教和佛教世界觀的曼荼羅進行了比較; 比較強調來自每個勢力中心的力量輻射,以及系統的非物理基礎。即:她的建立一般以一個王城為中心向外輻射,對熱帶雨林地區的其他城邦進行強迫臣服。

附庸的義務

這種關係各方的義務根據關係的強弱和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附庸城邦有義務支付金錢,各種貴重物品和奴隸,木材和定期的貢金,而霸王城邦的回報通常比附庸城邦提供的價值更高。

1360年,相交的曼荼羅力量——從北到南:瀾滄,蘭納,素可泰,大城府,暹粒和占婆。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然而,附庸城邦也必須戰時在召喚時提供人員和物資。附庸的主要好處是保護免受其他大國的入侵。在某些情況下,霸主也控制了朝貢,但總的來說,宗主城對朝貢內政的干涉很小:例如,他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和稅收權力。

非排他性

宗主 - 朝貢關係不一定是排他性的。邊境地區的一個部落可能會向兩三個更強大的國家臣服。然後統治者可以相互發揮更強大的力量,以盡量減少任何一方的干擾,而對於大國來說,附庸城邦作為緩衝區來防止她們之間地直接衝突。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南亞地區形成了這種極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東南亞文明類別:熱帶雨林的文明

政治模式往往與文明的地理位置、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就如海洋催生出民主,而大陸催生出專政,曼荼羅的政治模式也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熱帶雨林的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

遷移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這是因為:熱帶雨林的主要有機物養分都附著在雨林植物之上,而非土壤。

這意味著,熱帶雨林的土壤並不積累肥力,故生活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人們時常需要遷移換耕地。這片土地沒有肥力之後,他們又會尋找新的土地,也就是燒另一處熱帶雨林進行農作物耕種,如此循環。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這意味著,熱帶雨林的人口遷移活動將異常頻繁。儘管許多城市依託河流都形成了大型的人類聚落,但土壤肥力的貧瘠依舊需要他們時常換耕土地,尤其是城市人口爆炸的情況之下。

這促使了人們很可能放棄他們原有的居住地而進行大規模遷徙。

文明的參照物:比較文明學

如果僅僅是聚焦於一個文明做單一的研究,這些理由事實上並不足信。那麼,世界上是否能找到與高棉文明相似的熱帶雨林文明,以便我們比較熱帶雨林文明的共同點?

雨林里的瑪雅

我們發現,瑪雅文明與高棉文明有非常多的相似點:他們的生存環境都位於熱帶雨林。同樣,瑪雅從來不像中國、埃及等文明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 ,全盛期的瑪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瑪雅各邦僅僅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習俗傳統上屬於同一個文化圈。

失落的文明:叢林深處的瑪雅金字塔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同樣的政治模式發生在東南亞。

與此同時,熱帶雨林的濕熱使木質建築難以保留。因此,無論是高棉還是瑪雅,他們的主要建築都是石頭建築——他們也因此被稱為石頭文明

而遷移農業的多變性以及熱帶雨林旺盛的生命力也最終促成了瑪雅金字塔與吳哥窟,以及婆羅浮屠不約而同遭到廢棄。她們同時迷失了幾百年,直到近代才被重新發現。

廢棄的吳哥窟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雨林旺盛的生命力也使各城邦之間的交通十分困難,以至於各個城邦半獨立式的發展。而這樣非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使得各個城邦很可能被各個擊破,難以同時對外界的威脅作出及時的、富有創造性的反應。

而這也是早期屬於印度教和佛教的馬來群島地區,最終轉變伊斯蘭教世界的主要原因。阿拉伯商人最早通過在小型城邦的城市國家亞齊紮根,推動宗教轉變,最終使整個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轉變為伊斯蘭教的天下。

最早伊斯蘭化的東南亞城邦:班達亞齊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這也導致了13世紀南下泰人的素可泰城的悄然興起,最終引發「由點到面」的變化。

並非所有的熱帶地區文明都帶有這樣的特點。例如,南印度的泰米爾文明熱帶草原文明並沒有這樣的特點;同樣,地處熱帶的衣索比亞文明更像是一種高原文明。這樣的特點僅僅適用於熱帶雨林文明。


泰人國家的最終建立

在南詔滅國後,南下遷移的泰人曾先後建立庸那迦和恩央兩個小型的部落國家,但那只是在泰國北部和撣邦高原的一個部落聯盟,泰北地區還有其他許多小國與之並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素可泰,阿瓦,蘭納的林立

到了公元1238年,兩名泰人將領,坤邦鋼陶及坤帕滿率領南下的泰人反抗高棉的統治並成功獲得獨立,建立素可泰城,坤邦鋼陶被擁立為印拉第王(King Sri Intrati),成為首任泰王。

她將在第三任泰王,蘭坎亨大帝的帶領下走向輝煌時代,征服大部分湄南河流域,建立起泰人在湄南河流域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與此同時,在1261年的泰北山地,恩央王國老孟王與景隴國公主所生之子芒萊王登上王位。芒萊王即位時,來自北方的蒙古帝國征服了大理國,並威脅泰民族的地區,於是芒萊王即位後就將都城從雷城(清盛)南遷到清萊,以緩解蒙古帶來的壓力。

這個遷移之後的國家將更名為「蘭納」,並在接下來基本統一泰人城邦,並挑戰泰北的曼荼羅霸主——哈利奔猜,開啟她的泰北統一之路。

蘭納大致疆域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在緬甸地區,由於蒲甘的崩塌,南下緬甸的泰族也乘機崛起,並在1315年建立起實皆王國和平雅王國——這也是泰人阿瓦王朝的前身。

東南亞篇(六)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下)

東南亞篇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到這裡就已經完結。下一篇將講述泰國與寮國王朝更迭的歷史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