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鹹水湖之一,被稱為「人類的搖籃」

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鹹水湖之一,被稱為「人類的搖籃」

在東非大裂谷東支上,像串珠一樣地分布著許多湖泊,其中一個叫「圖爾卡納」,它是非洲大湖中最鹹的一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圖爾卡納湖以它美麗的湖泊風光,古老的文化和獨特的民俗而聞名於世。

美麗的「碧玉海」

圖爾卡納湖是一個內陸湖泊,位於肯亞北部與衣索比亞接壤處的大裂谷地帶,呈狹長狀,南北長250千米,東西寬30~50千米,面積72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75米,湖水最深部分在湖區南端,約120米。圖爾卡納湖是典型的斷層湖,由斷層陷落而成。歷史上,圖爾卡納湖曾經和尼羅河相通,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互間漸漸失去聯繫,到更新世時期(距今160萬~1萬年前)成為一個較小的獨立的內陸湖。湖區四周聳立著多座死火山。圖爾卡納湖水碧綠,從高空俯瞰,在死火山的環抱之中,它仿若一塊巨大的翡翠,因此又名「碧玉海」。

在非洲的湖泊中,圖爾卡納湖是含鹽量最高的。在200萬年前,它還是一個淡水湖,但由於地處半乾旱的沙漠地帶,水源不足,加上整個湖沒有出口,湖水不能外流,又得不到淡水補充,逐漸變成了一個鹹水湖。不過,除南部因含鹽量高可以提取各種鹽類外,其他淺水區的湖水只是略帶鹹味,仍然可以飲用。

19世紀,歐洲探險家來到非洲大陸,開始了他們的探險之旅。1888年3月,匈牙利貴族塞繆爾·特立基伯爵和同伴馮·胡奈爾從肯亞中西部的巴林戈湖向北進發,到達現今的圖爾卡納湖,他們以資助他們探險的奧地利王儲的名字將這個美麗的湖泊命名為「魯道夫湖」,並把湖的東岸明確地標註在了地圖上。1975年,肯亞政府改用居住在湖西岸的馬賽族的圖爾卡納部族的名稱重新進行命名,從此稱為「圖爾卡納湖」。

過去,圖爾卡納湖幾乎沒有與外界相連的道路,遊覽設施更是少得可憐,美麗的「碧玉海」長期孤立隔絕地躺在茫茫的沙漠當中。如今,在湖畔已經建起了旅館,設立了很多旅遊項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旅遊觀光。

特殊的生態實驗室

圖爾卡納湖擁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由於它是非洲大湖中最鹹的一個湖,又地處沙漠地帶,從而為研究動植物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生態實驗場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進行乾旱地區研究的一個生物保護區。圖爾卡納湖湖心有三座相連的小島,

島上長滿翠綠的草叢,湖水清涼,為遷徙的水鳥提供了中轉站,同時也為尼羅河鱷、河馬和各種毒蛇等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地和棲息地。這裡還有已有700萬年曆史的石化森林。

圖爾卡納湖的魚類極其豐富,盛產尖吻鱸、虎魚、多鰭魚和各種羅非魚,魚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數米。這裡是尼羅河鱷魚的主要繁育基地,有1萬多條鱷魚在這裡繁衍生息,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群之一,有的鱷魚長達10多米,甚至能夠頂翻湖中的木船。

河馬也時有所見。此外,還有瞪羚、長角羚、狷羚、扭角牛羚、小彎角羚、斑馬、獅子、獵豹等哺乳動物。水生和陸生鳥類超過360種,有大批水鳥,候鳥和留鳥有紅鶴、鸕鶿和翠鳥等,這裡還是遷徙鳥類如鶯、鴒、浜鷸的中轉站。

圖爾卡納湖還是許多漁民的棲身之地,他們定期到島上搜尋鳥類和鱷魚的蛋。

古老的「圖爾卡納男孩」

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在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圖爾卡納湖的東岸是一個叫庫比福勒的丘陵地帶,地表崎嶇,氣候乾熱,人跡罕至。1967年,肯亞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大批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和古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些石器的年代竟距今260多萬年,默默無聞的圖爾卡納湖從此聲名遠揚。

在諸多重要的考古發現中,最著名的是「圖爾卡納男孩」——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直立人化石,它不僅完整,還非常古老,距今160萬年。這一發現重新確定了直立人在人類進化史中的地位。

發現「圖爾卡納男孩」的人是著名的英國古人類學家理查德·李基,他屬於一個考古世家。父親路易斯·李基和母親瑪麗·李基都是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人們傳言他們擁有「李基好運」,因為他們總是能發掘出重要的化石。1972年,理查德·李基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贊助下組織了一支小型考察隊來到圖爾卡納湖區域,考察隊成員中包括後來成為他太太的美芙。他延續了家族的好運,在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了標記為KNMER-1470號的頭蓋骨化石(KNM是肯亞國立博物館的縮寫,ER是東魯道夫的縮寫)。當時這塊頭蓋骨剛從河床沉積物中冒出不久,如果不是被理查德·李基發現,它必將被洪水沖毀。這次考古發現引起了轟動。後來證明,這塊頭蓋骨化石的年代為距今200萬年,可以說是人科的最早的代表。接下來,理查德·李基依舊好運不斷。1984年,他在圖爾卡納湖邊發現了一層又一層的化石骨骸,從頭蓋骨到臂骨、腿骨、脊椎骨、肋骨、骨盆、頜骨,一直到牙齒,他用這些碎片重組了「圖爾卡納男孩」——之所以稱為「男孩」,是因為他死時年僅9歲。

流浪的「吉普賽人」

圖爾卡納湖沿岸的主要居民是馬賽人。馬賽族是東非的一個著名民族。這個民族在裝束方面別具一格,無論男女,耳朵上都戴著大耳環,脖子上都掛著一圈圈各種顏色的串珠,在手臂和腿上還纏著密集的銅絲圈,男子捲曲的頭髮上戴著醒目的髮飾,而婦女則一律剃為光頭。馬賽人以游牧業為生,沒有固定的住處,成年奔波在北起圖爾卡納湖、南到坦尚尼亞中部這一廣闊地帶,因而又被人稱為東非的「吉普賽人」。

世界上大多數的民族,不論是以農耕為生還是以游牧為業,都極其依戀土地,而馬賽人則是例外,他們天生對土地沒有什麼感情,甚至把土地看作是「一切邪惡的淵源」,這一點在馬賽人的葬禮習俗上表現得最為突出。馬賽人死後,既不土葬也不火葬,而實行一種所謂的「天葬」,在形式上與中國西藏地區流行的「天葬」頗為近似。馬賽人將死者用水洗得乾乾淨淨,塗上一層奶油,停放在屋子中央,死者的親屬默默地跪在周圍做一天的祈禱,然後由村裡最年長者引路,屍體被抬到荒郊野外,任由飛禽走獸吞食,以此表示馬賽人就是死也不同土地結緣。更有甚者,馬賽人從來都不吃土地上生長的任何食物,比如糧食、蔬菜等,他們的主要食物是牛肉、牛奶和從活牛身上抽出來的血。

馬賽人使用的又長又重的鐵矛聞名全非洲。一般人若能提著這樣的鐵矛走一段路就算有功夫了,而馬賽族的勇士們則能握在手中揮舞自如,他們能在20米的距離內用鐵矛準確地擊中奔跑著的野獸。鐵矛不僅是馬賽人狩獵的稱心如意的武器,而且還是曾經令西方殖民主義者聞之喪膽的標記。

馬賽族的男子從小練就一身同猛獸搏鬥的好本領。在狩獵獅子時,為了挑逗獅子以尋找圍攻的機會,總有一名勇士甘當「誘餌」,他死死抓住獅子的尾巴,其他人則用鐵矛或短刀猛戳亂砍,直到獅子遍體鱗傷倒地而死。狩獵結束後,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以示慶祝,他們授予勇士「伏獅大力士」的稱號,同時還用被獵殺的獅子額頭上的毛做成帽圈戴在他的頭上,此後他便是公認的最勇敢的人,在本族中有著顯赫的地位,處處受到人們的尊重。

馬賽人對傳統的倫理道德十分尊崇,在馬賽人居住的地區沒有搶劫、兇殺事件發生,也不存在逼婚、離婚、休妻的現象。馬賽人非常講究團結互助,他們過著集體式的生活。

在馬賽族中有一條嚴格的規定:任何人不得說謊。說謊被馬賽族人視為犯罪行為,說謊者要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馬賽人還以憨厚樸實聞名非洲,無論誰在馬賽地區遺失了物品,無論物品的價值高低,馬賽人都會全村出動,盡一切力量幫助尋找。有一個英國人曾經做了一個試驗,他將一隻金錶故意扔在馬賽人必經的路上,10天以後,當他再去看時,發現掛表仍在原地,除了表面多了一層灰塵外,完好無損。打這之後,馬賽地區就被人們稱為「路不拾遺之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某些動物是否也有著類似人類的情感,科學界始終存在很大爭議
漆黑叢林中的「捕獵大師」——澳大利亞大梟

TAG:宇宙百科探秘 |